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觉察到毛泽东和蒋介石这两个人在谈到他们的国家时,所用的手势和语言,似乎都表明他们国家的命运是和自己浑为一体的。这两位领导人在历史上同时出现,一位成为胜利者,一位成为失败者。说来也奇怪,毛泽东和蒋介石在许多方面都很相象。他们都是东方人;毛泽东一生只有两次离开中国,1949年和1957年,他先后两次去莫斯科会见苏联领导人。蒋介石也只有  相似文献   

2.
韶山是毛泽东的故乡,全国著名革命纪念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毛泽东生于韶山,长于韶山,他不仅属于韶山,而且属于中国,在某种意义上说,又属于世界。韶山因他的出现而闻名中外。多年来,无数的人民群众和外国友人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到韶山参观后,在思想上精神上获得的感受和启示是很重要的。1963年3月25日,叶剑英元帅来到韶山。他在参观完"毛泽东青少年时代陈列室"后,激动不已,挥笔写下了一首诗,其中有这样一句:"韶山风物耐人思"。  相似文献   

3.
"欲溯河源到星宿,韶山风物耐人思."毛泽东主席的故乡韶山,属南岳衡山山脉之第七十一峰,海拔519米,是"楚南一名山也".相传舜帝南巡至此,命宫娥使女奏<韶乐>,"音召凤至",故名韶山.近人亦有诗云:"韶乐已停尚有村,群林始染吊英魂,巍然勋业兼文彩,功过千秋有定论."韶山自1950年开放以来,共接待参观者3000万人次,其中来自世界五大洲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友人、华侨与同胞15万多人.本文主要介绍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四任中央领导人到韶山的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故乡韶山自1950年对外开放以来,已接待了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万余国际友人。众多的外国朋友,不远千万里来到韶山,追寻伟人的足迹,饱览绮丽风光。在这里,他们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语言和文字,表达对毛泽东的景仰,对毛泽东思想的赞颂及对韶山这块光荣土地的深情厚意。  相似文献   

5.
戴高乐对毛泽东、周恩来十分崇敬。他生前一直希望能访问中国。他说:中国“是真正的国度、比历史还古老的国家,那里有真正的人、自豪的人”。 毛泽东、周恩来对奉行独立自主政策、敢于反对美帝国主义控制和干涉的戴高乐也十分赞赏。 中法建交,使中法两国领导人之间的感情距离拉得更近了,出现了双方最高领导人互访的契机。  相似文献   

6.
韶山,原是一个平凡的山村,在中华神州,可以找出千万个同样的山村来;但她又是一个伟大的山村,因为她养育了一位顶天立地、叱咤风云的历史巨人和时代伟人——毛泽东.多少年来,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们从地球上的各个角落,不约而同来到韶山,沿着伟人留下的足迹,参观领袖诞生的农舍、上学启蒙的私塾、学会游泳的池塘、劳动过的稻田菜地、放过牛打过滚的山岗草坡,寻觅思索,从中获取教益和启迪.“六亿神州呼万寿,五洲志士称导师.欲溯河源到星宿,韶山风物耐人思.”叶剑英元帅的这首访韶题诗,揭示了人们所以向往韶山的真正缘由.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到1994年的45年中,韶山累计接待国内外客人超过3000万人次,其中有来自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人13万多人次、1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还有我们党和国家的80多位领导人,他们当中有毛泽东早年的老师,也有他的学生,还有他患难与共、并肩战斗过的战友们.毛泽东同志故居是一栋极为普通的农舍,大门上方匾额“毛泽东同志故居”七个镏金大字系由邓小平1983年4月2日亲笔题写的.屋后是茂密的松竹,前面两口水塘一字排开,延安五老之一的董必武参观故居后题诗:“门外双塘贮白水,宅旁层岭植青松,风和日丽春游快,土壁茅檐剑气冲.”1950年,这里被列为革命纪念  相似文献   

7.
埃德加·斯诺是最早来到延安的外国记者,通过和中共领导人的密切往来,特别是和毛泽东的接触以及亲眼见证的延安红色岁月,他将毛泽东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介绍给西方世界。罗斯·特里尔在斯诺的认识基础上对毛泽东进行了重新审视,成为现代西方世界认识毛泽东和中国革命的一个窗口。通过对比研究,从毛泽东的性格分析和思想形成轨迹上重现一代伟人的风姿。  相似文献   

8.
《求实》2014,(10)
<正>兴国是一方红色热土,红军县、将军县、英烈县、苏区模范县和"人民军工摇篮"的美名令她享誉全国;苏区时期,全县23万人口,参军参战的就达9.3万人,为国捐躯的达5万多人,孕育了56位共和国开国将军,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模范兴国"。兴国是一个文化底蕴厚重的地方,先后被国家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的理念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的自由观。虽然毛泽东的自由思想在学理方面探讨不足,多是囫囵吞枣式的自由,并偏向于口号化、大众化,但是他提出了很多关于自由思想的重要认识,到现在仍有重要的价值。他虽然缺乏对自由理念的深刻理解,但是经常强调自由;虽然多为摆脱外国侵略为国家自由而战,一定程度上缺乏国家内人人自由的价值目标,但强调为个人自由而战;虽然在实现自由的具体路径上思考不足,但是热切向往自由。全面把握与客观评价毛泽东自由观的得失,不仅有利于考察他在革命战争年代争取自由的经验教训,而且对当代马克思主义者思考自由问题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98年3月5日,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35周年,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雷锋同志题词8周年纪念日.35年来,中国的学雷锋活动纵横不断发展,雷锋的崇高精神,以其巨大的感染力,激励和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中国之魂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走向世界.可以说,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以及整个人类进步的宝贵精神财富.35年来,雷锋精神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外也得到弘扬,雷锋的名字已经超越了国界和疆域,世界上有38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用多种形式,多种语言学习雷锋,有1.4万多外国朋友和港澳同胞参观雷锋纪念馆.雷锋精神已被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所学习、赞颂.  相似文献   

11.
学习和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是毛泽东、邓小平的一贯主张;立足本国实际,借鉴与创新相结合是毛泽东、邓小平对外开放观的主要特色;反对"全盘西化",批判地向外国学习是毛泽东、邓小平对外开放观的一贯态度。  相似文献   

12.
温晋生 《世纪桥》2002,(6):32-35
大寨,这个名字在中国的大地上,曾经是那样的响亮,那样的特殊。这个有着一片贫瘠土地的小山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号召后,曾经以其生产和“革命”的显赫成就,经传全国,声蜚世界。据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末,全国大约有700多万人参观过大寨,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足迹,世界上134个国家的近3万名贵宾都曾采这里探寻过中国农业发展的奥秘……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在新中国前27年的历史中,不论是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走过的曲折道路、遭受的严重挫折,无不与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密不可分。在这27年中所发生的一切重大事件,毛泽东都是主要决策者。作为记录毛泽东这段历史的《毛泽东传(1949—1976)》(以下简称《毛传》),对这些重大事件都是用了重笔,以写出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它们是怎样发生的,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事件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它们在历史上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毛泽东是怎样决策的,在决策过程中,他同中央其他领导人发生一种什么样…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传》对建国以来几个重大历史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在新中国前27年的历史中,不论是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走过的曲折道路、遭受的严重挫折,无不与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密不可分。在这27年中所发生的一切重大事件,毛泽东都是主要决策者。作为记录毛泽东这段历史的《毛泽东传(1949-1976)》(以下简称《毛传》),对这些重大事件都是用了重笔,以写出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它们是怎样发生的,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事件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它们在历史上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毛泽东是怎样决策的,在决策过程中,他同中央其他领导人发生一种什么样…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的对外经济交往,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用.然而,这一时期的到来却与共和国的发展一道,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近几年来,有的人认为在中国与外国的经济关系中,作为中共最高领导人的毛泽东实行的是一套闭关锁国的政策,也有人提出毛泽东是主张各国之间进行平等互利的经济交往的.实际情况到底是怎样的?考察毛泽东几十年的思想和实践轨迹,在思想上他并非想闭关锁国,但在实践中他遇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如果说新中国曾一度被封闭,那并非是毛泽东所希望的.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有必要对毛泽东对外经济交往思想进行客观分析.  相似文献   

16.
自从 2 0世纪开始的全球性的现代化运动 ,几乎使所有国家和地区被卷入了现代化的潮流中。中国共产党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再到江泽民三代领导人 ,领导和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 ,为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追求。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 :扫清制度障碍 创造先决条件毛泽东认为 ,在一个饱经民族忧患、饱受战乱之苦 ,屡遭外国侵略、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 ,要实现中国的工业化 ,必须通过革命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扫清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制度障…  相似文献   

17.
如果你对战地记者如何在硝烟中采集新闻的经历充满好奇;如果你很想知道一个外国记者在中国历史的转折中通过亲身采访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如何对中国的前途、未来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如何你想知道一个无国籍的犹太人如何在哈尔滨、天津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在发展对外关系方面,首先把目光投向苏联。中共中央决定毛泽东 1949年 12月出访苏联,参加庆祝斯大林 70寿辰的活动,并且协商和签订两国之间的有关条约和协定。   1949年 12月 6日,毛泽东率领的中共中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由北京出发,乘专列前往莫斯科。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赴外国进行正式访问的代表团,同时也是毛泽东第一次出国访问。   16日中午,中国代表团抵达莫斯科。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莫洛托夫、苏联元帅布尔加宁前来迎接,并在车站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毛泽东发表了…  相似文献   

19.
正2月5日,日间与毛泽东例行会谈,在座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朱德和翻译师哲。苏方出席者是И.В.科瓦廖夫和Е.Ф.科瓦廖夫同志。关于外国资本在中国的作用毛泽东说,中国是外国列强压迫的对象。自1840年起,历时100年,中国受到许多国家的剥削。中国与印度不同,那里主要的压迫者是英国;与印度支那不同,那里充当压迫者角色  相似文献   

20.
陈昊 《党史纵横》2010,(7):8-11
高岗曾是陕北红军和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立下了不小的功绩;刘少奇是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之一,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一度是毛泽东的接班人。虽然两人都是新中国建国的功臣,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却在建国不久产生了很深的矛盾。这个矛盾在二人同访莫斯科期间明显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