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强调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时,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但社会公平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概念,是与一定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相联系的,因此,推进社会公平要立足于中国的实际,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既不能急于求成,又要积极推进。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要厘清以下四种认识:1·强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并不等于要否定经济效率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关系,是一个长期存在着严重分歧又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2.
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是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既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人类的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它的全部;可持续发展的核。肝是发展,但要求在保持资源和环境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领导小组组长、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邓桶女士是酷爱桥牌的中国前领导人邓小平的女公子。她曾以《中国要打发展牌》为题论…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小城镇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跨入21世纪,为了实现国家现代化,中国的经济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城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经济发展可促进城镇化,而作为经济发展重要载体的城镇的发展又会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为经济高增长创造良好条件。我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  相似文献   

4.
一月要论     
中国经济将会有更大发展 中国经济今后将会有更大发展,这是因为,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都很大,特别是中国已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农业也有了相当的基础。 ——李鹏9月29日会见出席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第十一届大会代表时的讲话  相似文献   

5.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民营经济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1世纪,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诸多力量中,民营经济也将是中国民族经济中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坚力量之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将面临全球范围内更为激烈的资源、市场和人才等各方面的竞争,民营经济的发展.将对中国民族经济、社会稳定、财政来源等诸多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海外投资发展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增速越快、发展阻力越大"的境况。如何适应国际竞争新格局,加快推进中国国有企业的海外投资发展,应综合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经济外交、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市场多元化战略等多种手段予以积极应对和化解。  相似文献   

7.
在过去的25年里面,中国的经济有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中国正在崛起。不过中国的崛起不仅仅是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的崛起至少应该包含着三层意思:第一层是中国经济的崛起,第二层是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家的崛起,第三层是中国文化的崛起。就目前来讲,应该说中国经济的崛起远远快  相似文献   

8.
媒体要论     
法国《回声报》:30年的改革开放将中国带上了现代化道路。中国政府现正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今天的中国领导人和当年的邓小平一样,有着懂得思考未来的难得的品质,他们很清楚中国需要发展经济,需要改变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企业要勇于面对反倾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经济正逐步溶入全球一体化,国际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反倾销问题愈演愈烈,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反倾销调查的最大受害者。本文分析了我国遭遇反倾销的原因,并就企业如何勇于面对反倾销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时代潮》1999,(Z1)
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朱丽兰29日在上海《财富》全球论坛年会上表示,中国经济的发展实质上是一个“二量”结构,离真正的工业化还有距离,但又面临信息化,工业化的发展需要通过信息化来加速;反之,工业化有了扎实的基础,又能推进信息化的发展。她认为,具体的做法应该是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整体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市场能力。中国发展科技事  相似文献   

11.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要坚持党的领导,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2.
党政要论     
《群众》1997,(2)
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经济思想邓小平同志对经济问题都是从政治的高度,从战略的高度,从社会主义的高度论述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在经济方面的内容是当代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邓小平同志紧紧把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的最根本要求,在总结人民群众的创造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效率优先。因此.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工作不仅要同财力相适应,防止编制人数过多而超越财政的承受力;更重要的是,编制工作要适应社会和经济事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人才的有序流动,促进入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随着近来人才大战的爆发,各地机关事业单位也加入人才争夺的行列之中,但与此同时“出口”问题又没有解决,就容易形成机构的新一轮膨胀,  相似文献   

14.
《政策瞭望》2013,(7):1-1
如果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根本在于发展方式的转变,那么,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最直接动力则来源于创新引起的经济效率的持续提高,因此,创新便成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创新的类型和方式有许多,但总体上可分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方面。技术创新,既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也包括引进技术及其再创新,是推动经济结构升级的基本支撑。  相似文献   

15.
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要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有一颗发展经济的“心”和一颗发展经济的“胆儿”,而且还要有一套发展经济的“法儿”和一股发展经济的“劲儿”。  相似文献   

16.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圆满闭幕,仔细研读全会公报,可以发现,此次全会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农民收入、社会改革等问题的认识上,吸收了许多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的具体任务也作了进一步明确。根据过去的经验,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条件,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当前,社会发展也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现在面临的一些社会矛盾,如消费增长缓慢、投资低效、一些国有企业效益差、一些政府机构效率低等等,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推进社会改革,解决这些矛盾,正在成为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性条件。此次全会,对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将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到了突出的地位。现在,中国结束了的对外封闭,利用对外开放抓住了很多发展的机会,但是今后的扩大开放,将面对更多的经济全球化和国外形势多变的冲击,这种冲击可能会超过国内的承受能力。因此,扩大开放的速度不能不以国内改革发展的承受能力为依据。在所有制认识问题上有了新的突破,明确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总体目标。在公有制经济方面,进一步提出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以及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的任务。在非公有制经济方面,强调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允许私人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让非  相似文献   

17.
党政要论     
《群众》1996,(1)
1996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坚持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贯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加强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各种质疑和批评之声,警惕拉美化现象和经济有增长无发展问题的出现。和谐理念将会催生中国经济的积极变化,告别“GDP崇拜”,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让所有普通百姓享受到经济高增长带来的利益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国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避免经济过热已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何走出过去20多年经济循环中"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怪圈,如何在治热的同时,防止经济大幅滑坡,通缩卷土重来,出现"硬着陆"的现象,需要思路和机制上的突破.我们认为,当前既要实现一部分过热行业的"软着陆",同时更要大力促使一些急需发展但当前还较冷的行业起飞,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后劲.从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的角度看,治理社会急需发展的重要领域过冷的问题,与防热问题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防热要从治"冷"入手,才能保持经济与社会的长期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到了一个微妙的关头。外贸顺差出人意料但注定不可持续,投资仍然是经济增长的强心剂,但投资效率不断下降,显示出投资可能突然减速的危险的信号。再加上过去几年新增生产能力可能带来严重的过剩,人们越来越担心中国快车会突然抛锚甚至重新陷入通货紧缩。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消费增长来促进经济增长成为近期政策关注焦点乃至有可能成为未来新的发展战略支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