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沐泽 《台声》2009,(7):30-31
6月5日,应北京国家大剧院之邀,与其他三支国内外优秀儿童剧团一起参加今年“第二届北京国际儿童戏剧季”的台湾著名纸风车儿童剧团首度与北京的观众见面。当天100多名来自中华骨髓库的白血病患儿、志愿者及其家属成为了第一批幸运观众。演出中,孩子们既是观众也是参与者,与桑丘一起劝说唐吉柯德“风车不是巨人”,与唐吉诃德一起激战从舞台飞到观众席上空的四头巨龙,在5000颗星星灯中畅游星河世界……这一幕幕精彩绝伦的场景,也让北京的小朋友们体验着来自宝岛台湾的精品儿童话剧。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听说杯世杰,是在10年前。当时我们应邀到位于北京市长椿街他开的“宝岛酒家”小坐。隐约记得那儿的颇具台湾风味的饭菜相当可口,奇怪的是店堂里顾客稀少,略显冷清。后来每当乘车经过长格街,都不时回过头去,望“宝岛酒家”一眼去年岁末一个落雪的冬日,我们如约见到了杯世杰。在他印制精美的名片上,依次排列着:长寿保健食品(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玉山汽车教练娱乐中心董事长、北京宝岛酒家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福建省龙海长荣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北京市合资企业协会副理事长……从中可以看出,10年来林世杰投资祖国…  相似文献   

3.
多姿多彩的台湾旅游纪念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宇 《两岸关系》2002,(10):58-59
前不久,我随北京“京味文化之旅”展演团赴台交流10天,环岛演出之余,不仅感受了宝岛美丽的风光和风情,更对当地极具文化品位的旅游纪念品留有深刻印象。 我们在台湾游览的第一个地方是故宫博物院,为了带给亲友一些特色礼品,我走进了礼品店。琳琅满目的纪念品令我目不暇接,古色古香的明信片、邮票,  相似文献   

4.
4月的上海,杨柳吐绿,鲜花绽放,到处春意盎然。4月18日,台湾著名画家周荣源的“宝岛风情”画展,在中国著名的江南古典园林豫园拉开序幕,展出的水墨和水彩作品近百幅,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祖国宝岛的自然风光、民俗民风、人文景观、都市生活和乡镇习俗等风情,让前来观赏画展的上海民众,仿佛走进了祖国宝岛台湾……  相似文献   

5.
王丰 《台声》2005,(9):72-73
有曾为清廷官吏进出台北之门户的台北城北门有寄托着台湾人信仰的澎湖天后宫……一幅幅浓墨重彩的画面,加上数语点睛的款识,勾勒出宝岛台湾的历史轮廓和风情特色。 台湾画家江明贤此次举办的“纵笔天地”墨彩特展,几乎就是他对故土如数家珍般的讲述。当年的“第一勇士”1942年生于台湾台中的江明贤,1968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74年毕业于西班牙中央艺术学院,并获硕士学位。17年前,他曾应邀赴北京和上海举行个人作品展览,成为两岸分隔40年后首位在大陆举办个展的台湾画家。时光追溯到1988年,当时台湾当局还未全面开放台湾民众自由前…  相似文献   

6.
王津平 《台声》2001,(12):10-11
1988年,我终于踏上了“隔着迢遥的山河”,踏上了在梦里已探望过无数次的祖国大地。那是我自1972年留学美国就想做而一直没有做的事。那一年,台湾解严,也是我自1975年返台后第一次离开台湾。缘起于美东第一次两岸都有人参加的夏令营,在林丽韫和林钗两位大姐热情的邀请下,我像登陆月球、梦游般一样地飞抵北京———接待我的人多是当时还回不了家的台胞以及台胞的第二代。海峡深情系两岸。每个全国台联的朋友都像自家人一样的亲。10多年来,我一直就有那么一个暖和和的感觉:全国台联就像我们的家———我们在北京、在祖国…  相似文献   

7.
台北印象记     
作为一个关心台湾问题的人,一直期盼着能有机会到宝岛走走看看。今年春节过后,我的夙愿终于实现了,应台湾中华公共行政学会的邀请,2月中、下旬,我随上海市公务员访问团赴台参访。  相似文献   

8.
食在台湾     
王嬿舒 《台声》2011,(8):65-65
刚刚结束了在宝岛台湾一学期的交换生生活,在短短4个月里我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领略了台湾多元的文化,结交了许多朋友,还让我的体重“增色”了不少。所以,作为一个“吃货”的我有“责任”向大家介绍一下所遇到的台湾美食。  相似文献   

9.
王尧 《两岸关系》2010,(3):55-58
2010年春节前夕,来自台湾的眷村舞台剧《宝岛一村》先后在广州、深圳、东莞、杭州、上海和北京巡演,票房全线飘红,媒体一路追捧,“宝岛第一村”——眷村的悲喜剧由彼岸火到了此岸。  相似文献   

10.
近期,贵州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赴台参访团一行8人,应台湾中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商业同业公会的邀请,在宝岛台湾举办“二〇〇九多彩贵州原生态摄影大展”。  相似文献   

11.
慈善快乐     
《中国残疾人》2009,(9):7-7
前几日,我去了一趟台湾,采访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在台湾的学术交流活动。这是我第一次用自己的眼睛看,然后来讲述我眼中的台湾。然而短短的9天,若谈人文、谈理念,对我是一个太心虚的命题。所以,在这个“稀有版面”,我还是老老实实记录下我在台湾接触的一些人、一些事。这些人和事,让“慈善”这个词在我眼前活脱脱地跳动,快乐,并充满教益。  相似文献   

12.
沐泽 《台声》2006,(10):55-57
8月25日,由中华文化联谊会、台湾唐龙艺术有限公司、台北艺术推广协会主办、国家博物馆承办的宝岛风情画展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开幕。开幕式由文化部港澳台文化事物司台湾处处长肖夏勇主持,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华文化联谊会副会长艾青春、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马英明、《中国文化报》社长郭沫勤等与来自宝岛台湾的著名画家李奇茂、刘国松等出席开幕式。本次宝岛风情画展邀请了台湾当代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李奇茂、台南艺术大学教授刘国松、淡江大学驻校艺术家周澄、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江明贤等在内的近20名台湾画家涵盖了台湾老、中、青三代艺…  相似文献   

13.
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重启会谈,达成了《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众多大陆同胞朝思暮想的宝岛行梦想成真。欣喜之余,笔者第一次赴台参访的情景又一幕幕展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14.
徐蕾 《统一论坛》2008,(3):56-60
应台湾“中华资深记者协会”邀请,笔者随祖国大陆媒体参访团一行9人,于2007上9月上旬到台湾参访,并与台湾同行就“两岸媒体交流20周年”为题进行座谈活动。从台湾回来后,很多好友都问我:第一次去台湾,有什么感受?作为一个报道台港澳侨新闻的年轻记者,我想说,在此次一周的台湾行程里,收获了点点滴滴的感动。  相似文献   

15.
徐蕾 《统一论坛》2008,(2):54-57
应台湾“中华资深记者协会”邀请,笔者随祖国大陆媒体参访团一行9人,于2007年9月上旬到台湾参访。并与台湾同行就“两岸媒体交流20周年”为题进行座谈活动。从台湾回来后,很多好友都问我:第一次去台湾,有什么感受?作为一个报道台港澳侨新闻的年轻记者,我想说,在此次一周的台湾行程里,收获了点点滴滴的感动。  相似文献   

16.
王立军 《台声》2009,(6):38-38
作为全国台联的工作人员,我还是第一次去祖国的宝岛台湾。3月3日,我们全国台联后勤服务管理人员一行16人,乘坐国泰航空公司的客机经过近4小时的飞行,到达了台北桃园机场。初到台湾,本以为宝岛天气炎热,我们这些长年在北京工作的人会受不了,没想到,当天台北天气多云,走下悬梯感觉非常舒适。  相似文献   

17.
负笈远来的台湾年轻学子吴和珍,日前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台湾风情画展”,在观众面前展现了宝岛台湾带着海潮薰风的熙攘生活。吴和珍毕业于台湾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是今年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首届届毕业的台湾研究生。吴和珍对家乡台湾充满深情,她创作的反映台湾文化精神和乡土情怀的油画,“竹楼”、“采茶”、“农家小院”、“新故乡运动”等,以其独特的视角表现了台湾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现代文明,传达出一种真诚、自然、浓烈的乡情,这是一种返朴归真的回归情怀,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回归乡土、回归自然进人们精神上的…  相似文献   

18.
台湾是我国最大的宝岛。在一个炎炎夏日,我随考察团来到富饶美丽的台湾。考察之余,我和我的同事们尽情地领略了台湾宝岛迷人的风光。  相似文献   

19.
台湾之行     
“闽台一家亲”,我身处海峡西岸的福州,不少亲友生活在海峡东岸的台湾。对这个美丽的宝岛,我魂牵梦萦已久。乘着陈江会谈的东风,我以83之龄,于“大三通”尚未启动的2008年11月下旬即迫不及待地启程,在福建中国旅行社和台湾中国时报旅行社的接待下实现了宝岛之行。  相似文献   

20.
我没有去过台湾,但我喜欢台湾,因为它是祖国的宝岛。我歌唱得很差,但我喜欢“阿里山姑娘”的韵律,因为那是台湾歌曲。在我的感觉中,台湾离得很近,只隔着一条海峡。用“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来描述中国暂时分割的现状,实在是高明和贴切的,因为大陆和台湾本来就是一个国家。但是,由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