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世纪之交的中国,实事求是地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就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实事求是的发展观。一、可持续发展观即生态哲学观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即把握好三方面的平衡:一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二是人与人,也就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平衡;三是人与自己内心世界的关系,也就是人是否能保持内心的平衡问题。可持续发展就是处理这三个关系,调解这些平衡的,而重点是调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可持续发展可分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它的中心议题是:…  相似文献   

2.
黄湘燕 《湖湘论坛》2001,14(5):63-65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论和发展模式,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战略和中国的必然选择。这一全新理念,与传统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区别或不同,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发展战略目标或发展模式,表明人类对发展问题认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是人们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更新。 一是人类自然观。传统的发展观认为人是自然界的“统治者”,凌驾于万物之上,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支配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对自然进行“改造”,实行“征服”。在这种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发展观指导下,以一种征服者的快意和掠夺者的态度对待自然,野蛮贪婪地开发自然,…  相似文献   

3.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生态道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可持续的社会发展观,是在人们对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进行反思之后,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在这种发展观之下,衍生出相应的自然生态道德观和行为原则及规范。本文试图对可持续的社会发展观视野下的自然生态道德进行基本的探讨,并做一大致的概括总结。(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嬗变在远古时代,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能…  相似文献   

4.
论邓小平对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邓小平对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贡献杨思娅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反思伴随工业文明而至的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锐减以及全球性人口激增、贫困加剧等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和延续的问题时提出来的一种新型发展观。它兴起于80年代末期,由于主张人、自然、社会的协调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柳菊兴 《理论月刊》2004,1(11):30-32
当代中国发展实践产生了邓小平发展思想。邓小平发展思想的建构框架,主要是由哲学基础、理论基础、基本内容和判断标准四个层面架构起来的。邓小平发展思想具有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一切本质属性,又具有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特征,更具有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本土化特性。它深刻地蕴涵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6.
发展观是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论基础。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观,不同发展观下的发展目标和模式各不相同,对文化建设的态度也明显不同。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从理论上消除了传统发展观中经济与文化的对立和疏离,还原了文化的价值、功能与意义,使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观念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更高度、更明确的阐述。新时期,党和政府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正是科学发展观在文化建设领域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7.
魏巍 《传承》2010,(27):72-73
赫尔德的思想曾在当时的欧洲风靡一时,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他的历史发展观包括人的发展、语言与文化的发展、民族主义观、社会发展观等诸多方面。赫尔德虽然不是唯物主义者,但他认为人是为社会而生的,人类社会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逐步前进的自然过程。他敏锐地看到了社会历史发展辩证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循环经济与现代理性人类中心主义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文营 《求索》2007,(5):118-121
循环经济的兴起是为了人,循环经济实践也依赖人。循环经济在本质上体现的仍然是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但并非是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简单再现。作为人类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循环经济启示我们应树立具有如下特征的现代理性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应坚持循环经济科学的人类主体意识;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应遵循循环经济理性的人类利益意识,关照人类的根本、整体和长远利益;在实践观上,应树立循环经济的人-自然与人-人关系互为中介的生产实践观,以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马恩始终将自然史和人类史进行结合研究。“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与“人类本身的和解”的“双和解”理念包含深刻的共同体哲学意蕴:就建立人同自然和解的生命共同体而言,人类应遵循规律,确立自然是人类无机身体的意识、人类需要的边界意识以及“生态理性”意识;就建立人与人和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言,人类需要充分理解群体存在与群体意识、个体存在与个体意识、类存在与共同体意识,在个体发展方面强化类意识,在类发展方面强化共同体意识;从“天人合一”到“生命共同体”和从“天下大同”到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彰显了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而全球化时代,这一中国智慧可以为人类携手共建全球治理新秩序提供具有终极意义的思想支撑。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在毛泽东时期的生态思想经历了一个由"极端人类中心主义"过渡至"生态人类中心主义"的心路。作为"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映,毛泽东在"大跃进"前后的生态意识是"向自然开战"──人作为绝对主体而征服自然、造福自身──的思想。它具体表现为:在本体论意义上,单向度的"人多力量大"之发展生产力的构思;在认识论意义上,单向度的"积极平衡"之发展经济的思路;在价值论意义上,单向度的人类利益视角之"改天换地"精神。这种生态意识指导下的实践对新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促使毛泽东经过实践检验而扬弃"极端人类中心主义",改择马克思的"生态人类中心主义"。这具体反映在毛泽东的思维上:在本体论意义上,中国应该确立人口规模与"生产的自然条件"相协调的生产力发展模式;在认识论意义上,认知与实践要做到"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统一;在价值观意义上,改造自然的活动应做到人的价值与自然价值的双赢。毛泽东时期的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源头,为以后的生态文明思想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