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在自然观上,庄子“以物观物”,其境界是“无我之境”,陶渊明“以我观物”,其境界是“有我之境”,虽然庄子与陶渊明常因共同的亲和自然的态度而往往被人并提,但两人在自然观上仍存在巨大差异。王国维的观物理论与境界说对于描述庄陶自然观之区别甚为妥贴,然其所谓陶诗“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为“无我之境”,却是对陶诗的误读。  相似文献   

2.
郭象基于“独化论”而提出“神器独化于玄冥之境”的人生境界。他从物我关系入手阐述了“冥内以游外”说的两方面涵义。“冥内”指向适性逍遥,追求个性自由与精神愉悦;“游外”则指向社会责任层面。郭象由此把《庄子》思想改造成“内圣外王”之道,从而为缓解自我与社会政治的紧张关系指出了道路。  相似文献   

3.
原来道德话语和法律话语也存在着“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分别。道德话语一定要在有我之境时.才能收喻人之效.法律话语一定要在无我之境时.方能公平。  相似文献   

4.
陈大为 《求索》2012,(7):136-138
对王国维"境界说"中潜在的要素进行分析和探讨,可以发现"境界说"与"虚"结下的不解之缘,即"境界说"对虚静和虚境的内在重视。虚静是"境界"生成的审美心胸,虚境则是"境界"潜隐的意蕴追求,而这种种之"虚"则又根基于"真"。  相似文献   

5.
赵欣 《求索》2008,(6):171-173
唐代诗僧皎然的诗学思想其论述范围之广、探讨问题之细致都远远超过当时纷繁驳杂的诗格类著作的水平。其对于“境”与“意”的精准阐述在中国传统诗学史上影响深远。此种对“境”与“意”的分别论述更为清晰地显示出禅、玄理论对中国传统诗学理论的生发意义,并进一步呈现出中国诗学中意境理论的初始状态。分别考察皎然的“境”、“意”理论可以一窥唐代诗学,乃至中国传统诗学的若干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引入西方文论中的张力理论,对意境的生成作一些新的探索。认为:"象"与"境"、"象"与"象外之象"之间的张力是意境生成的必要条件。在文本内部,"象"与"境"之间的张力大小和作者在文本中营造的"潜意境"的有无息息相关;在作者——文本——读者这个系统中,发生在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象"与"象外之象"的张力也制约着意境的生成。  相似文献   

7.
曾燕波 《求索》2007,(7):195-196
本文以中西方文人的代表性诗人陶渊明和华兹华斯为例,揭示自然是人类共同的心灵家园。陶渊明是自然的,超脱的隐居者,华兹华斯则是自然的执着的崇拜者,两位诗人在同一对象找到了心灵的归属,但同时也演绎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心态以及不同的心性,而此不同取决于中西不同的哲学观。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形而上学语言观认为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一种交际工具和思维的物质外壳,也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理性特征。海德格尔对语言哲学情有独钟,在语言的领域里面找寻存在的踪迹,在他看来,传统的形而上学遗忘了存在,让我们迷失在主体性的迷雾当中。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既不是一种表达,也不是人的活动,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界限并不是语言,就其本质,他提出了自己独创的语言思想:语言是一种澄明之境。  相似文献   

9.
孙敏明 《求索》2011,(2):127-129
"游"是庄子思想非常特殊的用语,庄子大量使用"游"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本文通过考论,得出其中特殊用法的"游"的本义是指无所为而为的精神自由活动,"游"的表现形态有外游、内游和至游之分,相应的则有物境、心境和道境三境界。  相似文献   

10.
沈跃龙 《传承》2013,(2):88-89
物质欲望、礼、疼痛、死亡束缚着人类的精神空间,使得众生不自由。《庄子》一书集中了庄周对自由之境的思考,对于上述四种限制人之精神空间的桎梏,作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评析。  相似文献   

11.
龚著剑 《前沿》2010,(6):30-32
禅宗的"禅观自然"的方式和"明心见性"的参悟过程,是抽离人为界定的自然界概念,还"空性"自然纯粹物质本真。它非逻辑的思维特性及独特的世界观,给予文人画家打破所谓严格法度的桎梏,放怀自由创作之心,营造画中意出尘外的"心化之境"以理念上的支撑。禅诗中对自然界证"空"的描述,并同诗人的超越情怀,转化为文人画中的"心化"意境。"心化之境"缘起于禅宗思想和禅诗空境。  相似文献   

12.
魏晋玄学在儒道会通的背景下兴起,“以无为本”逐渐成为时代共识。王弼从道的运动入手,将“无”视为“道”之“隐”,将“有”视为“道”之“显”在于世,推进了对“无”的认识,建立起“以无为本”“崇本息末”,“以无为用”“崇本举末”的完整思想体系。王弼这一“举本统末”的思想体系,是整个魏晋玄学的理论最强音,不仅是为了探求对本体之“道”的观照,更是为了关注“道”之在世,关注处身其中的现实人生,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谈到意境 ,大多认为这是诗歌创作的专利 ,是属于诗歌的基本审美范畴的论题。即使有人在文章研究中谈 ,也都是称之为“文境”。而且论“诗境”者多 ,谈“文境”者少。其实 ,散文作者和诗人一样 ,也追求一种情和景、意和象的艺术融合与统一 ,也期望创造一种主观内情与客观物境交织渗透而构成的艺术境界。所以 ,有无意境 ,意境的深浅 ,也是决定散文粗细高低、俗雅品位的重要因素。作为散文的意境 ,与“诗境”有相通相似之处 ,也有自身的审美特质。一 散文意境的审美特征刘勰说 :“神用象通 ,情变所孕。物以貌求 ,心以理应。”当作者的“情与景…  相似文献   

14.
姚超博 《湖湘论坛》2012,(1):97-100
学术论文的写作方向是要体现学术精神。具体应该在学术论文的规范、命题、结论等方面来体现,并且写作论文时要把握好学术精神的“冷”与“热”,最终通过学术论文来体现出学者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5.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新时代富有创见的表达,它内在地包含着对“谁的幸福”“何为幸福”和“如何幸福”三个问题的自洽回答。对于“谁的幸福”的问题,它不仅强调追求人民幸福的价值立场,而且强调了人民的个体性和整体性的统一,使“幸福”的主体在新时代得到更为明晰和现实的显现。对于“何为幸福”的问题,它呈现了幸福的理想之维、实践之维和关系之维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在新时代语境中创新性地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全部内涵。相应地,对于“如何幸福”的问题,它的思路是从幸福的实践之维和关系之维着手,构建通达幸福理想之维的现实途径。具体来说,就是在社会层面通过深化改革破除阻滞人民幸福的社会关系,从而为人们在个人层面通过实践和奋斗去追求美好生活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16.
“观”是贯穿王国维戏曲意境说生成历程的重要概念。中国美学中的“观”,是一种强调身体-主体的知觉思维,是心观而不是目观,审美意境的生成正是源于内观的心象聚合。从《人间词乙稿序》到《宋元戏曲史》,王国维将“观”与意境的创构和生成联系起来,揭示了戏曲意境说生成的内在理路。在第一阶段,王国维用“能观”界定意境,并将“观”视为意境创构与生成的基础和前提。基于观物和观我,王国维将意境区分为意与境浑、境胜、意胜三种。然而,不论是观物还是观我,都是在情景、主客、物我二分的关系中讨论文艺审美。所以到了第二阶段,王国维不再重点关注意境,而是通过拓展观我和观物,将境界提升为文学审美理论中的本体论。基于“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王国维建构了强调“真”和心境的境界说理论体系。在第三阶段,王国维以境界说为基础,跨越式地将“真”和“自然”应用于戏曲的文学批评上,提出了戏曲意境说。“真”和“自然”在本质上是借由“观”所产生的审美效果。王国维虽然受到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但从心观对于意境生成的建构作用来看,其戏曲意境说仍根植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7.
贾平凹商州小说中民俗世界具备的“中和之美”是将其与别的作家作品区别开来的显著标志之一。这一“中和之美”主要体现在刚柔相济、动静相宜、虚实相应三大民俗特色上。“中和之美”之所以成为贾平凹民俗世界的主旋律 ,与他的思想根源和创作追求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8.
“一切优秀作品的制作,离不了手与心,也许还是培养手与心的那个‘境’。”从沈从文的文论和书信中,可以析出:静境、心境、情境,是其创作过程的三个层次:①静境层。静味自然,陶冶性灵,更新人格,反照人生,是作家步入创作境界的序曲。“静静的与自然对面”,即可慢慢得到一个“清虚寥廓”的境。创作要“幻想”些人世所“没有的东西”。幻想、想象,人在清静时最活跃。静境的求取,往往仰给予大自然;创作的蓝图,往往酝酿于静境层。②心境层。澄  相似文献   

19.
政声人去后?     
<正> 对历史“理想化”,自然不是我们的“国粹”,比如英国作家卡莱尔就相信“历史蒸馏谣言”。从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角度看,相信历史的公正性。固然有着积极的一面。但如果脚踏实地看,把毁誉大权交给“历史老人”,我看至少有两点不幸:一是使人象荀子那样追求“生则天下歌,死则天下哭”的人生理想主义,  相似文献   

20.
“无善无恶”与“至善”是阳明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理解阳明学不可忽略的论题。二者非但不是矛盾的,而且在逻辑上更是关涉的。这在于二者所指向的内容不同,对之言说时所使用的范式也存在差异。具体来说,从“心统性情”的视角来看,“无善无恶”一句是对心体的阐发,而“至善者”一句则是对性体的释义,二者相辅相成。从“未发已发”来看,“无善无恶”是心体的未发状态,“至善”则是心体的已发状态。从“体用”的论域而言,“无善无恶”乃是从体上讲,“至善者”一句则是从用上说,后者昭示着前者,即以用显体。阳明从上述范式论述二者的关系,不仅是对理学内涵的丰富,更是对其心学境界的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