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山野里。虽有雾,因了空旷,还是亮堂了不少。何况还有金碧高挑的银杏树,齐刷刷披挂起金甲。金灿灿的落叶,躺了一片,与高枝上的叶片,相互对称,营造出一派镀金般的梦幻氛围,煞是诱人。唐人王安石有诗云:"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是也。他咏的是,菊花被西风摇落的情景,更有东坡与王安石,"黄州菊案"的趣事在里面。而眼前的这番景致,则是金色银杏叶的飘落情致,与王  相似文献   

2.
近读山东出版社《老干部之家》第8期刊载的《舒同与毛泽东》一文后。获益匪浅,也许是时代的缘故吧,人老了,喜怀旧,类似的遭遇更能引起共鸣,写点所获所思,供来者鉴之。“战地黄花”为何物?毛泽东诗词有句名言:战地黄花分外香;我一直理解为菊花,其实不然,它的出处是在毛泽东与舒同的初次见面中。在1923年春漳州战役之后,在硝烟渐退,打扫战场之时,毛泽东握住舒同的手说:早知道你了,看过你的文章,见过你的字。毛泽东边走边从弹痕遍地的地上捡起一颗弹壳,轻轻地说:“战地黄花呵!”舒同会心地一笑,他为毛泽东如此丰富地…  相似文献   

3.
<正>说到苏东坡的政敌,最难措辞的莫过于王安石了,然而事实上又绝对无法回避王安石,因为两人不但分属两个政治营垒,又是上下级关系,而且彼此之间还有纠缠不清的私人恩怨。王安石去世后,中书舍人苏轼为其撰《王安石赠太傅》的"制词",足见关系的不一般。东坡一入仕途就陷入了新旧党争,他的父亲和弟弟、他敬爱的朝中元老、他的亲朋好友,几  相似文献   

4.
诫贪酒联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饮酒很注意场合。一次,包拯请他和他的政敌一道来家中宴叙,意欲为二人和解。席间,王安石却始终只动箸而不端杯。事后,包拯责怪他太不近人情。王安石也不辩驳,只是写给包拯一联解释原委:“断送一生惟有;破除万事莫过。”原来这是一副集唐人句的漏字联,上下句各漏去一个“酒”字。  相似文献   

5.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往,是不可缺少的。人情贵在真诚,纯洁的人情是不搀杂任何私利与杂念的。据史载:宋元丰二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当时黄州有一个秀才李方叔,为人正直,工诗词,很同情苏东坡的遭遇,常去探访,两人由此结为至交。后来,苏东坡被召回京,仍与李方叔书信往来,亲密如前。宋哲宗元佑三年,朝廷任命苏东坡为主考,开科取士,李方叔也参加了考试,却因某些原因而落选了。知情者去见苏东坡,求他给个“人情”,苏东坡却没有答应。他在写给李方叔的信中说:“君子之交,  相似文献   

6.
相传,有一天宋代高僧佛印与苏东坡坐在小舟上游观山水。苏东坡问佛印:“我在你心目中是什么?”佛印笑曰:“是佛”。苏东坡又问:“你猜你在我心目中会是啥?”佛印笑曰:“不知”。苏东坡大笑道:“是牛粪”。佛印曰:“因为我心中有佛,所以你在我心目中便是佛。”很明显,言外之意是说苏东坡心中只有牛粪,所以才把别人看作牛粪。苏东坡听了佛印的话后,不禁面红耳赤,再也笑不出来了。以上的这则小故事既然是传说,我们自然无法再去考究它的有无。但它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即当一个人用美好的眼光去观察世界时,在他眼中的一切也将是美丽可爱的;而当他用灰暗乃至充满邪恶的眼光去审视周围的事物时,那么他眼中的世界也将是黑暗可憎的。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怀有阴暗心理,把本来很简单、很平  相似文献   

7.
刘克定 《前线》2020,(2):47-47
北宋年间有句童谣似民谚,其云:“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嚼菜根”,是说读好了苏东坡的文章,就是好样的,够吃羊肉;读得不好,就只有嚼菜根的命。这个童谣,说明当时读书求知的风气很好,也说明苏轼的诗文,在当时很流行,名气很大。苏东坡后因反对变法,得罪了人,卷入“乌台诗案”,坐牢数月,七月获罪,十二月被贬,差点被杀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是他遭贬到地方做团练使写的自嘲诗。他的字,也被朝廷封杀,市面上很少见到“苏书”,一些拥趸想尽办法收集,尤其楷书,更难得见到,于是物以稀为贵,很多人以得到一纸苏的手迹为快。  相似文献   

8.
北宋中叶,吏治腐败,各级封建政府中的官僚、吏胥贪污受贿成风,请托送礼盛行。王安石认为这种情况对于政令的推行是极为有害的,因而他以宰相的身份,主持制定“重法”以杜绝贿赂请托、枉法受贿等弊端。而且,他本人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据《五总志》记载,有一次,一位地方官送来一块砚石,当面对他说:“这块砚石真好。”王安石问他:“好在哪里呢?”那人说:“呵之可得水。”王安石笑道:“一块砚石,能呵出多少水呢?纵得一担水,又能值几何?”那人原以为王安石善于诗文,自然喜爱文房四宝,因而投其所好,送来一块砚石,想不到这位大宰相不但不“赏光笑纳…  相似文献   

9.
吕惠卿是什么人,他在王安石变法中起的是什么作用,他与王安石又是什么关系?不妨先看史书上记载的一件事:王安石在最后一次被罢相时,耿耿于怀的不是“始终以为新法不可用”的司马光,而是处处“迎合安石,建立新法”的吕惠卿。吕惠卿是福建泉州人,“安石既退处金陵,往往写‘福建子’三字,盖深悔为吕惠卿所误也”。这寥寥数字,使入如见王安石当时对人对己怨恨和悔恨的心绪。  相似文献   

10.
蒋元明 《前线》2013,(4):82-82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本来是先帝给太子留下来的宰相人选,开始也一路青云直上,官至副宰相级。可命运终归捉弄了苏东坡:王安石当政变法,苏东坡对变法有不同看法,当然不得烟抽;保守派司马光上台,全盘否定变法,但苏东坡却认为变法也非一无是处,结果又没好果子吃。变法派与保守派轮番上台,苏东坡反复倒霉。苏东坡文人气浓,又好作诗,总被对手抓住小辫子往死里整,一贬再贬,发配杭州、黄州、惠州,一处比一处远。  相似文献   

11.
劝君常问“我是谁”育葵“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是《老子》上的话。王安石对此有了发展。他认为,“知己者,智之端也,可推以知人也。”他把自知放在了第一位。王安石是高明的。不自知者何以知人?所以又有“人贵有自知之明”的话。人要做到自知,并不容易。因为,人...  相似文献   

12.
快乐大叔 《党课》2010,(5):99-101
一座城市因一个人扬名的不多,开封是古都,北宋定都开封长达百年,但开封这座城市被大多数人知道,却并非因为它是古都。快乐大叔一直奇怪,为啥不是“开封有个杨继业”?或者“开封有个苏东坡”?再或者“开封有个王安石”?而必须是“开封有个包青天”呢?想来想去,想通了,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3.
名人与书趣     
苏东坡“抄书” 北宋时有个叫朱载的人去拜访苏东坡,许久也不见他出来。原来主人正在专心致志地抄《汉书》。朱十分惊讶:“以先生的智慧和才学,还用得着抄书吗?”苏东坡说:“我学识还很肤浅,这是我第三次抄《汉书》了。”  相似文献   

14.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采桑子·重阳》这是毛泽东于1929年10月写的《采桑子·重阳》一词。正是这年秋天红四军在福建省西部汀洲一带歼灭土著军阀,攻克了上杭,所以词中才有了"战地黄花分外香"句。因是阴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此时菊花正开。古人常于重阳节这天观赏菊花。时逢深秋,人在战场;秋风萧瑟,万里飘霜。那是一个愁煞人的季节,那是一个令人容易意志消沉的场景。  相似文献   

15.
吹公     
某吹公,专爱吹,一张牛皮嘴,吹、吹、吹!吹公曰:“一条蚯蚓丈把长,一只蚂蚁吞了象。”明明受灾减了产,他却要报高产量。群众背后指脊梁,他却照样吹、吹、吹。终于-他洋洋得意,上台预了奖。  相似文献   

16.
“男儿有泪不轻弹。”一代伟人毛泽东有着顽强的意志力,正如他老人家自己所言:“平时不爱落泪”。然而毛泽东也曾不只一次地落过泪。  相似文献   

17.
徐必常印象     
宋相王安石,人称王拗公,做事执拗,不肯变通,又爱剑走偏锋。据《西清诗话》载,王安石写了一首《残菊》诗:"黄昏风雨瞑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引起和欧阳修的激辩。毕竟菊花普遍都枯于枝头,不落花瓣,你就随大流多好,却非要写那少见的落瓣菊花。还引经据典,说什么屈原《离骚》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句子。故其变法虽利国利民,却换得朝野一片骂声。  相似文献   

18.
<正>“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司马光在每个人的心目中也有不同的形象。他是砸缸救人的神童,也是训子以俭的严父;他是刚正不阿的重臣,也是学识渊博的大儒;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同,两人却被后世合称为“北宋政治双星”……他就像一颗棱角分明的钻石,让后人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不同的警示与启迪——这正是司马光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9.
开元十三年,李白怀着“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的壮心,开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沿着蜿蜒的长江顺流东去,第一次登上当涂采石矶,只见长江如练、天门洞开、青山滴翠、飞舟击浪。李白被眼前的景象深深打动,创作了名传千秋的《望天门山》。采石矶因而成了天下文人雅士朝拜之圣地。包括白居易、孟浩然、杜牧、刘禹锡、王安石、苏东坡、陆游、辛弃疾、文天祥、赵孟颍等,先后慕名前来,留下了许多名篇佳句。  相似文献   

20.
前庭后院新民居,庄前屋后树成荫.小尾寒羊满圈跑,道路畅通销四方.金秋时节,走进古浪县黄花滩村,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安定祥和的景象.但是有谁能想到,这里曾是一片沙丘起伏、狂风肆虐的不毛之地.而带领群众“下山入川”,在沙漠边缘睡着地窝铺、啃着窝窝头、顶着风沙吹,艰苦创业,开辟出一个全新家园的正是现任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后续产业专业合作社党委书记的胡中山.虽然他已不再担任黄花滩村党支部书记,但乡亲们还是很感念这位老支书.只要提起他,大家总是赞不绝口,难忘他带领乡亲们改造荒滩、建设新居、发展养殖、脱贫致富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