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近年来,湖北省石首市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和网信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对标“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总要求,强化统筹协调,敢于斗争亮剑,在舆情处置方面精准发力、高效作为,年终绩效考核连续五年位居荆州市各县(市、区)第一方阵,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贡献了网信智慧和力量,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一、建强网军、党员参与,舆情监测突出“快”字舆情监测是舆情处置的基础和前提,“快”是关键。石首市从硬件建设和队伍建设入手,不断创新方法,优化监测制度,成效明显。  相似文献   

2.
《先锋队》2011,(6):53-53
今年以来,长治市城区以网络舆情为突破口,拓宽、畅通了反腐倡廉信息渠道,较好地解决了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是注重收集,突出重点,做到网络舆情收集“全覆盖”、“零遗漏”。长治市城区纪委指定专人每天不定时浏览网络信息,重点关注本地有较大影响力的论坛和贴吧,重点收集涉及全区党风廉政建设,特别是反映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政风行风和有关民生等方面的问题,及时做好舆情收集和引导工作。  相似文献   

3.
在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影响日益扩展的态势下,如何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成为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视角,以系统性的思维多维度地探讨我国政府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就尤为必要。各级政府应该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的基本内涵,明确界定网络舆情应对的基本原则,深入探讨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规律。并且还要充分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加强应对网络舆情的队伍建设及相应的体制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4.
《党课》2011,(15):77-77
今年2月,广东省韶关市纪委开通了网络舆情信息采集分析系统,4月,“韶关民声网”也开通了纪检监察板块。市纪委信访室指派专人每天负责网络舆情搜索排查工作,及时发现、了解和跟踪涉腐网络舆情。同时,在各县(市、区)也开通了网络舆情信息采集分析系统。对排查、梳理出来的纪检监察业务范围内的网络舆情信息,编辑成《网络舆情信访摘报》,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反腐已成为传统反腐模式的有益补充。网络反腐通过互联网信息的传播引发舆情,在国家反腐机关的督办下,制裁“问题官员”,其演化规律一般遵循“信息披露——网络热议——媒体追踪——政府回应”的模式。因此,规范网络反腐舆情应对机制,应当从以下四个部分着手:优化网络反腐舆情的汲取机制、整合网络反腐主体的协作机制、完善网络反腐信息的反馈机制、强化网络反腐流程的公开透明机制。  相似文献   

6.
陈向阳 《党课》2012,(20):114-117
人人都是记者,个个都有“麦克风”——这便是微博时代的中国。近日,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沪联合发布的舆情蓝皮书《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2)》显示,微博已成为重要的曝光渠道。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话语权是社会思潮中引导民心、决定社会舆论走向的能力。网络技术的扩展、网络社会的民粹化走向及个别地方意识形态工作的虚化、弱化、仪式化,导致碎片化网络舆情逐渐占据社会舆情场,甚至出现主流意识形态被碎片化网络舆情“牵着走”的混乱局面。泛滥的网络舆情催生“鸡毛蒜皮效应”、“长尾效应”“羊群效应”“晕轮效应”和“尺蠖效应”,加剧了主流意识形态丧失话语权的风险。网络时代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已迫在眉睫,需要增强意识形态吸引力、提高网络空间治理能力、控制舆情事件并进行专业化处理、加强网络舆情有效预判和政策的合理统筹等。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作为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主动适应网络信息时代发展趋势,大力提升自身的网络素养,勇当“网络范儿”。当真懂网的“范儿”,用专业的眼光把握网络“舆情脉搏”。把握“舆情脉搏”是“真懂网”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首先,要不断提高应对网络舆情的意识。  相似文献   

9.
涂重航 《廉政瞭望》2013,(20):54-55
最近一条新闻吸引了许多人注意:10月14日至18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将举行首次舆情分析师培训,包括舆情分析、研判方法、危机处理等8门课程。收集网民观点和态度、整理成报告、递交给决策者,这是“网络舆情分析师”的工作。目前,全国大约有200多万人从事该职业,多分布在党政部门、门户网站等。  相似文献   

10.
方静如 《世纪桥》2012,(23):60-61,90
摘要:伴随网络的普及,人们通过网络参政议政,表达态度、观点,形成网络舆情。网络舆情作为一种舆论力量,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网络舆情可以拓宽民主渠道、监督并提高政府公信力和促进党风建设,有益于和谐社会构建,另一方面,网络谣言、非理性的网络舆论和敌对势力的渗透利用等却危害着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建设“阳光型”政府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途径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和规范网络政治,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微时代”,微博、微信等传播工具全面普及,逐步成为社会舆论的“集散地”和“放大器”。据统计,仅新浪和腾讯两大微博发布平台每天帖文就达3亿条、微信每天产生70亿条信息。另外,超过65%的社会舆情热点事件由微博等新媒体首次曝光。受此影响,“80后”、“90后”官兵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均发生深刻变化。基层部队必须积极应对,加大对社会热点的解读,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  相似文献   

12.
<正>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影响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是其他科技成果所难以比拟的”,“给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交流交融交锋产生的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成为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智慧校园的无线网络覆盖,网络舆情治理在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中的重要性愈发突出,网络舆情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石勇 《廉政瞭望》2012,(11):28-29
近来,在发生突发性的恶性事件时,面对舆情,很多基层政府往往应对失当。大致表现是:发布消息时疑点太多,表述失误,使一个本来很快就可以平息的事件闹大,处于舆论风暴的中心;或者,在一开始就遮遮掩掩,警惕媒体,最后以上级来“代替”其对媒体和公众发言收场。无论最终事情的结果如何,政府的公信力都受到损害。显然,对于舆情应对(更不用说接受早已不新鲜的“网络问政”),很多基层政府还很陌生,排除事件到底是什么性质,并没有掌握舆情规律。  相似文献   

14.
杨金华 《党课》2014,(20):30-30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加强组织工作网络舆情监测,结合当前网络舆情特点规律,对组织工作网络舆情工作预案、信息互通、风险评估、排查整治等工作制度进行修订完善,为做好全媒体环境下的组织工作舆情监测提供机制保障。他们组建了组织部机关信息宣传员、基层组工干部共56人的组织工作网络舆情监测分队,负责收集各新闻媒体及网民在网站、微博、贴吧和博客上有关组织工作的报道和言论,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加强正面引导和宣传报道。他们还从区互联网新闻中心等网管单位聘请12名网络“大V”网评员,对涉及组织工作的网帖留言和博客进行及时跟进评论,妥善做好网络舆情分析、报告、处置等工作。  相似文献   

15.
马映红 《学习月刊》2010,(22):26-27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网络空间的映射。本文界定了网络舆情的内涵及外延,阐释了网络舆情的演变规律,提出了政府积极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指出通过分析网络舆情可以更好地改善政务服务,提高公共服务质量。这也是电子政务深入发展中的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6.
网络舆情对刑事司法的关注与参与,在发挥准确查明案件事实与正确适用法律、实现司法公正、推动制度变革等正面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妨碍依法办案、损害司法独立与当事人权利等负面影响。对于刑事司法而言,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前,有必要在把握网络舆情的具体影响及路径的基础上,秉持宽容、区分的理性态度并构建合理的监管、规制机制,以期消除二者的紧张对立关系,实现二者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网络语境下“意见领袖”在理论传播中的角色与作用发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意见领袖”作为信息传递两级传播的重要角色,他们以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宽阔的视野以及强烈的社会贵任感,在党的理论传播中,在网络舆情生成、发展历程中发挥着启动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网络舆情对社会上重大事态的发展影响巨大,甚至影响各级政府领导的决策参考,如何正确对待网络舆情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完善政府和公众良性互动的平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王琳 《廉政瞭望》2011,(4):46-46
平面媒体时代的舆情危机应对以“拖字诀”为要义,拖到“风声”过去,拖到公众记忆淡忘,最后就像未曾发生。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频繁发生,高校学生组织具备网络信息搜集优势、网络事件快速响应优势和网络主体身份认同优势,在网络舆情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分析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生成发展规律,探索学生组织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和引导,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