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日前公布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等646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加强传统村落保  相似文献   

2.
<正>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村落正在大量消失。近年来,一些地方通过发展旅游来保护传统村落,取得较好效果,但实践中也存在传统村落"变味"的尴尬。比如,在搞旅游开发时出现了拆古建新、拆真建假以及过多外迁村民等错误做法。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过程中,既要积极发展旅游,又要防止过度商业开发,以科学有效地保护传统村落。保护历史文化价值就是保护传统村落的  相似文献   

3.
喻丹 《当代贵州》2013,(22):26-27
如何保护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遗产,并在保护中谋求文化脉络的延续与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下遗产保护领域的一个普遍性难题。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应注重自然和文化、物质和非物质、历史和现时的整体保护,倡导尊重村落文化景观的演变特性,延续村落的文化脉络,维护现代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4.
村落文化景观是最近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文化概念,它既包括古村、古镇、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又包括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正确地保护和开发村落文化景观,是新农村建设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村落文化景观保护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农村建设中高度重视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促进建设与保护共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理论与当代》2013,(12):3-I0001
<正>近日,笔者从镇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知悉,该县挖掘并申报"非遗"项目的有100余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赛龙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赛龙舟》、《镇远报京"三月三"》等9个项目。近年来,镇远县在保护和传承众多文化遗产上做了深入的调研,并初步形成了一条可持续传承之路。让"非遗"在生活中展现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些项目现在正面临消失,原因在于其生存的环境已经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步改  相似文献   

6.
刘娟 《湘潮》2013,(1):146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是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举措。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基本内容、具体措施及保护工作采取的方式三个方面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7.
4月底,国务院参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著名作家冯骥才时隔15年再次来到贵州,参加在贵州凯里召开的中国民族文化旅游暨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研讨会,并深入黔东南苗乡侗寨调研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期间,冯骥才先生就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问题接受了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专访。  相似文献   

8.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保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毫无疑问,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重要,也非常值得保护.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保护"实际上存在合理性和可能性问题.以申报"名录"为主要保护措施,存在明显的不合理因素,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达到预期的保护成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保护带有理想主义的成分,而保存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9.
王云庆  向怡泓 《求实》2017,(11):85-96
我国传统村落历史悠长,文化根基深厚。既有和谐生态的自然景观,又内涵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生存繁衍的根基。每个传统村落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回忆和传承,形成了各自宝贵的社会记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对传统村落统筹规划、合理保护、深入研究、科学开发,维系和保护我国传统村落的社会记忆。基于社会记忆理论挖掘村落的内在价值,将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与蕴含着民间乡愁的社会记忆理论相结合,才能使这些隐于村落间的民间记忆更好地保存延续下去,为更好地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村落提供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传统村落要可持续发展,不仅需保护好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让文化遗产保护与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提高就业收入相结合.政府应负起公共文化服务责任,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供给,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和知识分子参与,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业、社区营造等手段,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内的传统村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充分利用和传承延续.  相似文献   

11.
文章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保护工作重要性,指出县级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并通过参与"申遗"中资源的发掘与整理将"活态文化"物化为有形的文献,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保存与开发利用体系,积极发挥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与开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征及价值、保护与利用的现状、保护的原则与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不过这些研究以遗产保护为主,涉及开发的大多是旅游领域。本课题以浙江宁波为例,从文化产业的视角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把非物质文化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融合起来,并提出融合的路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提供实践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优秀的中华文化繁盛发展的见证,具有重要的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环境恶化,生存能力日益弱化甚至消失。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设计科学、适度的产业化开发方式,既可以避免过度产业化的庸俗化和商业化问题,又可以激发文化资源的生存活力,满足时代需求和社会需要,在传承发展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在文化保护中激活遗产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原有文化生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主要是农业社会产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严重冲击,大量传统文化正在加速毁弃、流失和消亡,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  相似文献   

15.
《江淮》2007,(6)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同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这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首次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布的权威指导意见,确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工作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16.
吴安新  杨玉钢 《唯实》2008,(10):67-7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公权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仅有公权力的保护是不够的,私权保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不可或缺的,而且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和深度的不断增加,公权力保护的种种弊端也已逐渐显露,为了能够长久、合理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及时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私权体系。  相似文献   

17.
徐文燕 《世纪桥》2010,(23):127-12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常常被看做是矛盾的,如何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成为实践中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基于学者们的研究文献,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的旅游价值出发,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表现,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是一种有机联动,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与经济的互动,表明旅游开发可以成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8.
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手工业制作规模小、影响力不强、传承后继乏人、自发保护状态等问题。要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加大政府投入,改善传承人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体系,以法律化、数字化模式固化已有成果,典型项目纳入教育体系,加大培训力度,将文化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群众性活动及各种节日庆典相结合,让文化"活"起来。  相似文献   

19.
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同样源远流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我国广大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或许其中某些成分今天正在丧失或者已经丧失了实用价值,但毕竟它们曾在一定历史时段,在民众生活中占据过相当的地位。当然,以今天的观点来看,并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具体事象都闪烁着有益的、健康的、科学的光芒,但谁也不能否认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和丰富创造力的体现。依靠口耳相传世代承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了明确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  相似文献   

20.
日前,晋江市以"非遗保护,人人参与"为主题,举行第五个"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通过广场文艺、首届校园灯谜赛、第十五届中小学生南音演唱演奏比赛、民间美术工艺作品展、第四届南音演唱节和第三届端午民俗旅游文化节等,集中宣传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