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1 毫秒
1.
何美然 《前沿》2011,(10):50-53
在现代社会,个体权利和公共权力关系主要体现为个体权利、国家权力、社会权力之间的关系,其中,国家权力与个体权利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传统体制下,个体权利和社会权力受到国家权力的控制和挤压;改革开放以来,公民个人权利和社会自治权力不断扩张,国家权力逐步收缩。要使公共权力和个体权利的关系保持和谐,就是要在国家权力的制导下,通过社会自治权力的发展,使国家权力与公共权力本质相一致,实现国家权力向个体权利回归。  相似文献   

2.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权利宪法保障之缺失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中国宪法发展的历程来看,国家非常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尊重、保护和实现。但现行宪法仍存在未将保障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确认为原则,对少数民族文化权利范围确认过窄,同时,对国家尊重、保护和实现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义务规定过少,也缺乏对少数民族文化权利进行有效救济的途径等。因此,需要将保障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确认为宪法原则,扩大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范围和国家尊重、保护和实现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义务范围,并完善违宪审查制度等。  相似文献   

3.
民族国家的内在边界是其内部所客观存在的各种社会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区隔的反映。基于欧洲社会的视角,民族国家内在的身份边界、认同边界、权利边界等折射出当代欧洲各国社会治理的重要范畴。身份边界是民族国家内在边界中的核心问题,涉及到公民身份、文化身份、宗教身份、族群身份、社群身份等层面的区隔;认同边界潜在地影响着社会的内在凝聚力,包括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等不同层面;权利边界具有比较突显的表征,通过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发展权利、生态权利等维度展现出来。认识和理解民族国家的内在边界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它为理解当代民族国家社会的发展策略及其制度建设提供了多重视角。  相似文献   

4.
国家权利是国家就维持其存在和履行职能所应有利益而享有的一种支配自由。国家也会受到犯罪的侵害 ,国家被害的客体是国家权利。国家权利也有防御犯罪和利益补救的护卫需求。  相似文献   

5.
国家权利是国家就维持其存在和履行职能所应有利益而享有的一种支配自由。国家也会受到犯罪的侵害 ,国家被害的客体是国家权利。国家权利也有防御犯罪和利益补救的护卫需求。  相似文献   

6.
权利可以分为公权利和私权利。法律社会化的趋势在促使社会法这一法域出现的同时 ,还导致了公权利和私权利的渗透和融合及混合权利的产生。混合权利强调对个人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国家利益保护的平衡 ,其实质体现了国家公权力的干预。知识产权的运行本体和运行过程无不散发出这种新型的混合权利的特质。明确知识产权所具备的公权利和私权利的双重权利属性 ,对于知识产权法的定位和基本原则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和社会本身,对权利现象的认识是一个螺旋式的渐进过程.权利拓展背后的现象之一是法律亚权利现象的存在.在法律体系上,对待权利问题我们常常思维格式化,总是忘却习惯权利和道德权利的存在.我们的态度是惟一的,只承认国家制定法即认为国家制定法是全部的法律,不仅排斥了大量的习惯法,而且还否定了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与国家法律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8.
杨春福教授<自由·权利与法治--法治化进程中公民权利保障机制研究>一书综合运用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多维视角透视自由,提出"自由主义视野下的权利" ,包括两层主要涵义:自由主义以权利为基础,权利以自由为核心.书中着重分析了权利的法定性,明确划分法治的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并将权利的概念纳入作为系统工程的法治的各个组成要素.该书锁定公民权利和法治社会两个核心概念,指出法治社会的基本标准即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关系的理性架构,具体地体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基础;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界限;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法治社会的核心评价标准,即对公民权利的保障程度.  相似文献   

9.
一、公权弱化及表现公权弱化即国家权利意志及权力职能在权力运作过程中不能正常实现其意图、目的和作用的现象。公权弱化本质上是对国家权利意志的侵害,对国家权利机关及授权机构、部门的权利职能的削弱,使国家权利意志难于真实、完全地贯彻和实现,不同程度和范围地否定国家权利机关及授权机构和部门的权力控制和运作功能,使其一定程度形同虚设,最终甚至破坏和否定整个社会政治机体的健康存在与发展。公权弱化的现象纷繁复杂,但从行为弱化方式来说,主要表现为三种:其一,作为方式的公权弱化,所谓作为方式的公权弱化即权力主体形式…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  相似文献   

11.
多元文化主义在形成之初就和少数民族追求公正平等的权利密不可分。当前很多学者将多元文化主义仅看成是少数民族权利理论,而没有从多民族国家构建的视角来理解和认知多元文化主义和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的关系,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具体维度也没有进行严格的划分。因此本文从事实、理论、政策及意识形态四个维度,对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的内容、价值意义与实践效果进行分析,并将多元文化主义和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置于多民族国家构建之下进行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刊载资料,列举我国人大代表具有的八项权利:审议权。指人大代表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审查列入本次会议议程的各项报告、议案的权利。提案权。指人大代表提出议案的权利。选举权。指人大代表依照法律的有关规定,提名推荐和选举本级国家机关领导人的权利。质询权。指由国家或地方权利机关的组成人员,就某一问题向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中国产权改革的首要问题,不是由国家确认某种所有权形式,而是界定国家在权利结构变革中的权力限度。中国权利的变迁关键在于明确国家对权利结构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国家在权利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形成有效率的产权结构,是国家最重要的职能。  相似文献   

14.
张爱宁 《人权》2008,(1):45-47
权力制衡是法治秩序形成和存在的制度性架构,是法治形成和存在的直接条件。①律师职业作为现代法治国家的产物,是为了束缚国家权力,促使掌握公权力的人正当行使权力,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而设计的。律师的执业权利,是社会平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治国家所普遍认可的一种权利形态,其实质是公民个人权利的延伸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②因此,保障律师的执业权利就是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5.
权力和权利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我国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内在障碍。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权利观)的核心在于,权利决定权力,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权利,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权力向公民权利的回归是权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逻辑,但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二元性对立在社会总发展过程中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寻求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健全互动,一方面,必须促进公民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打破权利和利益勾结的格局,建立合理的权力制衡机制,依靠法律制约政府权力。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往往视其辖区内的国家遗产为地方资源,视自己为当然所有者和合法代表,因而理所当然地拥有对国家遗产的占有、使用、效益和处分的权利。这正是滋长各地擅自处分国家遗产并造成遗产破坏的主要原因。国有遗产是全民所有的财产,只有代表全国人民意志和利益的国家才是国有遗产所有权的唯一主体,并拥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地方各级政府没有对其进行处分的权利。因此,  相似文献   

17.
富士康事件昭显着新生代农民工权利认知的苏醒和权利主张的非理性,而新生代农民工权利意识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法治国家的建设以及我国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此,要用多种途径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树立正确的权利意识。  相似文献   

18.
吴飞 《理论月刊》2010,(10):5-12
欧洲人权公约比较强调和突出个人的权利与自由,但是,第10条所规定的表达自由权利总的说来并没有过分突出个人无限扩展的权利,而是采取了比较实事求是的做法:个人的表达自由权利自然受到依法律所确定的限制的约束;个人的权利之行使不得违背第10条第二款所规定的各种目标,而且,在战时或威胁国家生存的公共紧急时期,个人的表达自由必须服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  相似文献   

19.
由于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参政议政权利的保障和发展也成为各国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内容,影响着少数民族利益的实现和社会的和谐安定.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保障少数民族参政议政权利,对于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龙国  周波 《传承》2008,(16):98-99
由于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参政议政权利的保障和发展也成为各国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内容,影响着少数民族利益的实现和社会的和谐安定。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保障少数民族参政议政权利,对于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