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洁 《新湘评论》2010,(18):7-8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规范,贪官的腐败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从赤裸裸的权钱交易,逐渐转向隐蔽性较强的信息贿赂、期权贿赂等隐性腐败行为。  相似文献   

2.
姜洁 《学习导报》2010,(18):7-8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规范,贪官的腐败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从赤裸裸的权钱交易,逐渐转向隐蔽性较强的信息贿赂、期权贿赂等隐性腐败行为。  相似文献   

3.
何丹翩 《先锋队》2010,(11):13-15
非物质贿赂是相对于物质贿赂而言的,是将赤裸裸的权钱交易转向隐蔽的新型贿赂,属于隐性腐败的范畴。非物质贿赂的滋生蔓延,是腐败形式的一种“转移”,也是行贿与受贿双方为逃避党纪国法制裁的“被迫迁移”。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期权腐败”愈演愈烈,已成为当下的一个反腐难题.“期权腐败”是一种类似于期货投资的套期式腐败行为,以“期权契约”为本质特征,以追求非生产性利益的“权力寻租”为核心目标,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笔者认为,新时期有效应对“期权腐败”,不仅需要“刮骨疗毒”般反贪反腐的决心和勇气;而且需要制定、完善具有“热炉效应”般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除此之外,还需要通过构建人文的道德机制来约束“权力寻租”,从而弥补法律与制度对“期权腐败”制衡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当前,公职人员腐败就像侵入我党健康肌体的病毒,呈现不断“变异”和加剧发作的趋势,给党的事业和形象造成了很大的损害。根据其发作时的可识别程度,分为显性腐败和隐性腐败两种“病毒”类型。与“显性腐败”过于公开直接不同,“隐性腐败”避开了赤裸裸的“现金交易”,披上了一件“美丽的外衣”,其隐蔽性更强、覆盖面更广、新“变种”更多,也更难以查办。随着我国法制的健全、监督力量的增强、监督体系的完善,腐败将越来越趋于隐蔽化。加强对新形势下隐性腐败“病毒”特性的研究,努力掌握其演化新规律,变异新类型,坚持“教育先行、社会协同、完善制度、加强惩处”等“多联疗法”,就能不断夺取惩治腐败的新胜利。  相似文献   

6.
腐败的显性方面和隐性方面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针对腐败被人们认识和甄别的难易程度而提出的。腐败现象明显地表现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并给社会公众利益造成危害,我们把这一比较容易识别的特征称之为腐败的显性方面;腐败行为具有较强的隐蔽性,需要调查、取证、分析、定性才能被制裁、处理的这一特征,我们称之为腐败的隐性方面。  相似文献   

7.
通过腐败能获取什么样的利益和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这是每位权力人在实施腐败行为时首先考虑的问题,即腐败收益和腐败成本问题。腐败收益是指由于权力的不负责任的滥用而为权力人带来的非正当收益。它包括收受的贿赂、贪污所得的财产以及权力肆意运用带来的其它收益。腐败成本是不正当的权力运用使权力人付出的代价。它包括进行腐败活动时行为人为此付出的金钱、精力、时间和心理压力,以及腐败行为被揭露后所受的制裁、谴责等等。作为“经济人”,只有当腐败收益大于腐败成本时,权力人才会实施腐败行为。用公式表示为R>C,其中R表示腐…  相似文献   

8.
《党课》2008,(11):78-78
廉政测试最初作为一种侦查手段和成慑力量,被不少国家的司法机关用以有效监测各类公职人员能否抵制腐败行为,分为“目标测试”和“随机测试”两种。前者主要用于核实腐败指控的真实性或对腐败行为作出推测;后者则主要针对容易发生腐败行为的领域,创设公职人员可能选择从事腐败行为的现卖隋景,随机抽取某些公职人员,  相似文献   

9.
李松 《求贤》2010,(8):51-51
在我国,很多贿赂近年来从赤裸裸的权钱交易,逐渐转为隐蔽性较强的非物质贿赂。调查发现,有关部门对非物质贿赂的打击,无论从现实到立法,似乎属“反腐”盲区。  相似文献   

10.
《支部生活》2006,(1):22-23
为了遏制“期权腐败”,浙江省委最近出台《浙江省贯彻实施(关于党政领导干部辞职从事经营活动有关问题的意见)的若干规定》,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辞职“下海”后,3年内不得到原管辖范围内经商。有关人士认为,官员辞职“下海”,不仅容易造成企业不公平竞争,而且极易诱发“期权腐败”。一些官员在位时通过职权给予企业“方便”,但并不谋求即时回报,而是等到离职后再享受回报。  相似文献   

11.
杨恒均 《廉政瞭望》2010,(21):53-53
所谓贿选,其本质就是官员贿赂民众。是一种涉及贿赂的腐败行为。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商业贿赂、政府官员寻租腐败等贿赂腐败链条中.中介组织的影子越来越多,社会中介组织参与和引发寻租腐败的状况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职务犯罪是腐败行为的一部分。腐败背后有着深刻的“性”背景,“性”在腐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性贿赂犯罪我国刑法中没有相应的罪名对其予以定罪,成为法律漏洞。因此刑法有必要增设“性贿赂罪”内容的条款,加大打击性贿赂犯罪的力度,以消除职务犯罪的性诱因。  相似文献   

14.
所谓“权力期权化”,实质上是权力“资源化”也就是权力寻租现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一种延伸。相对于一般腐败行为,“期权化腐败”有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15.
黄力 《党课》2007,(3):78-80
随着党和政府打击腐败越来越严厉,当前的腐败现象出现了越来越隐蔽化的趋势。但由于治本的措施尚未落实到位,一些制度的缺陷依然存在,于是权力期权化这种腐败的新形式应运而生了。所谓的“权力期权化”,就是腐败分子不再是当即攫取利益,而是等多年以后,甚至退休以后,再连本带利地收取好处。这种行为,其本质是权力的“资源化”,也就是权力寻租现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一种延伸。这种期权化腐败,对我们的社会有着极大的危害性:由于其欺骗性,造成社会分配不公,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和权威;由于其后发性,导致国家资产大量流失而且很难追回;由于其隐蔽性,很容易对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形成诱惑,造成腐败泛滥。  相似文献   

16.
刘雪华  贺晶晶 《探索》2022,(4):59-70+2
廉政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腐败的容忍度如何。以零容忍为导向的廉政文化,就是要让腐败零容忍成为一种精神自觉、行为导向和社会风尚。“零容忍”廉政文化是党和政府零容忍惩治贪腐的决心和信念,也是社会成员对腐败行为零容忍的观念和态度。从结构上看,“零容忍”廉政文化可以划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三个层次;从内涵上看,“零容忍”廉政文化是以零容忍廉政理念为核心、以零容忍廉政规范为保障、以零容忍廉洁形象为载体的文化体系。目前来看,“零容忍”廉政文化建设还受到个体主观认知偏差、消极传统文化观念尚存、零容忍廉政规范缺失、文化传播环境建设不足等因素的制约。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提出以认知纠偏为基础培育腐败零容忍的精神文化、以机会控制为要点强化腐败零容忍的制度文化和以强力扩散为关键打造腐败零容忍的环境文化三个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17.
李章泽 《新视野》2005,(2):52-54
“权力期权”是权力腐败的重要方面。权力期权化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漏洞和法律不完备。因此,必须从弱化官员的自由裁量权,进一步规范官员的离职与退休行为,建立对官员及其亲属的跟踪监督机制,推行公务人员廉洁保证和担保制度等方面入手,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才能有效地防止和杜绝“权力期权”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13,(15):70-71
“发生初次腐败行为的平均年龄为47.48岁。带病提拔的省部级官员,其平均经济腐败时间在10年左右,绝大多数是5年到15年之间。”2012年12月中旬,一则题为《“带病提拔”官员初次腐败多在47岁》的新闻令舆论哗然。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一批又一批贪官的落马,有关专家对反腐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一名研究反腐的专家曾做过这样的一个统计:在随机调查的100起腐败案件中,他综合分析后发现,任何一起腐败案件都离不开贿赂,贿赂成了腐败的“第一共性”。  相似文献   

20.
《党课》2010,(15):78-79
调查发现,近年来我国很多腐败案从赤裸裸的权钱交易,逐渐转为隐蔽性较强的非物质贿赂。而无论现实还是立法,有关部门对非物质贿赂的打击,都存住着“反腐盲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