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鼻饮”是史书记载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本文利用体质人类学和文献资料综合研究后认为:“鼻饮”是可信的,分为被动和主动两种形式。由于“鼻饮”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和要领难以掌握,因此只是民族群体中少数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2.
茶俗茶礼     
有一句俗语叫“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日常所需,既是所需,就成为文化。有茶艺、茶令,又有茗具、茗粥,如东坡诗“偶为老僧煮茗粥”,是茶和米一起煮。又多有煮茶、沏茶、斟茶、品茶、饮茶等名称。唐代诗僧皎然,有茶饮诗:“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将茶饮提到极高境界。用茶待客,向长辈敬茶,又是一种礼仪。南方有对长辈敬茶习俗,清晨倒一杯香茶,双手捧着,恭恭敬敬地献给长辈。如今香港、广东等地还盛行这种礼节。这礼节颇有人情意义,有助于尊敬老人的社会风…  相似文献   

3.
兴元 《中州统战》2003,(1):34-34
春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拜年是春节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的形成与“年”的来历有关。“年”最初并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人们对五谷丰登的一种欢庆。在甲骨文中,年字是“禾”字下面一个“人”字,意谓人背庄稼,喜获丰收。《说文解字》也说,“年,谷熟也”。古人年复一年地欢庆农业收  相似文献   

4.
南方民族游耕文化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游耕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普遍存在的农作和生活方式,人类学词典中称为“Shiftingcultivation”,直译为“游移耕作”。费孝通先生认为,游耕“是一个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意识形态的综合性概念,一种社会经济模式”。我们认为:游耕是中国南方的一种山地文明,是南方民族的一种文化形态。游耕文化与北中国的游牧文化、中原的定居农业文化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仅对此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罗劲松 《今日广西》2010,(21):59-60
古代有人记下这样的奇闻: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曾有人“以鼻饮水”、“饮酒以鼻”。现代有人下了这样的结论:这是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侮辱。  相似文献   

6.
数字     
《人民公安》2009,(3):4-5
一民俗专家介绍说.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人日”.即“人的生日”,这在中国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人们习惯在初七这天吃七宝羹来祈福.盼望一年的好兆头。而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有“捞鱼生(类似吃生鱼片)”的习俗,寓意越捞越高、步步高升。此外,一些地方在这天还有吃面条的习俗.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综合作者生前于一九六三年和一九六五年写的《“僚”的研究与我国西南民族若干历史问题》(初稿)一书及《关于所谓“鼻饮”和“铜鼓”问题》(初稿)一文,加以整理,论点均依据原作,仅作文字订正。  相似文献   

8.
茶是中国的“国粹”。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茶文化。中国各少数民族的茶文化是这一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汉族的茶文化相比,无论是茶的种类,茶的制作,还是饮茶习俗和茶的功能,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是充满生机,极富个性的茶文化。一、少数民族饮茶习俗的起源与传播1、起源据一些学者考证,我国首先利用和生产茶叶的,不是中原的华夏族,而是南方少数民族。陈祖梁、朱自报先生考证了神农氏发现茶叶的传说,认为“神农”是被称为“三苗”、“九黎”的一个生活在南方的氏族或部落,神农氏族或部落最早…  相似文献   

9.
湖南岁时习俗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岁时习俗的区域差异张伟然所谓岁时习俗指的是随时令节序循环出现的一系列习俗。一种独特的岁时习俗就代表着一种独特的生活内容。笔者据清代中后期湖南各地方志中的岁时风俗资料,按设计好的数十项指标进行排比,发现其间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本文拟对此进行论述。首...  相似文献   

10.
"产翁"即男子"坐月子",是唐至清代广泛流行于中国南方壮侗语族先民中的一类特殊习俗。与"射日"有关的神话在中国也曾广泛流行,西南地区苗瑶族群中至今流传,甚至遗有表演这一神话的"射日舞"。分析发现,二者均是古之某种仪式的遗存。其中,"产翁"之俗是人们相信男子"坐月子"可保母子平安信仰下的一种仪式,它的出现或与南方湿热气候下初生儿的存活率有关。而"射日神话",本是对"射日"仪式的解释,"射日"是人们在旱灾中登高以箭射日的一种仪式,基于人们相信如此可驱退酷热的信仰,其或与发生在距今4000年前后的气候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1.
蓝英参 《当代广西》2010,(18):52-52
今年4月,总投资约23亿元的广西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以下简称“人饮大会战”),在包括东兰县在内的全区30个县(市、区)先后启动。东兰是去年南方大旱中受灾最重的地区之一。面对这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东兰县全力推进人饮大会战项目,把这一民生工程建成优质工程、安全工程,阳光工程、廉洁工程。  相似文献   

12.
《中国保安》2004,(20):46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  相似文献   

13.
在福建省惠安县东部沿海的崇武、净峰、涂寨、东岭、山霞六个公社的农、渔村中,至今为止还流行着一种“长住娘家”的婚俗。所谓“长住娘家”,亦即我国两广、川黔等地些民族存在的“不落夫家”习俗。惠安县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当地“长住娘家”的婚俗流传时间很长,据老一辈人说,这一习俗“很古”了,至少在明清时期在这里就很流行了。当地习俗,新婚女子在出嫁三天之后必须返回娘家长住,直至怀孕临产才能回归夫家落户定  相似文献   

14.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秦汉,盛于唐代,遂成中国人普遍喜爱的饮料。大约在两宋时代,随着福建先民移居台湾,饮茶习俗遂传入台湾。明末清初(17世纪上叶),福建、广东移民大量入台时,饮茶风俗已在台湾流传。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饮茶尚在台湾成为潮流,饮茶也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升华为富含化气息的品饮艺术。而要享受这“人淡如菊”般的品饮意境,最好的方式就是去茶艺馆。  相似文献   

15.
老一辈革命家陈毅元帅在他的《手莫伸》一诗中写道:“谁不爱权位,权位高高耸山岳;谁不爱粉黛,爱河饮尽犹饥渴。”但他紧接着又写道:“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咫尺之内有人民。”也就是说国家法律、社会道德约束得你不能去做。法律管得你不敢去做。成克杰、胡长清之流不就是在“权位高高耸山岳”、“爱河饮尽犹饥渴”之中泯灭了做人的良知,触犯了法律,成了千古罪人。古人对此也有说法:“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欲,可去乎?”  相似文献   

16.
论“青庐”之制的源流与演变李晖这里所要论述的“青庐”之制,实际上是一种古代的婚礼仪式,也可以说是古代民间的一种婚姻习俗。对于民俗民风的研究者来说,尤其是对婚姻风俗史的研究者来说,是婚俗,就有义务和责任对它进行研究,得告诉人们:这种古老的婚姻习俗,产生...  相似文献   

17.
土家族哭嫁习俗起源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哭嫁”是土家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做为一种婚俗有其形成的历史根源和传承的社会基础。本文试就此略述管见,求教于诸位行家同仁。 一 关于哭嫁习俗之起源,我国学术界众说纷纭。其中,主要观点有掠夺婚姻说和过渡婚姻说。前者认为哭嫁习俗起源于古代抢掠妇女时的哭喊挣扎;后者则认为哭嫁习俗起源于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时期,妇女对从夫居婚的抵制反抗。此外,还有原始残余婚姻说、奴隶买卖婚姻说和封建包办婚姻说等等。笔者认为,任何习俗形成都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往往受  相似文献   

18.
张嗣义 《政策》2006,(12):37-38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排污和生活垃圾造成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农村,由于自来水厂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些地方出现了“春饮泥水、夏饮药水、秋饮臭水、冬饮缺水”的窘境,群众安全饮水问题十分紧迫。为切实解决好这一问题,潜江市按照“水厂建得成、企业管得好、群众用得起”的要求,因地制宜,改革创新,探索出一条“水改”新路子。“八五”和“九五”时期,潜江市曾多方筹资,兴建农村水厂318座,形成了“一村一厂”的格局,基本解决了全市90%农村群众的饮水困难问题。但是,在过去十余年里,全市95%…  相似文献   

19.
中秋遐想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究其来源,与“嫦娥奔月”、“昊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月饼等,均源于此。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福建各地流传许多关于端午节的习俗。如宋《三山志》卷40记载,当时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有插艾、系五色丝线、簪榴花、饮菖蒲酒、食角黍粽子、竞渡和采药等。其中尤以竞渡最为热闹,“是日竞渡以为戏,州南台江渚内诸河皆龙舟鼓楫,钲鼓喧鸣,彩服鲜衣共斗轻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