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剪之巧夺神功——浅谈山西民间剪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忙着贴春联,贴窗花。其中,剪纸窗花艺术构思巧妙,大胆夸张,经过精心装裱,妙趣横生,惹人喜爱,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享有很高声誉,被人们视为珍品收藏。著名诗人郭沫若对剪纸艺术赞叹不已并热情赋诗赞道:“今见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剪纸,又称剪花、窗花、刻纸,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间工艺。剪纸中的剪是指剪刀,纸是指纸张,两者合起来是剪纸,在没有剪刀和纸张以前,不会有真正的剪纸,但用其他薄片材料用于剪刻镂花,却在有纸之前。早在汉代司马迁《史记》中就有记载,“剪桐封弟”的故…  相似文献   

2.
崔一楠 《求索》2011,(5):240-243
两晋南北朝的政治活动深受占星术的影响和支配,星占之辞既是决策时考虑的关键因素,也是政治斗争中的另类"武器"。帝王们常将其当作确立"天命"的重要工具,为改朝换代制造舆论,臣下也通过天象变化来劝诫君王,防止其权力过度膨胀。由于占星术对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亦存在不利影响,故各政权多对其进行严格控制,以便达到官方垄断的目的,此种即禁即用的双重政策贯穿于历朝历代。  相似文献   

3.
美在民间     
戴天才 《今日浙江》2006,(15):56-57
浙江的地域文化孕育了特有的民间美术,它给浙江人民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近年来,浙江省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走在全国前列,把昨日散落在民间的艺术遗珠重新捧上了艺术殿堂。日前,国务院颁布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518项项目中,浙江就占了44项。有着较高的科学、文化和历史价值的浙江青田石雕、乐清黄杨木雕、嵊州竹编等民间美术榜上有名。浙江的民间美术是从田野里生长起来的奇葩。来自田野的浙江人秉承了祖先的灵气和创造精神,将这朵奇葩培育得分外艳丽。□长镜头■嵊州竹编黄杨木雕东阳木雕青田石雕美在民间!本刊记者@戴天才…  相似文献   

4.
薛瑞泽  张志红 《思想战线》2000,26(2):132-136
魏晋南北朝时期寡居女性有的受传统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熏陶而不愿再婚,有的受先秦两汉以来寡妇再婚以及北朝少数民族婚姻开放风气的影响而再婚.由于受门阀等级内婚制约,再婚双方都较为重视对方门第.男姓再婚虽然在礼法方面有许多限制,但在实际生活中礼法限制则形同虚设,但也有受传统礼教观念影响较深的男子终身不再娶.  相似文献   

5.
郭建勋  毛锦裙 《求索》2006,(10):165-168
魏晋南北朝对《楚辞》的接受是全方位的,人们不仅重视它,甚至把它当成“超逸”风神的象征;屈原作为一种人格范型,已通过民俗的方式深入人心,与他有关的地望和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对于《楚辞》这一经典性的文学作品,此时期的文人比两汉更看重它的抒情性和华美的艺术形式,他们有意识地选择《九歌》而非《离骚》作为仿效和学习的对象;《楚辞》作为一种先在的文学资源,依然是文人摹仿的对象,其句式、意象和语词被大量运用于诗赋作品中,并在与文体赋、乐府诗、骈文等各体文学的碰撞交融中,推动文学形式的发展,激活新型文体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晋南布画     
布之 《文明导刊》2003,(3):40-40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除延续了上古传说和历史故事题材之外,还兴起了佛教故事题材和纯文学作品题材。人物故事画借用了上古传说、历史故事和佛教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场景等,并使之更为具体形象、生动有趣,使故事的文学性和所寓示的教义更为显明。这一时期,画家以诗、赋、箴、颂等纯文学作品为题材作画已渐成风气,绘画与文学作品既紧密联系又相互补充,在流传上互相促进。魏晋南北朝绘画题材文学化的趋势,为中国文人画的产生、诗画的交融提供了条件,在绘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龙新辉 《湖湘论坛》2005,18(1):49-50
乐府起源于汉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文人乐府诗创作在内容上有所变化和创新 ,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对战争、边塞题材的开拓 ,对人生的慨叹 ,对爱情的歌咏 ,对声色的近求 ,文人通过撰写乐府诗以抒情言志。  相似文献   

9.
《福建乡土》2016,(4):48
正漳州城被誉为"海滨邹鲁",椐传远古时代便有太武夫人在此拓土而居。从市郊莲花池山发现的旧石器看,旱在4至8万年之前就有先民在这皇生息。随着北方汉民的加速流动和历朝历代不断地南迁扩展,漳州加快了开发和发展。为了适应颠沛流离和长途跋涉的艰难环境,中原文化在南迁传播过程中,经历了较为激烈的碰撞、社会变迁和自我扬弃后,虽然扎根并成长起来,但其完整程度受到了挑战,已较中原本土文化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从而深深地打上了移民文化的烙印。漳州人文荟萃,名胜古迹众多,民俗风情多姿多彩,民俗内涵  相似文献   

10.
史卉 《求索》2011,(2):180-182
杂传兴起于西汉末年,经东汉时期的发展,至魏晋南北朝达到鼎盛。魏晋南北朝虽然是历史上少有的思想解放时期,但文艺创作仍旧是以儒家思想为主要表现内容。究其原因,是因为儒家思想在此一时期社会意识形态中仍占统治地位,杂传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而且不少杂传本身的创作目的也直接体现着儒学的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两性关系呈现出较为自由开放的基本特征。皇室后宫淫乱、多后并立、官僚贵族狎妓成风、离婚再嫁普遍认同、女子自主择夫相当盛行等是其主要表现;原始婚俗遗风、及时行乐的时代风尚、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玄学的流行与人性的自然诉求,是导致这一时代特征的基本而直接的动因。  相似文献   

12.
李金荣 《求索》2010,(1):163-165
魏晋南北朝之屈赋研究,主要包括文本训解和作品评论两大方面。本时期之屈赋训解,在词语训释方面多能补充或纠正王逸之疏失,在音义和专题研究等方面更有开拓性的贡献。本时期之屈赋批评,在批评角度、批评标准上已由汉代重视对于屈赋的政治功利和道德伦理评价,转向本时期重视对于屈赋的文学评价,重视对于屈赋文学精神和文学意义的揭示,加之他们有着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广阔的视野,所以他们对于屈赋的品鉴显得异常的精要。当然,传统儒家功利主义文学思想也部分地限制了他们对于屈赋的理解,而对屈原思想行为的冷落,甚至批评,也导致了他们在论及屈赋时很少关注屈赋文学精神的形成和艺术成就的取得与屈原个性、气质和人格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以分裂和动乱为主要特征的历史时期(达260多年),其社会福利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邓雪峰 《前沿》2012,(18):147-148
魏晋南北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社会最为动荡,人民极其痛苦的时代.由于政局动荡和战乱兵燹,无疑使这一时期的经济和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的摧残,藏书事业自在其中.纸的生产技术的改善和使用的普及,不仅促进了藏书量和品种的增加,良好的藏书风尚也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使这一时期的文化出现了大融合的新景象.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南下,纷纷效仿汉族体制建立政权,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王朝终结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范。拓跋鲜卑早在部落联盟时期就融合了东部鲜卑、匈奴、汉等多民族的文化。道武帝迁都平城之后至太武帝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又融入了河西、辽西、中原北方等地区的文化,孝文帝时期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的改革极大地推动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进程。北朝晚期北魏分裂为了北齐、北周,这两个王朝一正一反的例子深刻地说明了开放包容、交流融合的重要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当今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鉴往知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晓静 《求索》2010,(1):166-168
时间以永恒流逝的姿态与人的生命相对峙,人类对生命的终将消失怀着永恒的忧虑和恐惧,于是,时间话题就益显沉重。汉末以来,自然灾疫泛滥与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激发了人类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开始了人作为单一个体的考察。志怪小说承载这一历史现实而孕生。志怪小说里虽然有着丰富的时间表达方式,其内容充斥着形形色色的非现实因素,但其主体仍然是现实生活着的富有实用理性精神的中国民众。所以,志怪作品也异常真实地凸显了民间文化里的生命智慧与情感。  相似文献   

17.
罗孟冬 《湖湘论坛》2005,18(4):32-33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体研究的鼎盛时期。文笔说的提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区别文学之文与实用之文,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它对我国文体的发展,扩大文学的社会作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弘明集》中的僧俗论辩文章 ,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文化冲突。这一时期的文章以尚气、华丽、骈俪著称 ,而论辩之文却呈现出典雅、清丽、疏畅的风格。  相似文献   

19.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迁移、商贸、政策以及战争等诸多因素促进了岭南少数民族和汉族的交流与融合,在生产工具、商业贸易和人口编户等方面体现鲜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的安定与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对于“文化”,历代学人从不同角度多有精辟之论。本文通过对魏晋南北朝和唐朝胡汉文化冲突、碰撞及融合双向选择的考察 ,期能阐明文化的时代性这一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