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任弼时选集》中的《时局的发展和边区的任务》、《关于党的一元化领导》两篇文章,是任弼时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所著。文中对政权的民主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作了深刻论述。任弼时同志认为,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政权的民主建设与经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他早在1941年就说:“民主建设与经济建设,是有相互密切关系的,两者缺一不可,忽视了一方面,另一方面就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经济建设是巩固政权的基础。无产阶级的解放,首先是要夺取政权。但革命的最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人民一旦有了自己的政权,他们最大的要求就是不断改善和提高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特别是经济生活.因此,一个新的人民政权建立之后,必须把注意点放在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特定的国内外环境下进行的。就国际环境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经济全球化。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总体小康,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加快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是我们必须回答和解决的紧迫问题。军事院校王若素、刘勇两位很有造诣的学者经过潜心研究撰写的《经济全球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书  相似文献   

3.
柯林 《瞭望》1984,(32)
《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的近著。布朗是一位农业科学家,曾在美国农业部任职多年,一九七五年创建世界观察研究所,从事世界问题研究。布朗著述颇丰,除本书外,还有《没有边界的世界》、《民以食为天》和《第二十九天》等主要著作,已被译成十余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此外,他还经常为美国很多著名报刊撰文,曾被《华盛顿邮报》誉为“世界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部研究科技、经济和社会未来发展的著作。作者在分析大量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应该是企业有充分活力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得出的最新结论。全面地、系统地、深刻地理解这一结论,并用于指导实践,对于完成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共产党宣言》中闪烁着的经济全球化思想,历时166年,仍然是颠补不破的真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的指导意义。中国改革开放36年的成功探索,显示出《共产党宣言》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恩格斯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利弊分析,说明中国仍然处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对今天中国探求国际经济社会治理新途径有许多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去年12月17日至24日,在解放军政治学院举行了军队院校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术讨论会。会议的主旨是学习和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从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等不同侧面探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问题。会议着重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关于《决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许多同志认为,《决定》是科学社会主义认识史上的又一次飞跃,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大体概括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应该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  相似文献   

7.
《理论探讨》出版了,这是应该祝贺的一件大好事。它在促进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传播、推动理论研究、更好地发挥党校理论阵地的作用等方面,将会起到极好作用。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个决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定了科学的蓝图,是中国版的政治经济学,也就  相似文献   

8.
在今天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人们最头痛的莫过于诚信的缺失,最企盼的也莫过于对诚信的重建。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  相似文献   

9.
在为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所写的《试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载《华中师院学报》1983年第2期)一文中,谈了我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些认识,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实际相结合,总结建国以来历史经验所得出的科学结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表现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特点等。近两年来,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取得了重大进展,出现了一些新情  相似文献   

10.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评介张志君由黑龙江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金东珠同志和黑龙江省民族干部管理学院院长金三最同志主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一书,已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较完整准确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十四大...  相似文献   

11.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学科带头人李仲达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的法治国家建设研究,》经验收结项后,日前由法律出版社正式出版。这部著作撰写历时三年有余,倾注了九位法学专家学者的心血与智慧,是一项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系统工程和深入探索政治体制改革新思路的重大科研成果。本书在导论之后分为四编,四十多万字。通观全书,感到最显著的特点是作者深入到以往理论界回避或不愿意接触的敏感政治领域,既对影响和制约中国特色法治国家建设和法治实施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领导管理人才因素、社会思想…  相似文献   

12.
《资本论》问世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了。但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强大的生命力。《资本论》不仅是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理论基础,而且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我们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指南。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资本论》中的基本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基层党组织建设。1、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同志的党建理论。1993年11月,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发生了两件大事;《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和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党的建设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如果从广义的党建概念讲,《邓小平文选煤三卷(包括第二卷),讲得最多的是党建(他讲经济也是“从政治角度讲的”),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就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要标志的中国改革…  相似文献   

14.
学习贯彻《决议》,我们要树立六种观点: 一是两点论的观点。《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这说明把两个文明看作一个整体,既有经济的发展又有精神文明的进步,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部。这就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两点论、辩证法的观点,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二是关键在党的观点。《决议》着重强调,建设物质文明关键在党,建设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15.
记者获悉,我国有关方面正在草拟制定一部重要法律——《反贪污贿赂法》。将贪污罪和贿赂罪单独立法,这在中国刑法史上尚属首次。 为什么要单独制定《反贪污贿赂法》?这是当前斗争的需要,也是长治久安的需要。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  相似文献   

16.
《刘少奇选集》下卷收入了刘少奇同志在社会主义时期(建国后至1965年)的重要论著。它体现了刘少奇同志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为中国人民建树的不可磨灭的功绩。建国以来,他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付出了巨大的精力,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主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无产阶级取得了全国政权以后,党和政府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刘少奇同志在《国家的工业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文中指出,为了使中国人民从穷困、痛苦的生活中解放出来,并不断地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就必须做好两件最基本的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3,(35)
企业文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着种种挑战。而必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够建立起极富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之源——《周易》为主要文本,通过解析《周易》各卦所蕴含的丰富人本文化内涵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企业文化发展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53年9月,一份名为《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的报告,摆在中央决策层的面前。它不但对北京城市的规模、政治经济定位和今后的发展走向作了规划,而且明确提出"为了提供城市居民以最便利、最经济的交通工具,特别是为了适应国防的需要,必须及早筹划地下铁道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纪念朱德诞辰一百周年。本刊登载两篇文章。《朱德在南昌起义前后作出的贡献》一文介绍多少年来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朱德同志的经济建设思想》一文介绍了朱德对我国经济建设提出的许多卓越见解。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的启动和推进,邓小平对中国经济体制的思考逐渐深入。在他的领导下,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围绕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措施新要求,成为我国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纵观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这份重要文献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声,堪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初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