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形成俄罗斯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因素,东正教在俄罗斯的发展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印。冷战后,东正教的复兴不可避免地对俄罗斯新型政治经济体制的最终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的王权与教权的统一和救世主观念有助于俄罗斯中央权力的加强;“第三罗马”观有助于俄罗斯国家主权的捍卫;上帝之爱有助于俄罗斯社会的稳定。但东正教的群体意识和遁世性伦理观对于转轨时期的俄罗斯经济呈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新的形势迫切要求俄罗斯东正教与现代社会接轨。  相似文献   

2.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掀起了"东正教热".东正教是俄罗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东正教热"的出现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思潮,也是一种政治现象.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特别重视俄罗斯出现的"东正教热",既要分析它的文化因素,也要分析它背后的政治因素,认真总结苏联在宗教问题上的教训,引以为鉴,以利于进一步搞好我国的宗教工作.  相似文献   

3.
东正教是俄罗斯标志性的社会文化符号之一。宗教的复兴与回归是全球治理的趋势。东正教与世俗政治的融合渗透进入俄罗斯的政治文化层面,影响着政治精英对于外交政策的构建。2012年5月7日,普京开始第三届总统任期,在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涉华外交中更加积极地利用东正教。在中俄战略协作的大背景下,在明确双方战略意图的基础上,坚定原则、创新合作,中俄正教事务亦可展开建设性的"宗教共治"。东正教在俄外交中的积极角色也启发我国开展"宗教外交",发挥宗教的"正向"功效。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东正教传入日本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对日本的文学、建筑艺术、宗教艺术、旅游业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影响.俄罗斯东正教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从艰辛起步的圣尼古拉时期,到稳定与动荡交织的都主教谢尔吉时期、美国东正教会管理时期以及教会实现自治至今,日本东正教会与俄罗斯东正教会始终保持着隶属关系.俄罗斯东正教在日本...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媒体定义文化的时代,作为社会公器,传媒牵引社会变革加速,引导人们思想及行为.身为传媒大国的俄罗斯,媒体的强大社会影响力和形象塑造力彰显得更加淋漓尽致.东正教会是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来源和人民灵魂救赎的依托,在向信徒布道授业、面对广大群众表白宣传自身时,自然难离舆论媒介.在传媒与东正教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后者被前者赋予了某种政治、军事等意义及形象.  相似文献   

6.
雷丽平 《东北亚论坛》2006,15(1):104-108
俄罗斯农民的东正教,大量渗透了农民自己传统信仰的成分,有些是打着信仰东正教的名义,行的是多神教或传统信仰的诸多内容。俄罗斯农民作为一个缺少文化的下层群体,在东正教信仰上,特别迷信于俄国东正教特有的圣像崇拜,专心于神秘主义。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不仅能透视出被俄国农民改造了的拜占庭东正教文化—俄罗斯东正教文化的保守落后的实质;也能透视出俄国农民在俄国历史发展中起到的阻碍进步或阻碍改革的历史作用;更重要的是,能透视出俄国,这个革命前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因文化的落后而频频引发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俄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民因素。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东正教与国家政权历来保持着密切关系.在俄罗斯对外关系中,东正教在俄罗斯推行国家外交政策、维护和扩大国家利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国家外交的重要帮手.现今,俄罗斯走上重新崛起之路,东正教会一如既往地在这一领域中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东正教与俄罗斯村社文化的亲和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东正教传入俄罗斯并广泛融入整个社会,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尤其是要跨过村社这一关,这就更需要东正教和村社文化有契合以及亲和的地方。长期生活在农村公社中的农民所具有的那种村社精神,如“沙皇是公社之父”的观念,农民彼此之间亲如兄弟、人人都为大家的集体主义的道德习俗,同情他人的贫困与不幸、相互关心和帮助的人道主义等“农民社会主义”因素和东正教伦理构成了一种共同性和亲和性。  相似文献   

9.
作为基督教的分支,俄罗斯东正教具有区别于新教与天主教的特征,这些特征表现在对世俗政权的依附性、浓重的神秘主义色彩、重视神人性原则、重视灵修、重宗教仪式等。东正教对于俄罗斯文化与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是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哲学逃脱不掉的"母体文化",引导和塑造了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哲学的基本精神取向。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发展成熟的宗教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尽管它们的经典、信条、教义都各不相同,但伦理道德都是其不可缺少的内容。俄罗斯东正教也是如此。甚至可以说,东正教就是伦理型的宗教,舍弃伦理道德,东正教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东正教的很多伦理思想并未因时间久远而有所改变,它们对当代俄罗斯社会仍有很多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