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打通",是当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格局深化调整的某种必然.若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三地文学纳入共同的参照视野,不难发现,1945-1949年的中国文学是更多地贯通着1950年代文学形态的,而在传统的研究中,这种内在的贯通性恰恰被阻断,由此可以引起我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打通"和"分界"的重新思考.笔者认为,可以把距今30年以上的文学作为"现代文学史",着重从文学史观的调整、深化来建构;把近30年的文学作为"当代文学"的批评内容,着重从文学批评观的调整深化对当下文学历史完成"同代人"的留摄、考察.相信这样一种分界经得起时间推移,有利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学史的现代化进程,实际上就是文学范式不断变革的历史过程.自梁启超的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告别古典之后,胡适倡导的白话文运动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分别从文体语言和内容上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范式;而新时期以来对于文学现实和文学史的反思则促使文学克服异化回归本位,完成了文学本体的建构,此三次范式变革力量的合力,才历史地完成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时至今日,网络媒体时代的文学革命,既导致文学创作与接受主体关系、地位的变化,也导致文学传播模式的变化,从而使文学走出贵族精英主导的历史,步入了真正的平民化时代.  相似文献   

3.
很显然,抗战文学是重庆一地文学研究的优势课题,所以这里会有与此相配的研究中心,会有专门的刊物,今天也才会借沙坪坝、北碚这样的抗战纪念地来开这个会."抗战文学"研究史,是与它的研究对象相伴发生的.同时期的评论文字不必说,连综合型的断代文学史在抗战结束不久也即产生了.1947年蓝海(田仲济)的《中国抗战文艺史》出版(2010年9月有台湾的繁体字本面世),八万字虽仅仅描述了一个文学时段的轮廓,却铺下了半世纪以来抗战文学研究的学术基石.后来的"抗战文艺"概念,从这样的一些研究中延续下来,包括1937年前的东北沦亡文学、流亡文学,淞沪战争的文学,"战争及与战争相关的文学"自然一直都在专门家的视野之内.而我们今日所面临的,是中青年一代的学者郁不具备抗战经历,甚至已没有了一切战争的亲历,他们已经主要是依靠历史的资料来辨别历史的真面目.一方面,抗战文学研究的深化有待于资料的进一步挖掘与整理,有待于对它们的认识的加深、加宽:另一方面,最早的"抗战文艺"概念自身在经过长时期的检验之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在提醒着我们注意新的研究态势.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现代传统"从"古代传统"中脱颖而出,从萌芽到形成标示出三个历史阶段:19世纪中后期中西文化的交汇时代、世纪之交的新旧"过渡时代"、"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成长的"轴心时代"。其演变结果,是构建了中国文学现代传统谱系的"结构图"。现代民族国家诉求与人的解放诉求是这一谱系的"精神本源",由此展开而形成了"思想-文化传统"与"艺术-美学传统"两大系统。前者包括启蒙-教化传统、个性解放传统、大众化传统、继承-借鉴传统;后者主要是现实主义传统、浪漫主义传统与现代主义传统。研究中国文学现代传统形成的路径及其理论的有机构成,意在从根本上把握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精神运动轨迹"与"精神结构图"。  相似文献   

5.
如何运用文学手法表现党史?10余年来,笔者在这个问题上有些感受,借此谈谈,以抛砖引玉。运用文学方法表现党史的必然性用文学方法表现历史,已是老生常谈,并非什么新问题。被历代史学家所推崇的《史记》、《资治通鉴》这两部历史名著,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某些文学方法。为什么历史发展到今天,一些史学家又老调重弹? 其一,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史学家们对传统的表现方法不得不进行反思,寻找新的出路。古代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正宗学问只有两门,一是经,一是史,其余都被视为不入流的雕虫小技,不登大雅之堂的  相似文献   

6.
战后的香港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一种较具包容性的空间。刘以鬯香港的文学活动不仅延续了在大陆难以存身的种种中国文学传统,让五六十年代的香港自觉接通了与中国文学、世界华文文学的联系,而且以极强的"在地性"的现代主义文学探索,沟通了上海、香港这两座现代城市的文化资源。将此时期香港文学置于战后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现、当代"中国文学的内在联系以及一体相关性无疑会引起许多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7.
9月25日下午,"走进经典音乐·李岚清音乐讲座"在贵阳大剧院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给我省听众带来了一场传统文化与时代气息相结合、具有浓郁艺术气息的生动讲座。图为李岚清在讲座现场与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教师青棵共同演唱《教我如何不想他》,沉郁婉转的歌声,深深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位听众,音乐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相似文献   

8.
张新民 《学习月刊》2012,(18):94-95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的小说是指自20世纪70年代末("文革"十年动乱结束)至80年代85"新潮"小说全面涌现前的七八年间的小说创作。对这个时期的小说创作思潮我们的文学史和有关研究都这样描述其过程: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实际上,这种简单的线性描述不能完全概况这个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不得不面对着一系列复杂的矛盾,从晚清到"五四",从抗战到新中国,启蒙、专制、救亡、翻身一直是中国文学的核心话题.路径选择的不同既能够使它们同步实现,也能够使他们相互拆解.但不管怎么说,中国现代文学中,启蒙、专制、救亡、翻身、民粹主题并存的经验事实是不容质疑的,它们之间互有隐显的结构形式决定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格局与面貌.  相似文献   

10.
刘永莉 《理论学刊》2003,(6):143-144
萧红继承了鲁迅所开创的改造国民灵魂的文学传统.<生死场>从对农民真实生活情景的描写到对国民性的反思,表现出萧红对农民生存状态的困惑和面对沉睡的国民灵魂的深深的悲哀;<呼兰河传>是萧红远离故乡后对曾经生活的环境的一种深刻的自省与反思,她以现代人的眼光冷静地观照自己熟悉的生存环境,挖掘和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  相似文献   

11.
200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筹备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时,我受命联系抗战文学方面的学者.抗战八年,若上溯到"九一八"事变,在通常所说的现代文学30余年中,抗战文学近乎"半壁江山".然而,在查找信息的过程中,我才发现,关于抗战文学的叙述与评价,较其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应有的历史地位仍有不小的距离.目前拥有五千之众的现代文学队伍,抗战文学研究者为数不多;在260余种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抗战文学史著作不足十分之一;大学本科、硕十、博士论文选题中,抗战文学也算不上热门.于是,我想在自己的发言中分析这个问题,也对研究偏少的情况提出批评.但是,在准备发言稿时,我文思滞涩,难以成文,我忽然感到汗颜.  相似文献   

12.
朱德发 《理论学刊》2012,(8):112-116,128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是胡适于1918年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正式提出的新文学革命论的"惟一宗旨"。这一倡导白话文学的宗旨观不仅有个形成的过程,而且它的生成也有着多维的特定背景。近百年来,学术界对此问题有所忽略,某些说法多与史实不符。历史地看,胡适"惟一宗旨"观形成的背景至少有这样相互关联的几个维面:欧洲文艺复兴创造"国语文学"的经验启发;我国古代白话文学传统的发掘与承续;晚清以降国语运动的推动与白话文字的训练;中华民国成立所提供的国语运动与新文学运动相互并进的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脉     
中周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这种潜流,在近处很难发现,只有从远处看去,才能领略大概,就像那一条倔强的山脊所连成的天际线。  相似文献   

14.
李钧 《理论学刊》2008,1(5):119-122
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有一条清晰的"文化中国与大地民间"的线索,它直接对应于"世界话语与现代焦虑",展现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碰撞及其反省、自新与重生的历史过程.中国文学正是在这场痛苦的涅槃重生中创生了一个重要的流派--"新古典主义",这是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最独特的贡献.但是,学界至今尚未对新古典主义浪潮进行系统的历时性梳理,更未能在诗学理论的层面展开形而上的深入研究,所以亟待从几个方面加以拓展深化.  相似文献   

15.
"文学图像化"在此指文学语言的图像化,即作者在写作时沉浸在图像之中,运用可观可感的手法来叙写作品,是一种独特的写作和表意实践。对此,国内外的理论家分别从社会、时代、政治、技术等多方面进行研究,但更多地持有"折衷论"或"二元论"的立场及批判态度,而忽略了对"图像化"本身问题如美感、审美关系以及本体的探讨。笔者从"文学图像化"的定位、内核等方面切入,阐发了另外一种研讨路径。  相似文献   

16.
开心一刻     
《廉政瞭望》2013,(4):80-80
点名有个学生名字叫"马騳骉",很多老师不知从何念起。语文老师有点文学素养,点名道:"万马奔腾到了没?"体育老师直接改用:"一群马到了没?"历史老师对此很不感冒,于是点名道:"马家的五马分尸来了没有?"  相似文献   

17.
正4月28日,一师电力阿拉尔盛源热电举办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沐浴道德阳光"为主题的道德讲堂,来自各部门、车间97名员工聆听了讲座。整堂道德讲堂以舞台剧的模式呈现,通过5个环节带领大家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交流。在"学模范"环节中,全体人员观看盛源热电兵团劳动模范程金刚爱岗敬业的先进事迹,一个个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让在座的人在静默中反思自醒,深思自己在工作中是否尽到了责任与  相似文献   

18.
总在路上     
组织安排我在北京工作锻炼了一年。这些日子似乎经历了太多.从烈日炎炎的盛夏到白雪皑皑的寒冬。从高原心痛的落后到京城刺眼的繁华.从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不被重视的地区坐井观天到近千年主宰中国历史的中枢之地亲身走走.十年一程.如沐春风。如浴苦雨。  相似文献   

19.
正5月10日,由贵阳北大资源主办的"北大资源大讲堂"在贵阳北大资源·梦想城城项目新文化体验中心首次开讲,北京大学贵州校友会馆授牌仪式同日举行。此次活动邀请到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生活方式研究院联席院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担纲首讲嘉宾。张颐武教授是我国著名评论家,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当代文学、大众文化和文化理论。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思想的踪迹》等多本论著。作为国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张颐武教授此次为贵阳市民带来一场"国学与当下人生"的文化盛宴。当天,会场内座无虚席,讲座结束后一位现场听众激动的说:"从没想过在家门口就能听到北大教授的讲座,我一边听一边记,3个小时一转眼就过去了,一直着都不觉得累。"  相似文献   

20.
<正>2016年12月12日下午,山东省干部学院3号楼一楼大视频会议室内座无虚席,第60期名家讲座如期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吴立新带来"全面推进海洋强国战略与21世纪海洋科技发展"的报告。现场听众听得认真、记得仔细,分会场反响也格外热烈。一些来自我省海洋渔业系统的听众说:"两个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感觉还没听够。名家讲座真是名不虚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