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葛晓莉 《学理论》2010,(24):8-9
在我国当前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里,多数社会成员都能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总要求和各行各业的道德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崇尚真善美,鄙视假恶丑一直是社会上多数人的价值取向。在改革、建设、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涌现的大批先进人物的身上集中地体现了令人景仰的真善美,正是有着这样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坚实的思想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并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我们又必须看到在主流健康、总体和谐的大前提下,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里也存在这一种令人堪忧的状况,这就是相当一部分人的信仰缺失。  相似文献   

2.
张正龙 《学理论》2012,(24):132-135
改革开放以来,土家族文化经历了一个长足发展的时期,在政府重视、民众崇尚、企业开发和社会认同等因素的推动之下逐步走向现代化,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文章从土家族文化的历史源流,土家族文化的当今现状以及现代化发展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10)
在民族地区,宗教信仰对民族关系的健康和谐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夏河县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元信仰的地区,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对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夏河县的三大主体民族在不同信仰下的互动为线索,探究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有效途径,为实现夏河县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和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郭爱芳 《学理论》2012,(3):73-74
法律信仰是源于美国学者伯尔曼的一句话: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中国随着法治社会的进步,法律信仰也被很多学者逐渐重视,于是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法律信仰。但法律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却不被信仰,这与我们内心世界中对法律必须被信仰又不时发生着冲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法律信仰危机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法治社会,法律信仰的培养有它的必然意义。  相似文献   

5.
吕琦 《学理论》2013,(12):379-380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之一,青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以当代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呈现了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的状况,深入探究并分析信仰缺失的原因,试图有效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性的信仰。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宗教和哲学是通向信仰的两条基本路径,它们内涵相通,但形式各异;从其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来看,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理论上的致思趋向有别;从当今世界的状况来看,大多数人选择宗教信仰,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信奉某种世俗的哲学理论;从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来看,他继承了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基本思想,但对其作了根本性的超越。我们应该辩证理解马克思的宗教观,为人们合理选择和确立自己的信仰打开通途。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6,(3)
思政课教学是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并外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需要学生有坚定的发自内心的信仰力量支撑。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一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出现困境:部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基于功利主义,无法将社会对大学生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并外化为品德行为习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为与他们相对立的异化活动,无法对他们的思想道德产生影响。应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体性;发挥思政课教师引导作用,提升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32)
以临沧世居民族民间信仰和制度化宗教的关系为个案,对制度化宗教和民间信仰关系进行审视,从而得出:多元共存、互融共生与和谐发展是当前民间信仰和制度化宗教的基本关系。  相似文献   

9.
国学教育与大学生信仰心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大学生由于受时代、网络以及自身等原因的影响,实用信仰、宗教信仰等正逐渐蚕食以往的理想信念、道德信仰的阵地。传统文化中信仰教育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经过现代转换后可以弥补当代大学信仰教育的不足,应该借助国学热的有利条件提升大学生包括信仰在内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0.
卢颖华  刘增惠 《学理论》2012,(6):129-130
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级知识人群,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他们的宗教信仰问题不容忽视,尤其是近年来信仰基督教的人数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其他宗教,这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任何宗教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唯心主义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其自身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大学生的成才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引导大学生科学地认识宗教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刘勇  孙晓婷 《学理论》2011,(17):239-240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至今日,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的同时,现时代国人的信仰问题正逐步的惹人关注。作为中流砥柱力量的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不容小觑,正因为如此,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就更亟待人们进行深入的思索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均是表示一种与自身文化相契合的亲近感,前者的主体主要是宗教信徒,后者主体则是民族成员,二者分别对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保持不同程度的亲近。在朝鲜族社会发展历程中,基督教从传入至今已经一个多世纪,对朝鲜族传统文化与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渗透、交融与改变。将存在于朝鲜族社会的宗教认同和民族认同与延边朝鲜族基督信仰状况相结合进行互动分析,有利于深化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35)
宋元时期,徽州宗教开始兴盛,大量佛道教建筑得以兴建,僧道活动较为频繁。同时,以自然神灵信仰和乡土神信仰为特色的徽州多神崇拜亦逐渐形成,这既有徽州独特的自然环境因素,又与其社会宗族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4.
黄娜 《学理论》2012,(5):191-192
道德信仰的缺失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水平下降、道德失范现象的主要原因。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方面存在缺失的原因在于学校教育的功利性;学校德育的失效性;学校德育队伍建设的偏差性。重塑高校对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体系的主要途径是:加强德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加强高校道德考核制度创新;加强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整体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5.
当前大学生在信仰上呈现出主导信仰模糊、功利化与世俗化、信仰缺失等问题,究其成囡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要明确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大学生信仰教育,不断革新和完善信仰教育的模式和机制。  相似文献   

16.
徐治彬 《学理论》2012,(21):64-67
宗教信仰在高职生中的影响和扩展,已成为不容忽视与回避的现实问题。通过对浙江省杭州市五所高职院校学生宗教信仰的调查,梳理了高职生宗教信仰的基本现状,探究了高职生宗教信仰的重要成因,提出了正确处理高职生信仰宗教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刘琳 《学理论》2015,(6):36-38
信仰危机是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普遍问题,如何构建信仰成了重大课题。有效构建科学的信仰,就要理解信仰发生的动力机制,从信仰的动力机制及形成出发,才能确保信仰构建的科学合理性。信仰的动力是主体对信仰的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动力基础和源泉。而信仰形成的机制则是主体自发性向自觉性转换运动的过程,人们想要使需要得到满足首先是自发的,而后通过实践等因素变为自觉性的,从而促进了信仰的确立和形成。  相似文献   

18.
哲学,宗教与中国文化精神:兼论中国人信仰的历史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化与世界其他主要化的重要不同在于,中国化的基本精神是人主义的,不是宗教神学的,在中国历史上,官方信仰了、学信仰也间信仰互相交错又彼此疏离,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及其在整个民族化中的作用十分复杂,从全局上看,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的互渗互补构成了中国传统褒庇的主干和基本线索,提供给中国人尤其是知识人以安身立命的依托。虽然道教、佛中国历史上也有长久的影响,但追求彼岸不是民族化的主要传统。了解中  相似文献   

19.
刘硕 《学理论》2013,(17):171-172
发轫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一书的法律信仰的理论论争,自20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曾一度引起学术界频繁的关注及高度的研究热情,到如今似有偃旗息鼓之势。纵观学者们以往关于法律信仰在中国因何遭遇困境各中因素的探讨,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通过对法律信仰在中国难以形成的主客观方面因素加以分析,以求对法律信仰在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与症结及其解决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关于信仰     
信仰是情感的事,理性不利于信仰。在一个宗教内部,虔信者大多是一些情感强烈理性薄弱的人。理性强烈情感薄弱的人无意做信徒。介于两者之间的是情感和理性皆强的怀疑者,他们渴望信仰而不易得,精神上最痛苦,以及情感和理性皆弱的盲从者,他们实际上并无信仰,只是随大流罢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