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俄罗斯亲西方的领导人试图迅速解决与日本的领土纠纷。这一纠纷可追溯到1945年8月苏联红军占领了择捉、国后、色丹、齿舞四岛。1951年旧金山会议上,苏联声称该四岛是千岛群岛的一部分,应归苏联管辖,以此使占领四岛合法化。日本声称有争议的四个岛屿不是千岛群岛的一部分,根据1855年日俄签订的条约,这些岛屿历史上是日本领土的一部分。此外,由于日本不是旧金山宣言的签约国,该宣言对它没有约束力。然而,随着苏联的解体,领土问题出于两个原因成了俄外交政策的主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俄日和平条约谈判和北方领土争端是二战后苏联时期遗留的历史问题。苏联解体后,俄日两国试图通过谈判解决北方领土问题,签署和平条约,为俄日关系的全面发展扫除障碍。但是,由于复杂的历史、法律和政治原因,俄日双方在北方领土问题上仍存在严重分歧。俄罗斯曾提出在1956年《苏日联合宣言》基础上,以妥协方式彻底解决北方领土问题, 日本则坚持全部归还北方四岛的立场。由于俄日立场的截然对立,使俄日在签署和平条约和解决北方领土问题上深深地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3.
提起日美的经济摩擦,一般要追溯到日美围绕纤维制品的对美出口问题进行的日美谈判。1961年9月,争执最终结果达成妥协。1972年4月,决定把日本对美的钢铁出口限制延长3年。1977年3月,日本自主限制对美的彩电出口。1978年3月,开始限制机床出口的最低价格。又于1981年5月,开始限制汽车的出口。 1985年美国的对日贸易赤字达462亿美元。根据关贸总协定的报告,1984年日本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品出品国,超过于西德。 1月,市场各领域的协议开始,以电力通讯、医药品、医疗器械、电子产品、林业产品(第二年5月又追加了运输机械)为讨论对象。6月,美国半导体工业协会(SIA)认为日本半导体侵入威胁其国内产业,根据通商法301条提起诉讼,于是,美国通商代表部(USTR)就开始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建立以后,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和国家关系的发展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这期间的中日文化交流与两国政治学系发展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一、战后中日文化交流与中日关系的发展概况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日本一直没有承认新中国,追随美国政府推行敌视新中国的诋毁新中国的政策,致使中日两国不仅没能结束战争状态,连两国间的文化交流都中断了。为了促进中日相互了解,尽快改善两国关系,建国以来,在周恩来的亲自领导下,《人民日报》不断发文向日本人民宣传中国政府的对日方针政策:“力求于尽可能的短期内,缔结共同的对日和约,以便早日结束对日战争状态,使日本人民早日获得民主与和平。”同时还向两国人民介绍相互的风土人情、社会政治。北京广播电台也开始了对日广播。在日本,  相似文献   

5.
一、中日创业资本发展历程与现状的比较日本是亚洲最早发展创业投资的国家。1951年日本成立“创业企业开发银行”,负责向创业企业提供低息贷款,由此产生了日本创业投资的萌芽。从6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创业投资发展的政策措施,日本创业投资由此进入加速阶段。之后,由于中东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以及缺乏完善的资本市场和创业投资经验等原因,日  相似文献   

6.
自从和约协议在1954年签字之后,缅甸和日本的关系有了显著的发展。随后根据战争赔偿合约,日本给予缅甸“纯粹赔款”2亿美元和提供经济合作的款项5,000万美元。 在经济合作领域中已经有了显著的进展。1962年9月,缅甸国防工业局和日本松下电气工业公司签订了三个不同的关于在缅甸制造电气货物,电气器具和无线电收音机的协定。技术专家和原料由日商供给。根据第一个协定将生产电灯泡,电插头,  相似文献   

7.
日俄战争为日本在东北实施舆论操纵、殖民文化、经济统治创造了机遇、提供了土壤。《满洲日日新闻》的创刊吹起了日本向东北实施殖民统治的舆论号角,将日本对东北的殖民文化渗透在舆论宣传上推向了极致。战争的胜利为该报赖以生存的环境注入了活力,为其长期的发展、存续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加快加大日本在该地区舆论导向步伐的同时,也加快了东北沦为殖民地的进程,更为日后日本对东北实施武力入侵、经济掠夺赢得话语权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声援保障。  相似文献   

8.
新年伊始,苏联外长谢瓦尔德内泽对日本进行了为期五天的访问,这是自十年前葛罗米柯外长访日以来苏联政府高级官员首次赴东京同日本政府举行会谈。日苏两国朝野对苏联外长的这次访问都寄予较大的希望,对此取得的成果给予积极的评价。中曾根首相称谢瓦尔德内泽的日本之行是成功的。日方对日苏联合公报也比较满意。苏联舆论界则认为苏日双方基本上都达到了自己的目标。亚太地区的国家对日苏关系的改善都抱以肯定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日美贸易摩擦是否推动了日本国内的结构改革,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日美经济摩擦从产品摩擦过渡到体制机制摩擦之后,二者出现了一定的同步性。如,1985年市场导向的个别领域谈判与日本的扩大内需政策,1989年日美结构协议与结构调整,1993年开始的系列经济对话机制与日本规制缓和等。文章分析的结论:是日本并不是屈服美国压力,全盘接受了美国的改革建议,而是利用了美国压力推动了必要的经济结构改革,对于并不亟需或不必要的改革,日本采取了迂回或敷衍方式,实现了"息战"。  相似文献   

10.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缓解日美贸易摩擦的效果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外直接投资是战后日本应对贸易摩擦的主要对策之一.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日美贸易摩擦的加剧,日本相继出现了三次对外直接投资高潮,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起到了缓解日美贸易摩擦的作用,这在彩电业和汽车业表现的非常明显;另一方面导致了日美投资摩擦.目前中国正处于对外贸易摩擦的高发期,应借鉴日本的经验教训,根据中国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大力发展境外直接投资,同时要积极防范由此引起的投资摩擦和产业空心化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和日本作为世界上两大经济体,其经济结构的互补性使两国间的贸易发展很快。 日本已连续9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也已多年成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1996年至2002年7月,在中日贸易中,中国对日本的出超持续,且基本上呈现出一年比一 年扩大的趋势。就农产品贸易而言,现状并不乐观,从2001年开始,双边农产品贸易出现停 滞;2002出现了下滑,其中,中国农产品对日出口额下滑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12.
日本海洋发展观与中日海权争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各国在“蓝色土地”上开始新一轮的逐鹿。在太平洋的争夺中,中日海权争夺尤为激烈,不仅包括已有的钓鱼岛争端,还包括新产生的冲之鸟岛争端和东海划界、开发问题,这些使研究日本的海洋发展观便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早在1974年日本教授西村朝日太郎就在《海洋民族学》一书中总结了日本的海洋文化观,提出海洋对日本发展的重要性。此后出现的一系列海洋理论使日本政府开始重视并制定海洋发展战略,组织全国有关学者专家连续数年进行相关研究。在2001年日本内阁会  相似文献   

13.
在地缘政治风险增大、美国贸易保护趋势增强、中国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日本积极促进国内结构改革的形势下,改善中日外交及经贸关系的重要性突显。进入2017年春季,中日关系出现向好迹象。钓鱼岛事件后低迷数年的中日贸易、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金融合作领域呈现企稳回暖态势,日本政府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发生积极变化。中日两国经贸关系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未来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4.
1985年3月1日,苏共中央委员阿布拉希莫夫担任驻日本大使。这是继波利扬斯基之后,苏联出使日本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阿布拉希莫夫于1912年5月16日生于  相似文献   

15.
史勤 《东南亚研究》2022,(4):110-128
二战后,东南亚地区成为日本对外经济合作的重要对象。1954年日缅经济合作开创了战后日本对外双边经济合作之先河。日本和缅甸创造性地签订了附有经济合作条款的战争赔偿协议,并确定以共同兴办合资企业作为经济合作的主要形式。然而,在经济合作条款的落实过程中,日缅两国遭遇一系列政治、经济与技术问题的困扰。最终,1962年上台的缅甸奈温政府放弃了合资企业项目。缅甸投资环境问题、日本不成熟的官民合作模式、战争赔偿协议的内在矛盾以及缺乏互信的日缅关系等诸多不利因素共同导致日缅经济合作的失败。日缅经济合作的挫折不仅反映战后日缅关系发展之曲折,而且体现出早期日本与东南亚经济合作步履维艰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6.
南海岛屿争端的产生,与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问题的形成有其同源性,均是美国主导下的对日片面媾和的产物。在1951年召开的旧金山对日和会上,苏联基于同盟利益,在捍卫库页岛和千岛群岛领土权益的同时,也积极支持中国对西沙和南沙群岛的合法要求。直至1970年代初,南海岛屿争端主要存在于中国和南越西贡当局之间,而越南和苏联均支持中国。1970年代后,越南改变态度和苏联持偏袒立场,与中越苏三边关系的变化密不可分。冷战后,南沙群岛形成了6国7方分别占领的局面,而重返东南亚的俄罗斯把越南看作通往东盟的平台,并在东南亚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在南海问题出现国际化、多边化和事实化趋向的背景下,"不选边站"是俄罗斯的最佳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7.
这里刊登的是14件关于1956年9-10月苏日关系正常化莫斯科谈判的俄国解密档案。 1951年上台执政的日本首相鸠山一郎不同意吉田执政年代实行的过分依赖美国的外交政策。因此他首先提出与苏联谈判实现关系正常化的问题,并认为协调与苏联和中国的关系,将使日本得以实行更加独立于美国的外交政策。与此同时,斯大林以后的苏联新领导人在对外政策方面采取了取向缓和的方针,这不仅表现在停止朝鲜战争,改变对南斯拉夫的态度,以及重新构架与西德的关系等问题上,实现对日关系正常化也是这个新方针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0年—2014年时间序列数据,利用NRCA指数分析了中日服务贸易竞争力情况,并通过PLS模型研究了中日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日服务贸易在总量、结构上有相似之处,但在服务贸易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上有显著差异,且日本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强于中国。因此,借鉴日本服务贸易发展策略,对中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美日同盟起源于美国对日本的战后改造安排,其机制化就是指美日双方不断确立同盟共识,并基于同盟共识来确立战略目标,建立同盟合作规则和机制的进程。自1960年修订同盟条约之后,美日制定和升级了三个《防卫合作指针》以推动同盟的机制化。作为美国控制日本的长期战略框架,美日同盟建立在美日之间的安全和经济的战略大交易基础之上。美国利用双边的同盟结构,采取所谓"高压政治"的手段来掌控日本和美日同盟,这使得它的"同盟困境"呈现出"单向度"的特征。美日同盟的机制化进程与经济关系的失衡是相互加剧的关系,并隐含着推动日本军事化的内在要求。本文认为,美日同盟的机制化实质上就是美日军事一体化,常设同盟协调机制(ACM)的提出标志着建立固定的、实体性的军事结构的开始。当前美日同盟的机制化或军事一体化以应对"中国崛起和朝核问题"为新的同盟共识。  相似文献   

20.
2009年12月22日,日本《读卖新闻》曝光了日美琉球"核问题",这在日本政界和日美关系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本文认为,美日在琉球核问题上的立场与琉球行政权移交问题紧密相关,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而且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后者实现的时间和条件。而琉球行政权移交问题又离不开当时的国际形势、美国对日战略,以及日本自身的变化。在美国统治琉球的27年中,美国对琉球的政策始终是变化的,但是其基本的宗旨一直是维护、巩固和发展美日同盟,将日本培养成在远东对抗共产主义的桥头堡。远东形势,特别是日本本身的变化,是美国对琉球政策包括对琉球核武器问题的立场发生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