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存疑不起诉作为检察机关践行疑罪从无原则的一项制度在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效提高了诉讼效率和保障人权.但由于法律规定的原则性,人们对存疑不起诉"证据不足"存在不同认识,在实际运用中存有较大争议.本文通过对珠海市检察机关近年来存疑不起诉案件的调查与分析,总结了存疑不起诉案件证据不足的情形和证据收集认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法理基础及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权需要外部监督.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检察机关主动接受人民监督的一项制度创新.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在司法实践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但经过试行,在实践中已展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程.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不仅可以澄清"谁来监督监督者"的质疑,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我国检察机关基于<宪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以及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规定和精神,同时结合我国检察机关在办理职务犯罪"三类案件"、"五种情形"的实际,摸索出来的一套体现"司法民主"精神和"公平正义"原则的成功做法.人民监督员制度在实践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值得肯定的,当然也存在着一些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需要进一步加以探讨的问题.从"司法民主"的要求和"正当程序"的法治精神出发来论证,人民监督员制度实际上是基于我国具体国情而产生的能够反映民主和法治价值的"检察制度",既有中国特色,同时也符合宪法学的一般原理,是一个值得在理论上进一步加以完善,在实践中在总结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推广的检察制度.  相似文献   

4.
侦查监督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当前侦查监督机制不但在立法上存在缺陷,而且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认识上和制度上的问题。所以,须完善侦查监督制度的立法,明确检察机关在侦查监督中的权能,在实践中建立与公安机关的合理关系,健全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5.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突破了原有控辩双方的"对抗性"司法模式,是我国诉讼法体系的跨越式发展和创新,也是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具体体现.《刑事诉讼法》赋予了检察机关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主导地位,检察机关谨慎严格地行使权力是保障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稳步实施的关键之处.但是该制度运行下检察机关权力的行使还存在着一些不太符合诉讼精神的问题,如量刑建议范围过大、控辩协商机制不完善、值班律师参与权得不到保障等.这些问题会损害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影响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推进、降低司法机关的公信力,迫切需要检察机关深入探索并及时纠正.  相似文献   

6.
台湾地区检察机关的公诉权正当化形成了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方面的保障,包括公诉决定形成过程和检察机关三级审批的事前制约,形成决定后的检察机关内部的再议制度、以及由法院主导的起诉审查、交付审判制度等.这些制度还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而为其公诉权的正当化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保障,值得内地在刑事司法改革中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7.
实践中,一定程度上被作为检察机关和法院"合意"回避无罪判决的手段而使用的撤诉制度的正当性面临着质疑。撤诉制度的存在与诉讼模式、公诉制度、诉审分离等制度关系不大,撤回公诉制度只是在案件已经不具备继续审理必要的情况下终止诉讼、节省司法资源的一种手段,这也是撤回公诉制度存在的根本依据。由于我国撤诉制度缺乏合理限定,以及长期以来人们对错案的不正确理解,造成撤诉制度在实践中被误解和滥用,因此必须从效力、范围、审查、再起诉的条件等方面对撤诉制度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8.
200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试行的职务犯罪批捕权上提一级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下级检察机关怠于行使侦查监督职责,侦、捕、诉衔接不畅影响案件质量,承担错案责任主体不明确,上级检察机关的不捕决定缺乏有效监督等问题。因此,上下级检察机关要健全机制履行侦查监督职责,建立上下畅通、左右联动的侦、捕、诉衔接机制保证案件质量,要完善考核标准,厘清错案责任,要对上级检察机关的不捕决定实行备案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9.
"廉政账户"制度作为一项反腐机制,其本身的构造比较混乱。从刑法学的角度来看:"廉政账户"制度在理论上存在着与刑法基本原则和刑法基本理论相冲突等困境,在实践中存在着缺乏法律依据、助长贿赂犯罪蔓延等困境;同时,"廉政账户"制度所解决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现行法律和规范予以解决。因此,"廉政账户"制度应当予以废除。  相似文献   

10.
"廉政账户"制度作为一项反腐机制,其本身的构造比较混乱。从刑法学的角度来看:"廉政账户"制度在理论上存在着与刑法基本原则和刑法基本理论相冲突等困境,在实践中存在着缺乏法律依据、助长贿赂犯罪蔓延等困境;同时,"廉政账户"制度所解决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现行法律和规范予以解决。因此,"廉政账户"制度应当予以废除。  相似文献   

11.
检察环节重罪案件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实践中体现出总体适用率偏低、适用范围较窄、量刑建议质量欠佳的初级阶段特征,价值功能尚未充分体现。通过"成本—收益"方法分析,目前该制度对被追诉方和检察机关的效益激励不足,因而仍存在适用乏力的现实情况。未来应当以量刑精准化与减让梯度化为目标改良量刑建议,切实保障被追诉方的知悉权与救济权,进一步发挥制度节约司法资源的价值功能,通过强化对量刑协商双方的激励进一步深化制度适用。  相似文献   

12.
民事公诉制度质疑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近来不少学者主张在我国应尽快建立民事公诉制度,赋予检察机关在一定范围内的民事起诉权,而从保护社会公益、解决群众性纠纷、保护弱者和加强法律监督四个方面分析,民事公诉制度在理论上存在着误区和在实际运作上可能陷入困境.其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必要性,解决相关问题应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加强检察监督,赋予检察机关民事诉讼参诉权.  相似文献   

13.
刑事和解作为一种刑事案件的解决方式,为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它具有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提高诉讼效率和节省司法资源的功能,全国检察机关已经探索了一些实践经验。由于各种原因,检察刑事和解在实践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尚不能充分实现其承载的应有功能。基于对检察刑事和解的实证研究,我国应当规范检察刑事和解,尽快完善刑事和解的立法规定,建立刑事和解适用所需的配套制度,以使其体现自身的合理价值。  相似文献   

14.
当前,人民检察院在我国行政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十分尴尬。检察机关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是我国行政诉讼法所确定的一项基本原则,但这一原则目前在实践中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为适应行政诉讼制度改革的需要,必须重塑检察机关在行政诉讼中的地位,以确保检察监督原则在制度上得以落实和保障。加强诉讼监督和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是解决此问题的两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不起诉制度的功能主要在于保障人权,以及促使案件分流提高诉讼效率。但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对不起诉权运用很少,不起诉率过低。其原因主要在于观念的限制、法律条文规定的不完善、检察机关内部严格的审查起诉程序、"流水线"式的诉讼构造和权力制约的不力以及实践中对不起诉权的规避。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附条件逮捕程序运行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淀区人民检察院作为北京市率先试行附条件逮捕程序的检察机关.在实践中印证了附条件逮捕程序有利打击犯罪、保障刑事诉讼顺利进行的制度优越性的同时,也发现该程序存在适用范围界定不明确、侦查机关重视不足、不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等问题,亟需采取相应举措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7.
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由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部门、检察机关组成的反腐败体系,然而在这一体系中存在着纪检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联合办案、各自职责分工不明确、当事人合法权益保障等等问题。本文依据我国现在的法律制度,结合我国当下反腐败体系中纪检监察机关同检察机关的关系,对纪检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之间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认为应当明确纪检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之间职责的区分,避免联合办案模式,保障检察机关独立办案及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对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检察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是整个司法制度研究的重点难点问题。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的角色定位应当得以修正,在实践中造成负面影响的监督性干预不应强化。借鉴各国的经验,正面建立检察机关以国家公益人身份提起民事诉讼的制度是具有合理性的可取之法。  相似文献   

19.
检务督察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察机关原有监督制约机制存在很多问题,现行的检务督察制度也存在若干不尽完善之处.近年来,福建省检察机关研究和构建了符合检察工作特点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构建检务督察制度,要科学定位检务督察制度,发挥检务督察制度的双向化功能,并设计与民意进行沟通的渠道.  相似文献   

20.
世界各国检察制度在机构设置、职权、性质和地位等方面,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检察机关设置方式一般分为审检合一式和审检分立式两种;职权方面,有些国家的检察机关不享有侦查权,起诉案件的范围和起诉裁量权幅度也各有不同;参与民事、行政诉讼的职权范围也有较大差异;英美法系国家的检察机关主要是公诉机关,其法律监督职能较大陆法系国家要小得多,其在诉讼中是一方当事人,法庭活动较为积极,而大陆法系国家检察官以公诉人和法律监督者双重身份参加诉讼,其法庭活动较为消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