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公共政策发展中的民生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以政策制定者的价值偏好、政策的强制性、公共性为基础,贯穿政策全过程.当前,以民生为价值取向的公共政策已成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自觉选择,日益深化的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的法律政策和科学发展路径,推动着政治资源配置、财产权利和发展机会走向公平正义,彰显出我国公共政策维护民生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
姜尔林 《行政论坛》2012,19(3):41-44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发展主义对公共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当代,发展主义将经济增长视为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不但将经济发展作为中心任务,还过分地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同时,以市场化作为实现经济增长的手段。在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公共政策重经济价值、轻伦理价值,重经济发展、轻收入分配,重经济增长、轻社会和谐,重物的价值、轻人的价值,这导致公共政策整体功能的偏差与弱化,也使公共政策陷入了价值困境。在价值自觉的基础上,公共政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公平正义、增进社会和谐,以实现公共政策的价值理性。  相似文献   

3.
收入分配,民生之源.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不合理、贫富差距拉大是公认的、不争的事实.这一现实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会带来很多的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当前,?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已经刻不客缓,它既是优化需求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拟从分析中国收入分配领域的突出矛盾入手,并就如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出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社会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的重要因素,成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在改善民生的过程中,我们应更加重视弱势群体的民生保障和民生改善,要以制度完善和创新保障和改善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5.
周明海 《理论导刊》2008,1(1):56-58
加强社会建设是当前我国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社会建设视野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价值主要在于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公平正义,和谐发展;权利保障,共同富裕;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公共政策能力视野下党的执政能力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作为社会价值的分配工具,强有力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执政党作为公共政策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在政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功能.可以说,执政党对于政策各环节的掌控能力和作用大小,是其执政能力的重要决定因素和重要外在体现,因此,强调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抓住党的政策能力建设这条主线.  相似文献   

7.
保护城镇弱势群体的利益是当前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公共政策必然以社会公正作为自己的价值诉求,因此,政府要通过公共政策调整,关注并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实现社会富裕文明,保证社会公平公正。对其实施的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对弱势群体实行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关怀,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健全合理的税收制度,重视政策创新;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构建对弱势群体社会关怀体系;建立健全城镇弱势群体的政策诉求表达机制;通过健全法律机制对弱势群体在医疗与教育方面实行保护。  相似文献   

8.
公共政策独特的性质、功能与本质使其具备引人向善的潜能,进而充当引人向善的一条重要途径.应通过公共政策本身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激发社会成员内心的善意与善念,鼓励社会成员的善举与善行.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公共政策应体现并引领以人为本、公平正义、诚实守信、包容和谐、奋进向上的社会价值导向,使政策制定和执行者树立强烈的价值导向意识,并通过政策价值评估、政策过程改进、政策内容设计、政策工具选择等方面的努力,确保公共政策引人向善的价值导向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公共政策与社会公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最重要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公平,社会公平作为现代公共行政的基本价值目标,要求公共政策行为体现公平的结果,才能使其具有内容上的合法性和可接受性.如果公共政策不维护社会公平,社会成员就会抑制它,公共政策也会失去权威之源,社会就不可能实现整体进步和社会发展.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公民参与范围,强化弱势群体的诉求机制及完善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对称平衡都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改善民生的历程在经历了良好的开端后,出现了重大曲折.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改善民生经历了恢复与推进的发展阶段后,开创了新阶段新世纪的新局面.从这一历程可以看出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证,只有改善民生,才能真正实现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