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防卫意图是正当防卫理论的短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当防卫理论中的防卫意图,对于认定防卫人的行为是否成立正当防卫以及认定防卫过当行为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防卫意图这个主观要件已经成为正当防卫理论中的薄弱环节,司法实践也长期忽视防卫意图的评价功能。防卫意图不要说具有重大缺陷,在认定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成立正当防卫时,仍应将防卫意图作为必不可少的构成要件。应将防卫意图理解为对意志因素的表达,即指行为人主观上制止不法侵害的愿望或追求。当防卫人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时,若防卫人对此有明确认识,则不成立防卫过当,应以故意犯罪认定;反之,成立防卫过当。正当防卫意图的本质决定了防卫过当的行为属性是过失犯罪而非故意犯罪。  相似文献   

2.
季刚 《法制与社会》2010,(23):253-254
1979年刑法和1997年刑法都对正当防卫行为规定了主观条件,即防卫意识。但是,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如果从正当防卫的本质出发来看待防卫意识的话,法律应当侧重于防卫效果的判断,放松对于防卫的主观条件的限制。  相似文献   

3.
杨新霞 《法制与社会》2010,(32):267-267,271
正当防卫反逆程序是指不法侵害人为免受防卫人正在进行的明显不当防卫行为的侵害,在必要限度内针对原防卫人实施的防卫行为,其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正当防卫。本文旨在对我国正当防卫制度进行解读,提出正当防卫反逆理论,以确保不法侵害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4.
正当防卫是刑法理论中违法性阻却事由之一,但是行为人所实施的正当防卫行为不得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本文认为应将现有特殊防卫规定中"防卫他人"归入一般防卫而遵循一般防卫的规定,而将特殊防卫严格限定在"自我防卫"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5.
根据刑法对正当防卫的诠释,普遍认识认为只有防卫人针对不法侵害人实施的行为才是正当防卫行为。如:有观点认为防卫过当系由正当防卫转化而来,不法侵害人不得对防卫过当进行正当防卫,否则无疑就是等于使其以防卫为借口,继续实施原来的不法侵害行为或实施新的不法侵害行为,因而也排除了不法侵害人享有防卫权的可能①;有观点认为正当防卫主体首先应是非侵害人,从而否定了不法侵害人的正当防卫②。对于不法侵害人的合法权益在防卫人不当防卫的威胁下可能受到的侵犯,侵害人是否可以防卫? 根据犯罪构成理论,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必须要…  相似文献   

6.
假想的防卫是一种貌似正当防卫、但又不是正当防卫的行为。由于这种行为与正当防卫行为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容易被人们看作是正当防卫行为;又由于这种行为与防卫不适时的行为以及某些其它的不法侵害行为有一些共同之点,所以又容易被当作其它的不法侵害行为而不按照处理假想防卫的原则确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因此,正确地认识假想防卫的特征,弄清这种行为与正当防卫行为、防卫不适时的行为以及某些非法侵害行为的区别,合理地确定假想防卫行为的刑事责任,对于我们正确地认定和处理这类  相似文献   

7.
栾广萍 《人民司法》2023,(17):32-35
<正>【裁判要旨】因琐事引发的正当防卫是司法实践中的认定难点,起因方面涉及防卫行为与斗殴行为的区分及防卫挑拨的排除,过程中涉及防卫时机的确认,在发生死伤等严重后果时应首先确定特殊防卫的适用范围,其次准确判断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最终落脚于人民群众的公平正义观念,以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正当防卫是刑法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它对于鼓励公民保护自己权利、见义勇为等,具有重要意义。为防止防卫权被滥用,需正确界定正当防卫的防卫限度。构建和完善正当防卫的防卫限度评判体系,不仅仅是个重要的刑法理论问题,更将对司法实践本身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从一般正当防卫的限度及特殊正当防卫行使的限制等方面对正当防卫的防卫限度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成立正当防卫应包括三个方面六个要件 ,即前提条件包括防卫起因和防卫时机 ,基本条件包括防卫意图和防卫行为 ,限制条件包括行为对象和行为限度。另外 ,从防卫行为的性质、特点 ,尤其是特殊防卫行为的副作用来看 ,不得已也应成为正当防卫成立的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0.
准确地划分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不仅是刑法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司法实践中的一个疑难问题。《也谈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一文(《政治与法律》一九八五年第二期,作者郑裕顺,以下简称郑文)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有不少可取之处。但其中有些观点仍值得商榷。首先,郑文认为:“确定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的关键在于明确正当防卫应有的最大危害。这是区分防卫过当和正当防卫的主要界限。”笔者认为,这种观点的不妥之处,在于模糊了正当防卫的法律性质。防卫行为既称为正当(符合刑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  相似文献   

11.
论假想防卫     
正当防卫是公民在特定的前提条件下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一种合法行为。由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在生活实践中会出现类似于正当防卫的情形,假想防卫就是一种非正当防卫行为。本文从假想防卫的概念和特征入手,讨论假想防卫的存在范围和刑事责任以区分其他非正当防卫。  相似文献   

12.
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及防卫意图是正当防卫制度所必需的,是成立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而在保护非法利益的行为,相互斗殴及挑拨防卫中,存在一些极为特殊的情形,在严重危及人身安全时应可以实施正当防卫,正当防卫权要受到限制,偶然防卫不构成犯罪。  相似文献   

13.
谈新刑法对正当防卫限度的放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当防卫的限度问题是正当防卫制度的核心问题,它是区别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新刑法对正当防卫制度作了突破性的立法改革,放宽了正当防卫的限度。我国刑法规定的正当防卫根据防卫范围和对防卫限度的要求不同,可以分为一般正当防卫和特殊正当防卫。一般正当防卫要受必要限度和合理限度的制约,防卫行为超过了当防卫允许的合理限度,即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则构成防卫过当。特殊正当防卫采取有限制的无限防卫原则,不存在防卫过当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当防卫理论若干争议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学者们对正当防卫问题的意见分歧 ,主要集中在可实行正当防卫的不法侵害的范围、防卫的限度、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等问题上。为了精确一般防卫、特殊防卫、防卫过当的成立条件 ,发挥刑法设立正当防卫制度的功能 ,有必要根据刑法规定正当防卫制度的精神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这些争议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正当防卫作为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渊源于我国宪法。它的行使有其特有的条件,更有必要的限度要求。正当防卫的防卫限度一直是正当防卫制度的核心问题,几乎司法实务中每个正当防卫案件都要涉及必要限度之判断。构建和完善正当防卫防卫限度评判体系,不仅仅是个重要的刑法理论问题,更将对司法实践本身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认为在平衡多方主体利益的前提下,可以结合期待可能性理论为我们设立一个新标准。  相似文献   

16.
王艳 《法制与社会》2012,(12):297-298
正当防卫制度的建立,对于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其他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震慑犯罪分子,预防和减少犯罪,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通过对正当防卫的定义、条件以及防卫挑唆、假想防卫、事后防卫、防卫过当等不符合正当防卫条件的非法防卫行为进行深刻评析,从而对正当防卫做出清晰的界定.  相似文献   

17.
正当防卫是刑法赋予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合法权利。但是,要真正按照立法宗旨实施正当防卫,公民还必须依法行使防卫权,正确把握好正当防卫所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即防卫的目的、防卫的对象、防卫的时间和防卫的强度等,使自己的行为严格限定在法律规定的"正当"范围之内,以达到保护合法权益,制止不法侵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关于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相区别的几个特殊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在某些情况下难以区分,如对避险行为、动物或无责任能力人的侵袭实行的必要反击;在迫不得已时,防卫行为对第三者的权益造成的损害,这是正当防卫还是紧急避险?本文对此作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对警察防卫行为正当性判断必须进行实质性的审查。规范依据是刑法中的正当防卫的规定,行政法中的相关限制警械、武器使用的规定是防卫相当性的类型化、具体化规定。对于防卫限度的认定应该考虑具体案件事实的基础上,以行为时一般的理智第三人的立场进行判断。据此,“庆安火车站警察枪击事件”应属于正当防卫。解释论的角度只是权宜之计,还应该从立法论的角度系统解决警察防卫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当防卫是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合法权力。但是,要真正依法实施正当防卫,公民还必须正确把握好正当防卫所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即防卫的目的、防卫的对象、防卫的时间和防卫的强度等,使自己的行为严格限定在“正当”的范围之内。以达到保护合法权益,制止不法侵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