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反腐败斗争曹素青中国改革以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将对人类历史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用市场经济来发展社会主义,改变了整个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到原苏联、东欧和我国社会主义的实践,都走的是一条非商品化...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迫切要求加强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内容的民主政治建设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两个目标的实现,都同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密切相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在我们国家,市场经济又是同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3.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其具体表现为,构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为执政党;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社会发展目标;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政治、文化的上层建筑,形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正> 党的十四大确定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改革的目标。如何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生活的主旋律。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立法工作。特别是抓紧制定与完善保障改革开放、加强宏观经济管理、规范经济行为的法律法规,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因此,加强法制建设,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当前,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已经进入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新阶段。这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解决好的崭新课题。面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新任务,我们不熟悉、不了解、不懂得的的东西很多,必须用极大的努力老老实实地学习。为此,党中央近期发出通知,要求全党在学习和掌握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组织广大干部认真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基本知识。  相似文献   

6.
聂鑫 《新东方》2005,(9):8-10
2004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格局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提升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新格局,为中国的发展增加了新的内涵和目标。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是明确以“人和”为标志的社会,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的新形态,对人的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农村社会整合与社会发展邹和平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在经历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改革,实现了深刻的内在变迁过程后,又面临着一场更加深刻的变革,这就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为宏观目标,以小康建设为具体近期目标的实践进程。如果说这两次变革有...  相似文献   

8.
怎样看待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滑坡刘国臻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着深刻影响,它对社会伦理道德,人际关系和精神文明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认真分析这种影响,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9.
马耀鹏  马天 《人民论坛》2014,(14):66-6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化制度建设围绕共同富裕目标,逐步形成一条人本、协调、适应的正确发展路径,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宽容的环境空间,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身还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需要在摸清现实的优势与劣势基础上深化政府推动的市场化制度创新,达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与当代中国哲学的走向黄捷荣(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一、市场经济为当代中国哲学的出路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认和我国社会改革开放十七年的实践表明,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经济体制到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11.
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是以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机制的结合为目标的一种理论和思潮。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创举。西方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均对此作出了创造性的历史贡献。尽管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两者在起点、结合点和落脚点上具有某些逻辑关联。也就是说,西方市场社会主义在认识主客体关系方面,在企业民主管理方面,在国家宏观调控方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借鉴价值。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重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的成功范例,从而实现了对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超越。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化制度建设围绕共同富裕目标,逐步形成一条人本、协调、适应的正确发展路径,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宽容的环境空间,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身还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需要在摸清现实的优势与劣势基础上深化政府推动的市场化制度创新,达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3.
追求价值最大化,提高价值创造力是现代商业银行的终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涉及价值理念树立、核心人才培养、风险管理能力提高等各个方面。但是,我认为提高银行的价值创造力首要的必须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运行特点的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结合,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决定了它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与资本主义社会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人口众多、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特殊基本国情,规定着和决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实际上始终主张回到《共同纲领》的"以公有制为主导、私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主体论"只是为达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阶段性策略。我们应当区分邓小平的阶段性策略话语与邓小平的真实思想。而他主张的"公有制为主导"实际是指"以公共财政为主导";他认为公共财政资金的所有制性质是"全民所有制"。他还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共同富裕的市场经济;共同富裕就是普遍中产阶级化;实现了普遍中产阶级化的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经济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只能是以微观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所有制。我国目前仍在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认为"中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西方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不符合邓小平理论的本意,又不符合客观实际,也是当前所有制领域的最大"左"倾错误。  相似文献   

15.
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提出要进行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改革。贯彻落实十四大精神,是一场对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以至思想领域等各方面都会带来重大影响的深刻的  相似文献   

16.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民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是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和理论的一个重大的突破,也是整个社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建设叶志华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是中国在世纪之交的最深刻变化,这一变化将不仅会促进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而且会促进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走向完善.因为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再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民主发...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先进的政治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民主型政治文化、法治型政治文化为目标定位,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理扬弃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大力培育公民意识,这对于构建以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为核心的先进政治文化,对于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政策瞭望》2013,(12):1-1
自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来,经过20多年不懈探索,大胆实践,我们取得了成功,积累了经验。遥望前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依然是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引航之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又一重大理论和实践推进,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我国改革的实践经验,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又把党的这一主张变成国家意志,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下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复杂而宏大的工程,它所面临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远不止于经济本身。尽快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框架,就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