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网络反腐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技术媒介在反腐倡廉领域中的运用。网络反腐呈现出独特的优势效用。但作为新生事物,其内在发展不足和外在条件不齐,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网络反腐主体表象上的扩大与实际上意见领袖的特殊作用的矛盾使全民反腐难以真正实现;主体反腐动机的复杂和多元导致网络反腐的随机性和选择性,违背了“有腐必反”的基本原则;现实技术的不成熟和网络平台对接的不畅通影响了网络反腐的实效。要通过明确定义、正确定位、构建机制、创造平台等立体举措进一步完善网络反腐。  相似文献   

2.
网络反腐作为我国反腐事业的新形式,是网络社会监督权力的新模式,在反腐实践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网络反腐的兴起有其内部发展动力,并存在理论及实践上的合理性,深受广大网民及政府的青睐。但由于网络反腐本身的偶然性、娱乐性等不足严重制约了网络反腐的发展,给国家、社会、个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完善网络反腐,充分发挥其优势迫在眉睫。网络反腐制度化、规范化,即通过确定网络反腐主体、搭建网络反腐平台、明确网络反腐相关法律责任等是将网络反腐效能最大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前,地方政府网络反腐渠道建设已取得积极成效,但也存在明显的“三少一弱”现象,即网上反腐渠道数量少、种类少、互动少、功能弱。因此,必须加快观念转变,建设“服务型”网络反腐渠道,以便民为原则,提高多元化反腐渠道的整合性,注重基层政府网络反腐渠道建设,充分利用新技术增加新的反腐渠道,从易用性、可靠性和服务深度等方面完善网络反腐渠道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为网络反腐提供了技术土壤,也为网络反腐创造了一定的政治环境。尽管网络反腐使一批腐败官员戏剧性落马而彰显出其在反腐斗争中的作用,但网络反腐也存在着夸大事实、虚假舆论、恶意举报等问题。具体分析网络反腐的利弊,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利用网络积极引导大众舆论,增强网络在反腐斗争中的实用性,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网络反腐作为反腐倡廉新途径,正面临着删帖、诽谤、埋没、隐私等困境。而遭遇这些困境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把网络反腐纳入有序民主的框架下。基于此而提出的建构有序民主下“四面二线”的网络反腐技术,包括四面,即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专业网络反腐平台、培养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工作人员、提高网民民主素质:两线:在做好四面的基础上构建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官方网络反腐技术和民间网络反腐技术。  相似文献   

6.
社会反腐是指国家机关(在我国还包括执政党)以外的公民、组织等社会主体对预防、查处、根除腐败的参与。与传统的国家反腐败相比,社会反腐是一种“异体反腐”,可以很好地弥补国家反腐这种“自体反腐”的局限。在《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社会参与反腐败是公约的重要内容,也应当成为每一个缔约国反腐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运用和广大民众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度等的持续提升,网络反腐作为一种新型的反腐形式不断发挥威力。其方便、快捷、低成本、大影响等优势有效加大了纪检机关的反腐力度。但是国家对网络反腐运行的法律体系和配套机制尚不健全,网民在进行网络反腐时违反道德规范甚至违法的行为时有发生。将网络反腐纳入法治化轨道,作为体制内反腐的稳定组成部分,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反腐的积极效应,避免其副作用和消极社会影响,是网络反腐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所在。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网络反腐是否能得以健康发展,虽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其工作机制不佳是一个重要原因。针对日益"井喷"的网络反腐态势,必须建立健全官民互动机制。建立健全官民互动机制首先应明晰专门反腐机关、网络运营商、新闻媒体和普通网民等各类网络反腐行为主体的内在责任。在明晰各类网络反腐行为主体内在责任的基础上,加强有利于网络反腐互动机制运转的保障性制度建设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网络反腐在反腐倡廉过程中之所以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表面看是网络技术优势所导致,究其实质,是中央反腐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人民群众的力量得到了更好发挥。但也需要辩证地看待网络反腐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避免以偏概全和因噎废食,引导网络反腐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健康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十八大后网络反腐受到普遍关注,网络反腐是新形势下的新课题,它有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独特优势.当前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网络已成为社会各界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重要渠道.反腐败问题作为社会各阶层高度关注的焦点一直高居网络舆情的排行榜,网络舆论以其特有的时效性、信息的海量性、网民的互动性、民意的草根性、空间的开放性、网络的匿名性等特点使民意得到聚合和表达.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主动地从提高执政能力上入手,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反腐,更好地发挥出网络反腐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1.
从首个被“人肉搜索”扳倒的贪官一周久耕,到近期雷政富等厅部级官员的落马,网络反腐的大量案例表明,网络反腐带来的反腐败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网络驱动型的公民参与,让滥用权力的人难以藏身。一大批“不能碰,不敢管”的官员们被绳之以法,保持了党的肌体健康,保护了国家财富和党的公信力。但是网络反腐在不少腐败案件上获得成功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缺陷。  相似文献   

12.
十八大以来,“习李新政,反腐先行”。中纪委掀起的反腐风暴已席卷了全国,远远超出了一些人“反腐只是一阵风”的前期预料。物不防腐治腐必朽,事不防腐治腐必败,国不防腐治腐必亡。通过对目前腐败的形式隐、数额多、层次高、范围广等特点的总结,不难发现自身存有腐败“基因”、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依法治国的落实不力是产生腐败的重要原因。对此,应该看到“壮骨还魂”“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等方式是反腐倡廉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网络监督作为一种新的监督形式日益引起各方注意和广泛参与。在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中,网络监督是把双刃剑,在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它对于提振民众的反腐信心,形成全民参与反腐的格局,提高监管部门的工作责任心和加强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缺乏法律支撑、信息准确性难以核实、侵犯公民隐私、容易泄露反腐机密、幕后交易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当通过加快立法进程、推行网络实名制、实现体制内外的有效对接、打击幕后交易等措施,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反腐日益兴盛,在推进我国反腐倡廉建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同时网络反腐也面临诸多困境,如网络反腐非理性化、缺乏法律规范、查处具有偶然性、容易泄露反腐机密和受理解决的机制尚未形成等,严重制约了网络反腐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进程。因此,引导网民理性反腐、加快网络反腐立法、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建立网络反腐信息处理与反馈机制、实现网络反腐与制度反腐的有效对接和建设反腐倡廉网络监督员队伍等成为规范网络反腐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网络反腐具有明显的外部效应。由于网络在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存在着主体选择的不确定性,因而导致网络反腐表现出显著的正外部效应或负外部效应,造成网络反腐在"成本-收益"上的不稳定性以及制度建构上的不完善性。从成本控制角度看,网络反腐包括经济成本、技术成本与信任成本三种类型的成本支出,网络反腐的边际约束相应也存在三种制度上的断裂。实现网络反腐的制度信任必须增加制度性供给,通过矫正性补贴、激励性保护、技术性管制和效率性管理等措施实现网络反腐的均衡,从而提高网络反腐的经济效率,推进网络反腐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6.
微博作为当前最为便捷、高效的沟通平台,在网络反腐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微博反腐属于民间反腐的一种新形式,其产生有赖于技术的发展和民众传媒意识的觉醒,从作用机理的角度分析,微博上曝光的反腐信息和线索首先要形成网络舆论压力,进而引起传统媒体的关注,最终导致官方反腐机构的介入。但同时也应当看到,目前的微博反腐也暴露出内容过于娱乐化、易形成道德审判、依赖官方机构的介入等问题,因此应当在完善基础制度建设、构建微博反腐平台等反腐制度建设上着手,更好地将被动的网络反腐与主动的官方反腐连接起来。  相似文献   

17.
网络反腐的伦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晓娜 《理论前沿》2009,(15):23-24
网络反腐表达网民惩治腐败、追求社会正义等伦理诉求。网络反腐需要制度伦理和社会道德力量支持.也需要通过制度规制和道德自律的伦理制约。网络反腐的伦理发展有利于公职人员的权力伦理和公民的权利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18.
公民社会是政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它在政府治理中扮演了一种新型的角色,可以对国家权力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促使政府职能的转变,成为防治腐败的杀手锏。网络反腐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产物,是新时期推动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手段。公民社会组织充当了网络反腐的时代先锋。信息时代互联网自身的时效性、多样性和隐蔽性等特征为公民社会参与网络反腐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培育和推进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来加强网络反腐建设,可以有效推进反腐败斗争迈上一个新台阶,实现一个新飞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批贪官经“网曝”落马,网络反腐一时成为反腐的一种热门形态。但必需看到,网络反腐在有效揭露腐败现象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05年以来,我国网络反腐研究领域发表了数量可观的学术论文,但目前尚无对这些研究论文的综合性评估。适时的评估与反思不仅有利于网络反腐研究的知识增长,也有利于研究质量的提高。采取文献分析法,基于十三项指标,对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网络反腐研究论文评估的结果显示,十三年来我国网络反腐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就,但在研究主体构成、研究议题涵盖、研究方法运用和研究质量状况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网络反腐实践不会终结,网络反腐研究就仍将继续。在我国网络反腐的未来研究中,应当通过明晰研究前景、充实研究主体、增加实证研究内容和改进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努力,以实现研究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