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新湘评论》2013,(21):64-64
我经常接触基层干部,恕我直言,对他们有多少人有经常读书的习惯,却无多少把握。我也曾随意做了些调查:“你平常读书吗?读什么书?”回答有如下几种:一、“倒是想读书,可哪有时间呀!”二、“哪能不读书,一般都在晚上,但看不了两页就发困。”三、“只看一看上边发的书,那是为了工作需要,好多年没有自己买书读了。”四、“不知道该读什么书?要不给咱推荐几本。”  相似文献   

2.
读书三悟     
正作为一名读书爱好者,每当捧起一本好书,就会爱不释手;每当读完一本好书,就会有很多的收获和感悟。几十年的读书经历,使我深深感悟到:读书是一种能力,读书是一种生活,读书是一种境界。读书是一种能力读书的能力体现在能否"坐下来",给读书留足时间。当人们感叹"时间去哪儿了",挤出时间去读书不失为一种能力。当今世界,科技发达,物质丰富,各种娱乐方式层出不穷,在这种可供多样化选择  相似文献   

3.
近日在几本杂志上看到几篇关于读书的文章,把读书一事说得很神乎,诸如“读书可以长寿”、“伟人都爱读书”、“一本书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等等。有人还把读书分成六个层次,最低层次是为寻求刺激而读书,最高层次是为思想修养而读书。其实,大可不必为读书做种种设置,读书是人生的一个基本需求。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读书中度过的,  相似文献   

4.
王茂华 《学习月刊》2010,(14):24-24
工作是忙碌的,但这不是影响我读书的理由。我喜欢读书,读几本有益的书反而可以给忙碌的工作减压,调整一下我的工作思路。今年上半年,我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曾国藩》、《曾国藩家书》,感觉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5.
读书如饭     
正高尔基说:"我看见书,就像是饥饿的人趴在面包上。"可谓把好读书之人的那种迫切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毛主席好读书是出了名的。他在中南海的故居简直就是书的天地,到处都放满了书。虽然工作很忙,但他总能挤出时间看书学习。睡前、饭后自然要充分利用起来,就连游泳前后、上厕所的几分钟零碎时间里,他也不会浪费掉。"宁可三日食无肉,不可一日居无书",读书对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来说,的的确确是精神食粮,一顿都少不了。  相似文献   

6.
正胡耀邦用功读书,博闻强记,博览群书,早已被传为佳话。曾长期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的陆定一,在粉碎"四人帮"后曾感慨万千地对时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说:"过去许多人年龄大了不想读书,也读不进去。只有很少数老干部觉悟到文化程度低了不行,下苦功读书,有很大长进。这样的人中,第一个就得算胡耀邦。他读的书真不少,很有见解。诗词歌赋也都能来几首,字  相似文献   

7.
勤奋与冷静     
读书不是为读书而读书,而是为了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资料,做有益于社会的学问,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治学”。“治学”不是读几天书就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艰苦的积累过程。在积累过程中,既会有“目轮火暴,肩山石压”的苦状,也会有“时或得之,瞿然则喜”的乐趣。但在走  相似文献   

8.
读书的境界     
近期有几则关于读书的传闻。一则是某县组织部到乡镇招收大学生村官,当问到最近在读什么书时,有的大学生坦然回答:"没读什么书,因没时间读书"。另一则是某县委宣传部去地方调查优秀读物的学习情况,随机问机关干部:"十八大重要报告,你们买了、读了吗?"一位回答说:"我们单位好像没买。"另一位说:"买了,只是没有时间读"。  相似文献   

9.
正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他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读书时养成的。因为图书向例不外借。到那里去读书,只准携带笔记本和铅笔,书上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只能边读边记。做笔记很费时间。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  相似文献   

10.
视野     
"读一本好书"有奖征文启事为推进"学习化贵州"建设,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读书热情,培养读书爱好,增强学习意识,在全省营  相似文献   

11.
昆明市公安局五华分局党委在所属39个党支部一千多名党员民警中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党支部”的读书活动。活动以“读好书、求新知、强素质、促工作”为主题,以党支部为读书单位,组织和引导党员民警读好“三本书”:读一本政治理论的书,坚定理想信念;读一本经典巨著,增强文化修养;读一本谈心励志的书,  相似文献   

12.
正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贵州12名领导干部的读书故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对书籍之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理解;"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这是欧阳修对读书之于个人成长的总结。大到人类社会,小到个体生命,读书之益毋庸置疑。"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对党员干部来说,读书是增长才  相似文献   

13.
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基本要求,每个党员干部都应积极行动,自觉做到。但现实中,总是有一些党员干部读不进、学不深、用不精,存在一种"狭隘化"的读书现象,需要不断加以改进。特别是,注意改进"功利化"的读书——读书的目的仅仅定在自己拿文凭、获证书、评职称、谋职位、求提升上,只为"我"而读书;注意改进"碎片化"的读  相似文献   

14.
正毛泽东同志是我党历史上爱读书、会读书,并且善于把读书、荐书作为一种有效工作方法的领导人,他对于读书、学习的见解可以带给我们诸多启发。读书要为天下奇毛泽东早年常说:读书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创奇事。人们总是希望读好书,读大有益于人生境界和做事本领的"奇书"。这样一来,何为奇书,怎样择书之事,便冒了出来。毛泽东是22岁那年遭遇这个问题的。作为师范生,他当时潜心古籍,但汗牛充栋的古籍押上一生  相似文献   

15.
裴小明 《党史文苑》2011,(6):43-44,47
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也是学习成才的典范。毛泽东的"活到老学到老"的读书精神、"博而精"的读书取向、读"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读书风格、注重"讨论式阅读"的读书方式、"使看书占领工作以外的时间"的读书热情、"学以致用"的读书目的,对当前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对进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冰天雪地无去处,静下心来好读书。就读书问题,我曾专门谈过一次,主要讲了读书的原动力问题,谈到了读书很苦、读书很累、读书很难,但读书也是快乐、也是幸福,根本原因是主动读书还是被动读书,即要解决好为什么读书的问题。要做到为求知而读书,读有所得;为修身而读书,读有所循;为工作而读书,读有所用;为生活而读书,读有  相似文献   

17.
正当下,"升级版"逐渐被广泛应用,例如经济升级版、城市升级版等等。其实,"版"之源在书。《新华词典》对"版"解释为"上面有文字或图形供印刷用的底版"。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书籍迅猛增加,版式不断更新变化,琳琅满目、浩如烟海。人类与书关系的演变证明,书是人的良师益友,读书对人们生活不可或缺。从小学起我就坚持读书。"文革"时千方百计找书读,上山下乡时白天劳动晚上读,工作中结合破解难题坚持读。50多年读了多少书无法统计,成效也难以评价,但是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意识:读书要读"升级版"。如此,才能不断提升思想境  相似文献   

18.
读书三味     
王涛 《红岩春秋》2009,(4):77-77
古人读书有三味,“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是为读书之体会感受。而今,我们在读书中牵引出三重境界。书,在品读之中,由内孕心生,兴而超然,至齐平万物,牵情化景,再至月印万川,意境深远。如此三味,使得我们捧起那一本本经典,拾掇那一句句珠玑时,不免涵濡在那文华茂茂、沁人心脾的翰牍流霭中。  相似文献   

19.
<正>有一个人高中快毕业的时候,给杨绛先生写了一封长信,表达了自己的仰慕之情以及自己的一些人生困惑。杨绛先生回信了,除了寒暄和一些鼓励晚辈的句子外,信里其实只写了一句话,诚恳而不客气:"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我想先生在这里所说的"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多"的应该是不切实际的想法。但凡读书少,想得多,可能算一种肤浅的看法。无知者,常常无畏。不触书页,却慨叹"纸上得来终觉浅";不知究里,却  相似文献   

20.
涂阳斌 《学习月刊》2013,(13):18-19
台湾学者高希均说:"工作再忙,也要读书;房子再小,也要藏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交情再少,也要送书。"多年来,朋友送我一些大作,"文人相钦",我不仅认真读,而且还不揣"根底浅",大胆涂鸦,写下我的感想,为书海夜航、砚田勤耕的人们摇旗呐喊,"加油"鼓劲。有位大哥读了我为他写的书评,居然当众哭了,这让我更加珍惜这份"书评情"。因而,我在高希均先生的名言后面添了一句:"学问再少,也要评书。"是为释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