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在公共卫生意识、公共秩序意识和公共财产意识等社会公德意识诸方面 ,存在着淡化现象。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各种体制的变革对公德的冲击 ,外国文化的影响 ,环境改造和高校德育工作改革缓慢 ,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 ,应从他律和自律着手。除了一般的道德教育之外 ,应特别重视文化教育和法律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社会公德,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素质。作为祖国未来希望的大学生,更应具有良好的公德素质。加强大学生公德教育,应从加强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社会责任素质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入手。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群体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公德意识淡漠、公德行为失范的现象,这与当前大学校园缺乏公德建设的良好风尚、传统道德教育自身存在缺陷、网德建设欠缺等密切相关。要培育大学生公德素养,高校各教育部门、管理机构要提高认识,以“全面育人”为目标,真正落实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统一思想,形成整体联动机制,加强道德教育方法和力度的改革,善用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启发和自主教育,不断完善自律和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我国官员的公德出问题,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很多时候,原因不在于私德不佳,恰恰在于用私德代替公德来处理了公共生活中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公民道德建设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要求,公德与私德是时下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一体两面。当前公德建设实现了新突破,成绩斐然,而私德建设则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私德建设还需强化,以期实现公德与私德共同进步,全面提升公民道德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6.
国人的道德传统是重视个人的“私德” ,不重视社会“公德” ,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公民社会和公共领域发育不良。要改变这种局面 ,培养国人的公德意识 ,就必须着力构建中国的公民社会和孕育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7.
闫晓荣 《人民论坛》2013,(10):192-19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公德水平、国民的社会公德意识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相比,道德的进步仍然相对滞后,与社会的需求还存在较大落差.分析公德意识薄弱的历史成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社会公德建构的有效途径,对于我们加强公德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伦理领域出现了道德失范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转型期快速发展的公共领域缺乏公德在伦理规范上的引导和制约,形成道德真空地带,出现私德在公共领域的扩张和越位。厘清公德和私德关系及其在社会转型期的功能,在继承和完善中国传统美德的同时,建设和发展公民道德,使私德和公德各守其位,相互补充,推动中国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9.
伦理学告诉我们,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规范和准则。公德与道德的联系和区别就在于,公德是道德水平一个方面的反映,是思想道德的展示。公德作为一种社会的凝聚力,一个民族的向心力,是保证社会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实证调研新冠肺炎疫情对青年大学生思想认识、行为表达、心态情绪等方面的影响,显示出青年大学生在重大疫情应对中历练成长的总体态势,面对部分大学生在疫情应对中凸显出的身心素质、科学素养、公德观念、媒介素养等方面的成长困境,提出要积极培育学校、家庭、个人、社会协同共构的育人生态。  相似文献   

11.
邓雪姣 《前沿》2012,(20):34-35
本文以青海省三所高校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宗教信仰的原因、程度及对他们的生活所产生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宗教信仰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的主流,且其信仰宗教的原因多是受到家庭或民族的影响,宗教信仰已融入他们的生活,并切实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何谓“公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这是梁启超1902年在“论公德”一文中阐述的。公德是公共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私德是相对公德而言的,“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私德”是在个人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3.
当前,在一些大学生中"失落感"有所蔓延,并引起人们愈来愈多地关注.本文试就大学生失落感产生的原因作一探析.1、自我意识分化,产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反差,打破了大学生的心理平衡.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3岁,正是人的一生中自我意识高涨,开始探索和确立真正自我的时期.大学生较高的智力水平给他们的自我概念带来了复杂性.近年来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价值观念的多样化趋向,又给这些涉世未深、学识尚浅的大学生确立自我选择参照系带来了困惑,促使其自我意识分化,出现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的矛盾和对立.一方面,大学生较优越的自身素质及特定的生活环境,促使他们的自我意识急剧发展,他们把探索  相似文献   

14.
都春霞 《前沿》2007,(7):79-80
思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新形势下提高在校大学生素质的必然要求,是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紧迫任务。本文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客观分析其原因,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5.
殷竹钧 《前沿》2012,(14):142-144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廉政教育主要以理想、法纪、诚信、公德教育等内容的教育活动,其基本目标是引导大学生增强廉政意识,从而形成完善的人格.而大学生廉政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是廉政法制文化的教育,通过对大学生廉政法制教育,不断提升其规则意识,促进其发自内心地以制度或章程为自己行动准绳.为此,我们将以社会管理机制创新为问题讨论的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试图对大学生廉政法制文化教育的内涵、原则和功能进行探讨,并概述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莉 《传承》2007,(6):118
大学生的价值观决定着他们对社会的看法,决定着他们的将来,乃至决定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中央十六号文件强调,对大学生要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可见,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有必要从现状、原因及教育对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浅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海华 《前沿》2005,(5):106-107
目前,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本文总结了心理健康的标准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分析了他们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原因, 并列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当前道德问题的主要表征是公德的缺失 ,而公德缺失和中国特有的社会转型有着直接的关联。本文想从多学科的视野来对此加以分析。首先 ,经济体制的转轨 ,松解了原先的伦理实体 ;其次 ,社会结构的转变 ,使得道德的监督条件发生了变化 ;再次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的工具理性也在侵蚀着公德场域 ,使得公德场域出现了“集体的非理性”。转型期的公德重建一方面必须借助法律 ,另一方面必须在底线道德的基础上慢慢培育 ,这将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的抑郁心理已极为严重和广泛,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本文着重对大学生抑郁状态、原因及矫正进行探讨,旨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焦海鱼 《前沿》2004,(12):106-109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到他们的成才与发展,应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问题构成原因,需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坚持以教育为本,预防为主,咨询为辅,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