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冷战后,中日关系进入再调整阶段,中国的崛起与日本政治大国战略步伐的加速使两国关系在多方面出现结构性矛盾,这决定中日关系发展的波折性。对未来的中日关系,我们不宜对此抱过高的期望。但我们也不宜持悲观态度,中日经济关系现状表明两国关系仍存在着巨大改善的前景,这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中日两国在历史与现实、政治与经济等诸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进入21世纪以来,中日两国政治关系复杂多变,由于政治等诸多方面的不利影响,两国关系发展有减慢的趋势。在中日关系中,经济因素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在很大程度上经济关系已经开始决定中日关系走向。尽管中日政治关系目前表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但双方经济关系发展依然稳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符合两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明智选择。  相似文献   

3.
近两年,随着印美领导人的互访,印美战略伙伴关系达到了新的高点,其原因是双方各有政治、经济、科技和地缘战略利益的需求考虑。印美关系快速发展,将会对南亚地区、亚洲地区的力量平衡乃至全球战略态势产生影响。由于双方在全球战略格局、地区安全形势、国家安全战略以及与其他大国关系上存在分歧,两国关系的发展也存在一定限度。  相似文献   

4.
进入新世纪以来,印度积极发展对非洲的关系,双方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领域均展开了密切合作。印度加强其对非政策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其政治上的大国梦想、能源上的巨大需求、对新兴市场的渴望以及维护地区安全的现实需要。展望印非关系的未来,印度将继续加大对非关注力度,推动印非全面合作,增强在非洲大陆的影响力,以更好地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中印两国在对非关系上存在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双方可适度加强在对非事务上的协调与对话,推动中印非三方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200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30周年。近两年来,中日双方共同努力,不断推进战略互惠关系,使两国关系沿着和平友好条约确定的宗旨,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随着近期日本政局出现的新变化,人们再次关注中日关系所受的影响。中日两国双方需要不断增进政治共识与互信,更加全力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发展表明中美关系进入常规性基本上正常和稳定发展的阶段.这是两国关系发展的逻辑结果,和双方政治、经济、安全关系深化与扩大的反映,合乎世界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尽管中美关系仍存在结构性矛盾,摩擦和龃龉不可避免,但总体看,两国不会发生全局性对抗,建设性合作关系将继续在曲折中前进.  相似文献   

7.
1962年以来 ,阿尔及利亚与美国关系经历了建交、断交和复交的曲折过程。2 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后 ,阿美关系发展较快 ,且体现出更多的战略意义。阿美两国政府出于各自的战略需要 ,相互借重 ,积极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 ,政治互信增强 ,高层访问增多 ;经贸往来增加 ,投资领域扩大 ;政治军事合作关系不断加强。促成阿美关系发展的动因有 :阿尔及利亚发展外交需要与世界大国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阿尔及利亚发展经济需要更加广泛的国际合作与援助 ;美国外交目标锁定法属非洲地区 ,是出于其自身安全战略的需要。阿美两国关系发展前景看好 ,但仍有起决定和影响作用的多种因素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8.
美国对印度的政策与美印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布什政府上台以来,更加重视印度在地缘政治、经济潜力以及在亚太安全中的作用,称印度为美国的“天然盟友”,美印关系明显发展。由于两国关系存在一些重大制约因素,双方关系发展有一定限度。  相似文献   

9.
东北亚安全形势与中韩战略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东北亚安全形势发生了一些逆向变化,挑战因素增多。受其影响,中韩关系处在一个新的节点上。双方关系的一些关键要素发生了变化。安全因素在两国关系中的地位上升,但双方安全关系和安全合作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障碍。谋求共同利益,消除消极因素,加强安全合作,是提升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关键和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一世纪中越关系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1年中国与越南实现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发展迅速,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得到全面发展。展望21世纪,中越两国的关系在各个领域将有较大发展,但矛盾与争议不可避免。随着双方理解、信任的不断加深,矛盾和冲突将会逐步减少。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是中越关系的总趋势。一、政治关系稳步发展中越两国自1991年11月实现关系正常化以来,政治关系发展很快,两国高层领导人互访不断,各阶层人士交往频繁。据不完全统计,仅1996年越南各级政府代表团来华访问的就达188个;近两年来,中越最高层领导往来…  相似文献   

11.
尹锡南 《东南亚》2011,(2):84-88
印度学者玛妲玉的《在华印度人:1840—1949》是当前中印关系史研究的一部力作。该书对近代时期印度来华人士的三大群体进行研究,并对这三类在华印度人的复杂命运及其对中印关系的深刻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该书不仅是史学领域的创新研究,也是当前发展中印友好关系的极好参照。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印两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社会不断进步和政治相对稳定,中国和印度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一方面,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内容正不断得到充实,另一方面,中印关系的发展已具有全球和战略意义。近年来对中印关系的研究正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一大热点。本文主要为冷战后中印关系研究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包括研究意义和价值、研究框架和内容、研究重点和创新,从而为相关研究提供一种思路和启发。  相似文献   

13.
美印战略关系中的中国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因素在美印战略关系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国力的日益强盛和战略崛起被美、印双方分别视为是对其霸权图谋及大国梦想的一种威胁。基于此,中国应当重视印美关系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包括中印关系不确定性的增加、中印陷入"安全困境"的可能性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加大等,同时还应居安思危,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化解这些风险。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以来,中印关系进入良性互动的局面。文章鉴于中(云南)印区域经济合作的进一步推进已经触及到双方地缘政治关系的问题,即地缘政治已经成为中印区域经济合作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在地缘政治关系下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组织运行机制来化解地缘政治障碍,保障中(云南)印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运行,是急待探讨的问题。本文基于这样的现实,从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化的必要性、原则、目标及其合作的动力机制等方面的阐释,构建了地缘政治关系下云南与印度区域经济合作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中印两国关系的性质、状态和价值取向在过去60年中不断地变迁。本文主要从中国的角度来论证中国对印度战略定位的变迁及其背景,以管窥中印关系史的全貌。此外,还探讨中印加强面向未来的务实合作的若干共同基础以及推动中印关系向前发展的若干要点,包括坦然正视历史遗留问题和新出现的分歧、客观理解“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定性、以平和宽容的心态看待对方的发展壮大、营造平衡且负责任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6.
印度战略崛起与中印关系:问题、趋势与应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印度的战略崛起在对地区及全球战略格局产生深远意义的同时,也将对中国和中印战略关系产生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中印建交60周年再次突出了一个双方共同关心的连贯话题:中印两国能否以可信的方式建立并发展稳固、健康的伙伴关系,协调各自利益冲突,增进共同利益,促进地区及全球的安全与发展。向这一目标努力,首先需增强战略互信和扩大合作领域,真正实现战略互动的机制化,提高相互政策的可预测性,积极应对包括边界争端与地缘战略目标冲突在内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印关系的地缘政治特点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印关系是亚洲最为曲折的双边关系之一,其中既有两国的共同特点所体现的共同利益,也有地缘政治竞争所蕴含的脆弱特征。后冷战时期两国关系的曲折发展显示某些固有的特点仍然存在,但两国的发展改变了两国关系的另外一些性质,这是两国之所以要将双边关系定义为“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理由,尽管要实现这种愿景仍有很多变数。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叶以来印度对华政策中涉藏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问题”在中印关系中一直是印度国家安全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印度政府对华政策的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印度政府用以制华的一张牌。随着中印关系的发展,“西藏问题”在中印关系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本文通过就印度对华政策中涉藏行为的回顾、对其西藏政策出台背景的分析以及对中印关系中“西藏问题”前景的预测,揭示中印关系中“西藏问题”的实质,指出“和平发展”不仅是中印两国国家利益所需,也有助于“西藏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境内外藏族人民。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evaluates the source of instability and stability in the India-Pakistan dyad and the Sino-Indian dyad. Challenging the dominant thesis that “means determine ends,” the article posits that the use of force by Pakistan renders the India-Pakistan relationship unstable, whereas the Sino-Indian relationship is significantly more stable because of the absence of force. The difference in the state of stability in both dyads is because the weaker state, Pakistan in its conflict with India has failed to accept the verdict of its military defeats. This failure to internalize irreversible military outcomes makes Pakistan particularly susceptible to employing forcible solutions to settle its dispute with India over Kashmir. The reality reverses in the Sino-Indian territorial dispute, in that India has implicitly accepted its military loss against China in 1962 and charted a diplomatic pathway in resolving the boundary dispute.  相似文献   

20.
尹锡南 《东南亚》2009,(1):37-41
本文以迄今为止中印关系曲折发展的历史进程为基础,从文化心理层面对中印之间的双向认知进行历史考古,回顾了印度对中国的认知与形象建构、中国对印度的认知历史,讨论了中印如何正确认识对方、文化交流在发展中印关系中的意义,并对通过文化交流深化中印关系进行了反思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