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进而演变成为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虽然此后各国政府的救市措施缓解了金融危机的蔓延,但2010年爆发的欧洲债务危机再度表明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仍相当脆弱,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下仍可能出现"双底"复苏。因此,本文以国际金融危机的起源与演化为背景,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以及对广西"十二五"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藉此提出广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方晋 《亚非纵横》2010,(4):43-49
尽管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台了大规模救援计划,金融市场仍然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前景充满疑虑。这是因为解决危机的各项政策措施实施起来都存在较大难度,而主权债务危机形成的制度性缺陷若不解决,未来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可能会反复出现。最终,欧洲国家可能还是要采取"债务货币化"的手段解决债务危机,并因此引发汇率贬值和通胀上升,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不利影响。我国可能也将面临输入性通胀和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双重压力。  相似文献   

3.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这场危机迅速向其它地区蔓延,并演化成为全球信贷紧缩,对世界主要金融机构和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美国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一定负面影响。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深入发展,亚洲经济在美国经济增长下滑和全球金融动荡背景下难以独善其身,美国次贷危机正通过金融和贸易等渠道对亚洲经济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当前世界经济新特点、新格局、新趋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9年上半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深化,全球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了二战后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下半年,金融危机触底反弹,发达国家开始走出经济衰退。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和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塑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将缓慢复苏,"绿色经济"发展将呈强势,全球经济要恢复到危机前的增长水平尚需时日。  相似文献   

5.
前言世界经济增长因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深刻化而趋于减速,进入2012年后经济前景愈发不明朗。东盟经济在金融危机以后的世界经济恢复过程中,促进了旺盛的内外需,保持着顺利的经济增长,但随着近来投资者逃避风险的动态和发达国家需求的衰退,其影响在部分国家已经表面化。  相似文献   

6.
世界经济危机对危机源头的发达国家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但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却是利弊并存。本文从经济增长、对外贸易等5个方面分析了危机深化对上合组织成员国的负面影响,从能源原材料出口、结构调整和海外并购3个方面分析了危机带来的积极因素。在梳理上合组织应对危机措施的基础上,讨论了这一危机背景下上合组织在政治、经济各方面深化合作的进展,最后指出上合组织未来发展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在西方贸易保护主义浪潮日趋凶猛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特别是制成品更难于进入西方世界市场。贸易保护主义既加深了第三世界债务危机和经济衰退,也拖了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后腿。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将为遏制保护主义作出努力。但在可预见的将来,保护主义仍将是阻碍国际贸易发展和世界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8.
在经历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终于迎来近十年来最大范围的增长提速.2017年,东盟国家经济增速普遍加快,多数国家经济保持中速增长,东南亚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近年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的大环境,东盟国家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实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加快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以实现国内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2018年,在全球经济处于深度调整的背景下,东盟国家经济增速将略快于上年,但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也会增加.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中国挑起G20主席国的重任,这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全球发展面临诸多挑战、G20处于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的关键时期,对中国、G20乃至全球而言,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作为危机中诞生的全球经济治理主要平台,G20一直朝着恢复世界经济强劲增长、促进国际贸易、扩大全球投资、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方向不断探索,致力于打造发达国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特点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世界经济复苏态势受挫,美、欧、日三大经济板块增长同步放缓,新兴经济体亦受到牵连,全球经济增长呈“南高北低”的双速格局.欧债危机是制约世界经济稳步复苏的最大障碍,由于其解决前景尚不明朗,失业与“通胀”等制约全球经济增长的风险因素依然存在,今后一个时期的世界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1.
由美国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席卷全球,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欧盟,还是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中国,都已笼罩在全球经济衰退的阴影中。本文探讨作为正在崛起的亚洲大国——印度和中国,应采取怎样的措施遏制全球经济危机对本国经济造成更严重的伤害,以及印中两国如何借鉴对方在应对经济危机过程中采取的有效政策以尽快重新走上经济发展的正轨。  相似文献   

12.
中印两国经济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已经改变了整个世界经济格局,受到各国广泛关注。本文综合考察中印两国经济改革的绩效,探索中印两国改革成功的制度根源,剖析两国经济发展绩效差异的制度成因,认为中印两国未来发展更应关注制度层面的深层次改革,两国应该相互借鉴各自制度的优势,取长补短,以实现各自的强国之梦。  相似文献   

13.
印度因其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被美国视为抑制中国“崛起”的控制阀和其重返亚洲、构建遏制中国包围网的重要节点。但印度在政治经济上对美国借重的同时亦和中国在国际上有着诸多共同利益诉求,并为加速本国经济腾飞而不得不倚重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其角色的特殊性决定了在中美新博弈中印度将左右倚重并制衡。因此,在经济利益为国家相互关系主导因素的背景下,中国应与印度构建共赢发展互动关系,推动两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南非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非申请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是南非与其他金砖国家的历史联系,及经济与战略合作关系的持续深入等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符合南非推动国内经济发展、注重对非其他国家间关系与参与全球治理等利益诉求。作为非洲大国与世界主要新兴经济体之一,其他金砖国家看好与南非在增强相互关系的经济社会基础、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均衡与完善全球治理机制等方面的合作潜力。作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新成员,南非将在推动金砖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倡导非洲议程与深化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方面扮演积极角色。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global positions of China and India in merchandise trade. It first compares the integration models of China and India and, thereafter, examines the core factors that drive their trading relationships. With respect to their global trading partners, there are 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in the influence of economic drivers of trade for China and India. Combined larger markets, similar consumer preferences, similar factor endowments and linguistic links enhance global exports from China. Alternatively, smaller market size, discrepancy in consumer demands, dissimilar factor endowments and combined stock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 drive India’s global trade.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differences in the structure and demand of China vis-a-vis India dictate the divergence in the profile of their trade determinants. Such divergence in trade drivers, however, dissipates when taking into account Chinese and Indian partnerships on a regional basis – with East Asia,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MENA), Latin America, European Union (EU), and Africa.  相似文献   

16.
China’s emergence as an economic and military power has given rise to apprehensions globally, related not only to China’s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alienness’, but also to its apparent willingness to challenge the global system and architecture of global governance. While non-Western countries are wary of the possible impact on them and on the global order of Chinese actions, they appear to be willing to cooperate with China on some global issues in order to change a system often seen as inequitable and unbalanced. Yet, the West seems to conflate the idea of a rising China with that of other emerging markets. Given their historic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experiences, however, their access to power and influence, if and when it happens, need not necessarily take the same route as China. This is true particularly of India; India is likely, at least for the foreseeable future, to remain within the existing paradigm of global governance, though it may seek to adapt the rules and structures to better reflect its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ecurity interests. This would not preclude cooperation on a selective basis on specific global issues with different partners, particularly in the realm of global challenges such as climate change, non-proliferatio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inance and the global commons, such as space, the oceans and cyberspace.  相似文献   

17.
时宏远 《南亚研究季刊》2020,(1):101-108,I0004
印度和澳大利亚近年来不断加强海洋合作。这主要表现在举行联合海军演习、建立海洋对话机制、推动地区海洋治理等方面。两国之所以不断加强海洋合作,主要因为双方都调整了海洋战略、均希望制衡中国、促进经贸合作以及应对海上非传统安全威胁。另一方面,由于双方全球外交战略存在差异、对中国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印度不满澳大利亚发展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以及印澳距离较远和经济关系不密切,两国在进行海洋合作时会受到一定制约。不过,由于双方不存在根本性矛盾,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两国未来还会进一步加强海洋合作。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印尼连续出台多项经济措施,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岗位、减少贫困和保护环境等,经济建设成效为其经济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投资、出口和私人消费等逐渐成为印尼经济增长的引擎。印尼经济正在崛起,即将成为一个类似于中国和印度那样的新兴经济体。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推动下,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迅速,并成为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核心力量。已经并正在形成的东盟与中、印、日、韩、澳、新自由贸易区,对东亚区域经济的整合将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应进一步调整参与战略,以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印贫困问题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中印贫困的现状、外在表征和内在成因等方面做出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揭示出中印贫困现象背后深层次的运行机理,进而为两国政府探索消除贫困、制定切实可行的因应对策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