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传统政治文化的自身特点和消极因素,严重制约了政治现代化发展进程.为顺利实现这一社会发展重要目标,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实现转型的基本途径有:自上而下的政党文化的创造性更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现代民主法治社会:扬弃西方政泊文化--建构中国现代政治文化的他山之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客观对待传统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2.
周奋进 《理论探讨》2005,2(6):166-168
我国正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我们的体制正在从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无法想象,社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传统文化却可以“一以贯之”,无须变化。中国传统文化必须经历现代化的转型或者扬弃,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文明的需要,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肯定,从而得到存续。  相似文献   

3.
张宏伟  宋瑞恒 《学理论》2012,(19):61-62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始于两周,延续至明清,历经千年,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它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无论是对人性的培养,抑或是公共政治意识的养成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对我国现代政治体制、政治文化以及宣传导向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但是,传承五千年的传统政治文化,对当前的影响存有两面性,我们要传承传统政治文化的积极一面,摒弃消极方向,促使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使之与我国现代政治文化有机契合。  相似文献   

4.
作为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当下中国,民生政治参与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渐进发展和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具有较之其他途径更大的优势。基于紧贴民生问题、注重沟通协商、具有持续性和连续性的特性,民生政治参与不但可以营造政治文化转型所需的稳定环境、提升政治文化转型所需的政治知识和技能,而且能有效地激发政治生活主体的主体意识。因此,需在把握民生政治参与限度的前提下,强化政府对民生政治参与的引导和推动、加强公民的政治参与教育与实践、优化民生政治参与的社会生态环境,以及拓宽民生政治参与的内容和渠道,以期更好地推动民生政治参与的优化和政治文化现代转型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大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至少发生过三次,第一次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周蛮夷文化与中原华夏文化的交流,融合于汉武帝时代的"独尊儒术",结果是汉代新儒学的形成,传统文化呈现出新的活力;第二次开始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其结果是宋明理学的形成,传统文化再一次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第三次开始于清代后期西方基督教文化的东传,融合还未结束,争论还没有结果,但从中西文化比较中,可以看出西方文化的优点在器物文化和制度文化层面,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点在观念文化层面.因此,要想成功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就应该将西方的器物文化和制度文化嫁接到中华传统的观念文化之上,构筑新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帝王政治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是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对象。帝王政治文化传统可以从帝王与天道、帝王与臣属以及帝王与民众等三个方面加以剖析。上述三种关系中,既有皇权专断、专制的一面,又有适应现代社会的一面。要实现中国传统帝王政治文化的现代化,重要的就是要发扬和改造其中的优秀文化要素,使之适应现代政治和社会。传统的专制制度对帝王政治文化具有重要影响,要想实现帝王文化的现代化,政治制度的转变是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已取得数次阶段性成果,其中影响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是启动了中国政治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它不仅克服了封建政治文化的滞留影响而且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偏误,在政治主体、政治参与等方面实现了现代文化观念创新。政治文化的转型因培植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民意基础而促成改革向民主法治方向过渡的不可逆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在前现代时期其社会内部已经滋生了许多现代性因素,创造了一个具有秩序性的社会环境。然而,作为前现代时期世界楷模的中国,在近代世界格局发生急剧变化的形势下,当朝政府却封闭保守,并渐趋衰落腐朽,原因之一在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阻碍。作为根深蒂固的官方意识形态,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熏染出"文化中心主义""、崇古主义"的保守心态,影响政府决策,阻碍现代化启动,从而阻碍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闫玉俊 《学理论》2014,(2):271-272
中国正经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命线[1]。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现代化转型是其必由之路。在现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只有及时更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完善它的教育机制,才能有效地保障其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在借鉴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和机制,促成其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4)
中国是一个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多民族国家,而中国文化又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并一直延续至今的文化,自古就从民族的融合、国家的统一中,凝聚出了蕴含着丰富政治稳定思想的政治文化。转型期的中国处于矛盾凸显区和多发期,需要我们寻找到传统政治文化中蕴含的政治稳定观,从而成为维护转型期中国政治稳定的强大助力。  相似文献   

11.
对当代中国政治沟通的现代性变迁现状、特征和原因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其中,当代中国政治沟通的现代性变迁主要表现在结构性变迁与功能性变迁两个方面,而现代性的断裂和公共性的凸现则是其明显特征。从历史与逻辑角度分析,引发当代中国政治沟通现代性变迁的原因,则大致体现在"现代性"的楔入和政治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冲突互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当代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始于 2 0世纪 5 0年代末、 6 0年代中的现代化研究 ,现代化语境下的政治发展理论往往倾向于把政治发展道路界定为朝着西方政治民主的进程 ,而随着 70年代现代化理论的衰落和 80年代以来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很快摆脱现代化规范式的理论困境 ,实现了从“现代化”到“制度变迁”的语境转换。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早年积极提倡西学,晚年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但梁启超前后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一致的,即倡导中西文化的"结婚",对中国传统文化既有批判也有传承,尤其提出了"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的转化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对于我们今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文化选择视阈下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党生 《学理论》2010,(27):113-118
中华民族与西方帝国主义冲突的客观环境是中国共产党文化选择的直接动力。近代中国的文化选择,学习西方是大主题,爱国主义是大线索,知识结构改变是大现象,学术转型是大趋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进步因素,为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准备了文化前提。  相似文献   

15.
试论当代中国的宪政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宪法未必有宪政,作为西方泊来品的宪政文化是宪政得以实现的深层次原因。文章在探讨西方宪政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回顾百年中国立宪教训的基础上,对当代中国的宪政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企业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挑战,那么我们在理念文化、管理文化、经营文化、服务文化、营销文化、企业家文化等方面应该如何去适应新形势的变革,是我们企业管理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郝智涌 《学理论》2014,(2):33-35
近年来,关于中医是否为伪科学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和争论,要论述这一问题,不能离开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及其哲学思想泛泛而谈。在对中医学理论的特质进行剖析和概括的基础上,以科学哲学的视角揭示其认知方法,并着重辨析了关于中医学中最富有争议的概念及理论,以期对中医是否科学这一问题提供一种解答。  相似文献   

18.
政治转型是从传统的集权统治向现代民主体制的过渡,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一个政治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过程。曲折、复杂而且独特的中国政治发展似乎正在展示一条新的政治转型的不同路径,其基本内涵就是在继承中求发展,在稳定中求改革,在坚持中求创新。从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基本倾向看,中国与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国并没有走东亚权威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也没有真正建立东亚式的权威主义统治模式。中国走的是一条优化政府治理与发展渐进民主相结合、相协调、相平衡的政治发展道路。中国政治转型的成就与经验就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将超越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权威主义政治发展模式和前苏联的激进政治改革模式,开创发展中国家政治转型的新范式,并对世界其他众多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张旭丰 《学理论》2014,(8):93-95
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改革实践进程中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提升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道德修养是共产党的心灵寄托和归属,要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人的主体道德修养。做到以下五点:理论修养、与时俱进,培养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的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政治修养、依靠人民,坚定理想信念,贯彻执行为民务实清廉的基本要求;思想修养、精神家园,牢记党的宗旨和履行岗位职责,时刻经受实际行动的考验;知识修养、动力支撑,强化理论武装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作风修养、接受监督,以人格魅力为动力密切联系群众就有了战胜困难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王博 《学理论》2014,(8):41-42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之一。通过历史与现代思想的碰撞,去伪存真,揭示了中庸思想的真正含义;立足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生态社会,对实现伟大民族复兴和中国梦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