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这是十六大报告向全党发出的号召。在学习中加深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理解,对于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十六大精神,很有必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我们这里所说的民族精神,指的是在中国这块土地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由汉族、壮族、蒙族、藏族等诸多民族共同构建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融合,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精神是中华…  相似文献   

2.
关薇 《世纪桥》2009,(15):134-135
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思想体系,它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结合。历史性是民族精神发展的基础,时代性是民族精神在新的条件下的发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主要包括积极融入全球化,弘扬科学精神、增强民族精神的竞争力,加强社会风气建设,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完善民族精神的系统教育,借鉴他国民族精神培育的成功之路。以此弘扬传统的民族精神,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当代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3.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是维系本国、本民族人民生存发展的根基。近年来,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江泽民多次强调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论述了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弘扬民族精神的路径,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过程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所在。一、民族精神的内涵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悠久历史的积淀和…  相似文献   

4.
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认识民族精神在国家繁荣、民族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对于在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竞争力,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极为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发展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它主要包括民族追求的共同理想、确立的共同价值、形成的共同思维方式和共同品格,…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报告从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从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发展变化的广阔视野,深刻阐述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并向全党提出了“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课题。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系统工程中,教育处于基础性地位,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都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机构,在这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能,而在高校文化建设这一领域,对弘扬和培育民  相似文献   

6.
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课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准确把握民族精 神的深刻内涵,认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积极探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通过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形成中华民族共有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8.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民族精神是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产物,是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集中反映,我们应该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中体现和升华党的先进性。弘扬民族精神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民族精神是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及中华民族精神逐步交流、融合和实现整合的过程,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出发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正确地认识和有效地挖掘并发挥民族精神,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现阶段的思想道德建设 ,需要在这项建设中借重民族精神所饱含的生存和发展智慧 ,支持民俗生活中健康有益的文化 ,实施弘扬主旋律的民族文化精品工程 ,继承中华民族知行兼备、重行习动的优良传统 ,运用中华民族的科学义利观。借助一定的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又有助于民族精神本身的弘扬和培育  相似文献   

12.
罗建清 《党史文苑》2007,2(10):49-51
井冈山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和结晶,作为我们党培育的优良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成为激励广大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精神动力和支柱.我们应当弘扬井冈山精神,吸取井冈山精神形成的经验,善于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弘扬民族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3.
<正>"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通过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形成中华民族共有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4.
井冈山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和结晶,作为我们党培育的优良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成为激励广大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精神动力和支柱。我们应当弘扬井冈山精神,吸取井冈山精神形成的经验,善于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弘扬民族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钊 《世纪桥》2012,(5):87-88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民族文化相互激荡,给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全球化时代的特点和我国现阶段的国情需要,必须开辟道路、创新思想,从而有效地提高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在多元文化冲突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茹  谭泓 《理论学刊》2003,(5):148-149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 ,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条件下 ,如何在多元文化的互相冲突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是我们面临的日益紧迫的重要任务。一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依靠这种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在“五三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这一重要论述,对于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什么?怎样理解培育、弘扬民族精神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如何在先进文化建设中培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就此,我们专门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伦理学家罗国杰同志。记者:为什么说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提出这个问题有何现实…  相似文献   

18.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对于凝聚民族力量、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思想、性格、心理中的积极因素,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同时也是民族复兴的动力.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目前,中华民族正处于一个历史大变革中,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民族冲突和文明冲突日趋尖锐,民族精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弘扬、培育和发展新时期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考察民族精神的文化地位、主要内容和社会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发展、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认为必须排除干扰,消除顾虑,理直气壮地加以理性弘扬和科学培育,为此要紧紧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时俱进地弘扬和培育,特别要在青少年和干部两大群体中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使其落实到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