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选择理论和立宪经济学是布坎南有限政府论的基础,立宪民主理论在其有限政府理论中居于核心地位,布坎南的政府理论关注的是如何预防政府的危险性并激发国家的潜力问题。布坎南的限政理论包含非常丰富的内涵,本文主要围绕布坎南政府理论的理论基础、政府失灵理论、立宪民主理论、竞争性的联邦制和道德秩序理论等内容进行探讨,并在最后对该理论进行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公共管理在不同层面和范围内存在民主性缺失、法治不彰和腐败滋生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建构并运行宪政规制和导引的公共管理。从公共选择、制度供给和公正观念的视角看,建构宪政规制与导引的公共管理是加强我国公共管理民主化、法治化和现代化以及建构监督制约机制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布坎南宪政经济学分析的重点放在规则是如何运行的,以及应该如何选择规则,布坎南认为纠正"市场失灵"不是用政府来取代市场,政府也会失灵,而是需要用一套规则来纠正"政府失灵",因为"政府失灵"的根源在于现行规则的失灵。布坎南批判了福利国家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理论,他为补救"政府失灵"开出的"药方"是建立宪政规则来限制政府的扩张即通过采用政治活动的程序和范围约束、财政约束、普遍性原则、联邦制结构等对政府权力扩张施加宪法约束。他的这些观点对西方国家的政府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促进了"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广泛发展。  相似文献   

4.
布坎南作为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始人,一直从事教学和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工作,对发展经济和政治决策的契约与法制基础的研究将近40个春秋,被誉为"公共选择理论之父"。本文就一些国内外学者对于布坎南思想进行综述,并且公共选择理论对于当前我国行政管理的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主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尽管宪政的文化基础具有共同的文化基因,但各国宪政模式的选择与确立无不建基于各国的本土文化传统之上。因此,不同的各国本土文化传统影响着不同宪政模式的选择,造就了今天比较典型的三种宪政模式:英国的议会主导宪政模式、美国的司法主导宪政模式、法国的行政主导宪政模式。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没有正规的上过大学,没有正统的受过法学理论训练,但是,他早期对法和宪政法律的认识或思考,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经济学的探究,使他同马克思一起,拉开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帷幕,并使世界刮目。对其早期法律思想的理解及研究,是我们探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不可少的。本文拟从恩格斯早期思想研究中阐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法律观的形成及其现实意义,并求教于学者和同仁。  相似文献   

7.
民主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尽管宪政的文化基础具有共同的文化基因,但各国宪政模式的选择与确立无不建基于各国的本土文化传统之上.回顾百年中国宪政史,自晚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以来到1982年的宪法颁布,中国前后有十几部宪法,但这十几部宪法包括最近这部宪法都没有得到实施.然迄今宪政始终却未能在中华大地上实现.究其两者的原因,固有多端,然宪政文化之缺失乃为其深层次之原因.因此我们在推进当代中国宪政制度建设时,应当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宪政文化,改造传统文化,奠定宪政文化的文化基因;加强宪政理念的宣扬与宪政知识的传播,打造宪政制度实践的民情社会环境;推进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夯实宪政文化的经济基础;培养公民的宪政意识和宪法精神,构建宪政文化的思想基础,以此来构建宪政文化进一步推进宪政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以及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实现宪政是中国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我国实现宪政的过程中,本文提出了宪政构成的基本要素,分析了影响我国宪政构建的因素,提出了我国宪政建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宪政建设的精神动力——宪政信仰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宪法权威就不会有宪政的实践。宪政信仰影响着宪法的强制性进而影响着宪法的权威性。培育宪政信仰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思考:直接适用宪法,建立建立有效的违宪审查机制;重视非制度性因素对宪政信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海内外学界关于胡适思想的研究从未间断,成果丰富。胡适充分肯定民主宪政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政治制度的价值合理性而对其加以倡导,并且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其"好政府主义"的宪政观,通过关于"民主与独裁"的论战试图探索宪政救国之路。胡适宪政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保障个体权利、限制政府权力这两个方面。胡适宪政思想对于当代中国依然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已有的宪政概念或者没有摆脱西方具体宪政模式的影响,或者没有注意到宪政理论的最新发展,往往对一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改革与建设产生误导,因而应该抽象出一个普适性的宪政概念,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即宪政是指有限度的公权力规范化产生和行使、公民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和发展的一种政治组织形态。在此前提下,我国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模式,它的特色就表现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作为西方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民主和宪政都被寄寓了人类对幸福的憧憬和期望,但各自又蕴涵着特有的价值理念和人文关怀.相对于个人权利和自由而言,民主与宪政都只是手段,个人权利和自由才是目的.在制度层面,要建立健全民主宪政体制,应重塑"民主"与"宪政"的协调并用模式,扬弃单纯的民主和单纯的宪政的弊端.  相似文献   

13.
西方宪政基本精神包括正义、理性、自由、平等、协商、契约等价值理念。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宪政精神的形成先天不足。近现代宪政运动中,宪政精神的传播又后天失调。宪政建设必须在正确认识、合理转化传统观念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宪政精神的树立和传播,解决传统思想文化与先进宪政理念之间的碰撞和落后的公民意识与先进的宪政设计之间的冲突,为我国的宪政发展和建设奠定更稳固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分析学术界对宪政的若干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宪政的定义。从宪政的定义出发,揭示了指引宪政进步的一些基本的、具有普适性的原则,进而论述了经过历史的蒸馏而沉淀于宪政中的共同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5.
宪政是一种以宪法为依据的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的宪政制度不仅受当时当地经济基础的影响,而且与其所有制、经济体制、民主制度等因素息息相关。童之伟的宪政理论研究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揭示了所有制、经济体制、民主制度与宪政制度的内在逻辑关系。他的创新思维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他的宪政思想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迪,为我们研究民主宪政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过程。宪政在近现代政治文明中处于核心地位。离开现代意义的宪政体制,政治文明就无从谈起。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要加强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17.
宪政意识是宪政制度现代化的精神纬度。对于宪政制度现代化而言 ,制宪意识是前提 ,行宪意识是基础 ,护宪意识是保障。  相似文献   

18.
从制度变迁的视角 ,限定宪法变迁的界域。通过对中国宪法变迁的历史回顾 ,力图探求中国宪法变迁的历史特征及其成因 ;分析中国宪政秩序面临的历史挑战和机遇 ,从经济发展、市民社会、政治法律、文化意识四方面提出塑造中国宪政秩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宪政视角下的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民主与法治的统一体,宪政所蕴含的基本精神是主权在民、权利保障和权力制约。从宪政的角度看,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权利与义务、权利与权力、权力与权力之间的和谐。在建构秩序化的社会和谐和落实民主、法治、人权的过程中,宪政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物权法的宪政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芳 《理论前沿》2006,(16):17-18
物权法赋予公民财产权,这是保障基本人权的需要,也是保障人的自由和个人自治的需要;物权法设定的内容和程序将对政府权力构成限制,促使政府成为有限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以物权清晰为前提,物权法是和谐社会建立的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