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15年,对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来说将是有重大突破的一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将正式更名为《中国青年社会科学》。《中国青年社会科学》不仅是一个更加响亮的名称,还意味着《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将以全新的面貌呈现给读者,突出学术性、专业性、学科性。从综合性刊物转型为专业性期刊,内容更加丰富多元,研究领域更加宽广,研究专题更加集中细化,视角更加新颖。她将继续秉承"学术需要创新、创新需要青年"的要义,以"弘扬学术  相似文献   

2.
青年研究与社会科学的关系,表现为两大层面,即青年工作科学化的应用研究与青年研究学科化的学理研究学科建设。本文重点论述青年研究学科化,并从三个方面展开:(1)青年研究学科化的学术结晶——青年学的诞生和发展,对青年学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诞生以来热潮迭起、趋于沉寂和当今的继续深化,作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分析。(2)青年学学科建设如何攻坚出新,茁壮屹立于社会科学学科之林,需要在"博"和"融"的努力中,学理学说有新发展规律探索有新发现,体系结构有新突破。(3)谁来担当青年学在社会科学学科之林长成参天大树的重任,寄希望于后来者,深信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力奋斗中,青年学必将成长为一棵新生的参天大树。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发出加强青年学研究的倡导和要求,需要大力推进青年学的丰富与发展。本文第一部分,论述新时代加强青年学研究的三大意义:1.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群团工作学科建设"的指示,推进新时代共青团工作学科化的理论建设;2.为实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促进新时代青年全面发展,提供专业理论的指导;3.在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规划中,把青年学的丰富与完善纳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轨道。本文第二部分,对新时代如何加强青年学研究,从五个方面总结历史经验,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前行路径:1.端正学科发展的前行方向,坚持培根铸魂、植根人民、立足中国;2.厚植学科建设的学术根基,继续加强并创新基础理论研究;3.构建学科的中国特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思想、基本概念、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4.开展科学的学术批判,鼓励勇于直言,提倡依据文本的有的放矢;5.增强学科研究的学术合力,弘扬学科研究的团队精神。  相似文献   

4.
现时代的青年研究应该找准学术定位,即找到青年最新现象的解释和最新问题的解决与青年研究学术难题的探讨和学科知识的积累相结合的共同轨道。要在青年研究中加强探讨具有跨学科特征的领域或问题。要努力廓清青年问题与社会问题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要辩证地处理好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之间的关系问题。要使青年研究在社会科学之林中挺立起来,需要在功利涌动的大潮中坚守一份执着于学术求索的宁静。  相似文献   

5.
更名启事     
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新广出审[2014]1636号),我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自2015年起更名为《中国青年社会科学》,新编刊号为CN10-1318/C。我刊更名是顺应当前学术期刊的专业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趋势,体现和发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办学特色的重大举措。更名后,《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将坚持"学术需要创新、创新需要青年"的理念,以"弘扬学术精神、突出青年特色"为方针,针对青年发展和青年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的研究,同时研究青年与青年所关注的  相似文献   

6.
黄志坚教授是我国著名青年研究学者,青年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我国首位青年学教授。自1955年进入中央团校从事青年和青年工作理论教学和研究起,黄教授已持续从事青年教育和青年工作教学与研究长达50余年,兢兢业业、勤耕不辍,对中国青年工作科学化和青年研究学科化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也为推动共青团理论研究,促进青年和团干部健康成长做出了积极贡献。1986年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团校优秀教师”称号,1992年获国务院“发展社会科学事业突出贡献”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7.
当前的青年研究还不具备完整的体系、明晰的框架和独到的话语系统,但它可资借鉴的学术话语和原理却是丰厚的。青年问题的多层次、多侧面和多维度特征,决定了青年研究引入多学科方法的必要性。社会科学的最新发展以及既有的研究成果展现了多学科参与青年研究的可行性。因此,无论是从理论移植,还是从内容渗透,或者是从方法论指导等方面来说,这些发展成果都能促进青年研究和其他学科进行更深层次的交融与整合,从而起到1+1〉2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体系规模大、涉及领域多、学科门类庞杂、从业人员多以及对人的思想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大的特点。新世纪新阶段,积极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给出了积极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阐明了积极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基本原则,探讨了积极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对青年问题的重视,与青年学交叉的有关学科(以下简称“青年搭界学科”)不断产生。在我国,从八十年代初至今青年搭界学科已不下五、六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有关青年问题的学科研究在学术上的活跃气氛。但是也应该看到,有些“青年搭界学科”的设置是没有必要的,或目前的条件尚未成熟。 青年搭界学科,是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研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那些给公共行政领域划定了边界的领军式的"理论家们",专注于攻击价值中立的逻辑实证主义的罪恶。文章对过去半个世纪公共行政学的发展进行了评论,这是一种挑起争议的评论,评论的焦点是西蒙-沃尔多争论,该争论最终导致公共行政学接受了一种"专业"身份,而不是在社会科学中寻求学科地位。对该领域的学术领袖和"看门人"近期著作所作的审视表明,这种反实证主义研究的迷狂仍在继续,而无视社会科学中的重要进展。公共行政学家要进行一场政治的与范式的变革,以满足将该领域推进到一种学科地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06年对上海市普陀区“社区青少年”发展状况调查的实验研究管理,对易于“边缘化”的“社区青少年”的社会交往网络与社会支持网络的构成、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促进它们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为“社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青少年黑社会性质犯罪日益严重,对中国社会发展和青少年自身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而其产生是社会多种因素以及青少年心理的、生理的各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重视和加强对青少年黑社会性质犯罪问题的预防和研究,不仅是关系到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大事,而且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发展的大事。  相似文献   

13.
为推动北京青少年工作的创新发展,全面深入跟踪研究北京青少年的发展动态,对北京青年群体开展了大规模的青年发展状况调研活动。调查涉及个人需求、社会需求、"十二五"与青年等多个层面,个人需求涉及到知识文化诉求、高质量高层次的闲暇生活、择业取向;社会需求涉及到社会组织认可、政治民主评价、媒体导向、理想信仰、社会和谐、社会保障、择偶观等。根据调查数据及分析,文化需求成为青少年发展不可规避的主要问题,在"十二五"期间,对于作为时代先锐和中坚力量的青少年,应对其各种需求深入了解,并切实提出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年研究发展历程概括为八十年代初期以问题研究为导向的研究第一阶段、八十年代中期以学科建设为主攻方向的研究第二阶段和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用实证手段对青年状况进行宏观描述,并试图建立青年研究的指标体系的"准规范研究"第三阶段三个阶段,分析、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转型最为突出的表现及对青年一代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来了社会转型时期我国青年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相似文献   

15.
青年时尚是目前我国青年研究领域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因为青年时尚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变革时代特征的折射。从青年文化视角看,青年时尚具有追求前卫和新潮、率先示范的引领性两个方面的特点。青年时尚的对青年成长具有双重影响,需要有相应的举措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16.
全面深化改革是社会制度、体制机制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有益于促进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人的现代化全面发展。青年社会生活中最具有活力的细胞,国家新生劳动力的潜在资源。青年科学研究不仅是国家社会科学事业的有机构成部分,而是党的青年工作理论建设的主要工具载体。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要发挥青年研究独特优势,应当坚持主体、民生、学术三位一体的视角,探索规律,升华理论,服务社会,服务民生,服务青年。  相似文献   

17.
网上青年自组织是在青年中自发成立、自主运作、自由发展的非正式组织。研究西安市网上青年自组织的发展状况,准确把握其发展特点和规律,分析其发展趋势和社会影响,对发挥网上青年自组织在倡导优秀网络文化,丰富青年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推动青年投身社会公益活动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同时监测和规避其消极影响,引导网上青年自组织健康有序发展,能够为推进新时期党和政府全方位做好青年工作,为共青团改进和加强青年工作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新的社会事务和社会问题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社会管理机制和手段也应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创新。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处于结构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青年问题成为社会管理创新中的焦点和难点。共青团在组织、引导、服务青年与服务社会方面有着长期的工作积累,共青团阵地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试验田。从共青团的职能和近期实践来看,建立健全青年生存发展状况调查体系、青年就学就业服务体系、青年权益维护体系与志愿者服务体系,应是当前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服务青年发展的关键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