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词品读     
《党建文汇》2014,(12):16-16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品读】这是宋代诗人陆游作品。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底,在冬日寒夜,年过半百的陆游沉醉书房,突然抑制不住心头进发的情感,一气呵成,写下了8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是其中第三首,也最著名的一首,饱含着陆游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他深邃的教育思想,读来朗朗上口,意境深远,余味无穷。  相似文献   

2.
战争时期,红旗是革命的象征,它指引着革命者们披荆斩棘,所向无敌,走向胜利;建设时期,红旗是前进者的指路明灯,引领着建设者们焕发激越豪情,发挥聪明才智和冲天干劲,奋发图强建设新中国。毛泽东对红旗在引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体会至深,他在多首诗词中由衷地赞美红旗,他对红旗情有独钟。胸怀开天辟地建设一个新社会之壮志豪情的毛泽东,始终坚信"红旗一定能永远地打下去!"  相似文献   

3.
品读济南     
品读济南,我感悟是在浏览华夏的一部历史长卷;我滋润是在品味浓浓的一杯琼浆,心底不由得泛起几多情思,几多缱绻。  相似文献   

4.
品读家书     
轩遄 《学习导报》2009,(2):50-52
至少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辈就开始了鸿雁传书的历史。“家书”一词最早见于西汉,指家藏之书;作为书信意义使用最早见于三国。  相似文献   

5.
品读家书     
轩遄 《新湘评论》2009,(2):50-52
至少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辈就开始了鸿雁传书的历史。“家书”一词最早见于西汉,指家藏之书;作为书信意义使用最早见于三国。  相似文献   

6.
品读     
品读,是一种很贵族的精神享受。 床头放着一本书,闲时信手翻阅,体味另外一种闲情逸致,用一个个恬淡的文字把生活的幸福与忧伤一点点地串起,捡拾起在岁月中遗失的美好。倾心细读时,会把如丁香花一样美丽的姑娘驻留在漫长的雨巷,一笑而过处,能在记忆的路口等待渐渐清晰的朦胧。泪水,并不代表忧伤,  相似文献   

7.
王玉萍 《当代贵州》2011,(32):64-64
初读泰戈尔的散文诗是在二十年前,十几岁的花季少女,内心充满了对生活的憧憬,而散文诗恰恰可以让年轻的心放飞,让情感的枝叶得到滋润。在外求学时,书店和图书馆成了最爱去的地方。一日在书架上翻到泰戈尔的《游思集》,便被其间那优美清新的文字迷住了。"黎明的清新浸没在阳光里,空  相似文献   

8.
品读凤凰山     
人生乐趣颇多,我首推登山。人到中年,开始厌烦城市  相似文献   

9.
文秀 《北京支部生活》2014,(6):21-22,47
说话,既是一种思想观点和能力水平的展现,也是一种领导艺术和技巧的反映,同时也是一个人立场、态度、方法和感情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王文山 《奋斗》2002,(10):54-54
2002年春节,随旅游团来到大上海,徜徉在中外闻名,北起外白渡桥、南抿延安东路,全长1.5公里的美丽外滩,看着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百舸争流的浦江风光,不禁心潮激荡。外滩是上海的象征。浏览过后,我感觉像读了一本内涵丰富不忍释手的宏篇巨著。  相似文献   

11.
杨德斌 《新湘评论》2013,(21):61-61
在我军80多年的光辉战斗历程中,长征是我党成长壮大过程中的一个伟大转折,她波澜壮阔的历史功绩永存史册。通过品读王树增的《长征》,让我深刻地回顾了那段恢宏的历史,特别是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强意志和革命品质让我由衷钦佩。如果说长征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史诗,那么支撑伟大壮举的精神支柱,则是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的忠诚品格。  相似文献   

12.
吴孟庆 《廉政瞭望》2011,(14):58-59
写诗不是所有开国元勋的强项,但他们在戎马倥偬中,在繁忙公务之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妙趣横生的诗篇。每一首诗的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都蕴藏着别样的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13.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毛泽东诗词充分反映了他语言运用上的天赋与才华,文章通过对其诗词的具体分析,对毛泽东诗词中语言的大众化、语言的锤炼及典故、成语、神话的活用等语言艺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求贤》2009,(7):I0001-I0001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相似文献   

15.
1957年《诗刊》第一期上,出人意外地登出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清平乐·会昌》及《沁园春·雪》等18首旧体诗词,这引起了包括文坛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诗词的境界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函甫 《探索》2002,(3):15-16
通过分析毛泽东的诗词,把握毛泽东的情感境界、功利境界、历史境界、悲剧境界、变易境界等生命境界.毛泽东是一位不断追求、不断超越的诗哲和政治家.  相似文献   

17.
浅析我国古代诗词中的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作品是我国古代哲人表达思想的重要形式。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一种诗歌言简意赅、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诗人常常借助物、情与景来表达对自然规律、社会及人生的思考和认识。本文以哲学的视野,选取我国古代诗词中的几例。初步分析了自然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社会发展的规律及人生进程的矛盾与智慧,多角度揭示了我国古代诗词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在诗词创作实践中,熟练地运用赋比兴手法,很好地把握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使三法各显其功能。同时,在具体运用到某一诗篇时,既有所侧重,又同时兼用,使之相辅相成。大致说来,毛泽东常运用赋法再现斗争场面,往往把它置于诗词的中心地位;对于比法,毛泽东既看重其"以彼物比此物"的一般作用,也看重其美刺意义,特别是他晚年对美刺意义更为强调使用;兴法最能显示毛泽东作为诗人的审美追求,因此,在毛泽东的诗词创作中,有很多借景言情、情景交融的表述,而这些词句往往恰是毛泽东诗词中最具神采之处。  相似文献   

19.
诗词几首     
黄维中 《湘潮》2010,(7):51-51
<正>~~  相似文献   

20.
2002年左右,诗人臧克家接受媒体采访,又谈到了当年《诗刊》创办时,向毛泽东征稿的情形。但是,毛泽东诗词到底是怎么发表的,那份致毛泽东征求诗稿的信函是谁,又是如何起草的?臧克家却"记不清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