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纵观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可以发现,佛教为了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具体体现为通过商人由商路传入中国,通过结交权贵在中国培育基本信仰土壤,以术法吸引作为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方式方法,通过经典译释扩大在中国的影响及传播,通过观念改造进行调适以减少与中国文化的异质性,通过诸教合一与中国本土宗教相融合。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佛教中国化和伊斯兰教中国化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二者不同的历史轨迹和规律,系统梳理了外来宗教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为深入推进宗教中国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文章着重阐明了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了毛泽东不仅首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而且在革命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文章还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根据他们所处的阶段都对此做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三国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主要集中在一些中心城市,如曹魏的洛阳、许昌,孙吴的武昌、建业、广州、交州,蜀汉的彭山、乐山等。佛教经典的翻译借用了当时盛行的玄学思想与语言,大乘佛教的般若思想与玄学在交流中融会贯通。佛教戒律与当时的社会文化与风俗相适应,逐渐形成了中国佛教的戒律与制度体系。佛教音乐传入并经过中国化,形成了中国佛教梵呗。三国时期的佛教流传,充分体现了本土化、时代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随着佛教在中国汉地的发展和传播,中国汉传佛教戏剧逐渐地产生和发展起来。中国汉传佛教戏剧,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其劝化世道人心,改恶修善,崇德兴仁的特征十分显著。同时,丰富多彩的中国汉传佛教戏剧,对佛教的传播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佛教与中国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于汉代由印度传入我国,近2000年来,与我国的本土文化道教、儒学不断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最为突出的是佛教禅宗在中国开枝散叶,开花结果,并与道教和儒家学说互相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禅宗佛学文化和丛林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很大的作用,并延伸和扩展到整个文学、艺术、建筑、教育等领域。研究汉传佛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进一步使人看到祖国大陆和台湾的佛教同祖同源,法脉一家,能够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同时,也可以逐步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促进世界和平服务。  相似文献   

7.
1998年10月,美国汉字书法教育学会在马里兰大学晋聪教授发起组织下举办了《首届汉字书法教学国际研讨会》。之后,一批在美国各大学和文教领域的中文书法教授学者,在学会理事会中承先启后,默“墨”耕耘,脚踏实地为中国书法在海外的教学与传播写下历史:在美国加州、日本京都、北京、台中举办了多届国际书法教学研讨会,成为世界各国书法教育界的盛会。  相似文献   

8.
佛教是山西最重要的文化、历史和旅游资源。它在山西的兴盛和发展不仅影响了中国佛教的发展进程,而且呈现出熠熠生辉的亮点:山西佛教人才辈出;山西是净土宗的发源地;五台山是山西佛教最亮的名片;梵宫宝刹遍布三晋。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二十年代末期 ,太虚大师提出“人间佛教”理念 ,至今 ,已获得佛教界和社会的认同。而且佛教已呈现鲜明的社会化、世俗化、现代化趋向。其实 ,人间佛教理念恰恰是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表征和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但是,大多数学者还是在无区分的情况下使用二者的。因此有必要从下述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辨析:其一,这两个命题的是否成立;其二,中国化的具体途径分析,就成为澄清问题之必须。最终说明学界对中国化的研究从一般转向了具体,从关注"怎么化"走向了"如何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台湾人间佛教的成功实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条件下的创造性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作为大陆弘扬中华文化大潮中最具活力和潜能的儒学普及活动,应积极借鉴台湾人间佛教的作法和经验,努力在理念层面着力通俗化,在实践层面着力世俗化,在内涵层面着力包容化,在诠释层面着力当代化,在传播层面着力多元化,在视野层面着力国际化,在主体层面着力表率化,扎实稳妥地把儒学普及事业推向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化”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非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一个必然的历史选择过程,从传播学的视角检视这一历史过程,可以得出:中国历史上自古就存在“中国化”现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化”过程中产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化”质的飞越;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化”催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式提出。这一历程的实现,既源于外来文化传播的历史铺垫,又实现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对近代中国国情对革命理论苦苦追寻的深刻回应,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此过程中起到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同样极为关键。回顾这一历程,有助于更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从而得出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14.
共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是一个伟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宗教界亦责无旁贷。宗教作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重要形式,在促进社会和谐、加强道德规范上,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世界三大宗教中的佛教,在强调自净其意,塑造和谐心灵的同时,还强调对他人的关顾。深入挖掘和弘扬佛教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和资源,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历史赋予统战工作者和我国佛教界的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在内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断地推进到新的理论境界,这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绝不停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永无止境。  相似文献   

16.
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方法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创新必须正确处理好坚持与发展、传统与现代、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民族与国际、遵循规律与开拓创新等关系。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进程,其标志性成就已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全面、完整的论述和阐释,进行了最新的定位。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真正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真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深入探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科学途经,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进入小康社会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此之前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可以称为列宁主义中国化的阶段。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众多派别之一,列宁主义曾经最为适合中国国情。现在,随着中国国情的变化,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更加广泛的马克思主义视野的时期。  相似文献   

19.
大师刍议     
自从教育部推出“985工程”以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为国内众多高校的奋斗目标。高校通过优化教师评价体系和激励制度、开放平台、营造氛围等措施,一方面有利于引进大师级人物,另一方面一也有利于培育自己的大师,而大师的涌现又有利于推动高校的学科发展,最终形成大学和大师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一、汉传佛教丛林清规是僧伽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是对中国封建宗法制社会的适应;二、“普请法”是清规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征,它与中国封建社会以一家一户为生产、消费单位的自然经济形态完全相契合,也是禅宗发展的客观要求;三、丛林清规及其“普请法”对佛教的中国化,对规范僧尼生活、培植僧尼的宗教感情,实现寺院自养等方面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