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八三年,我院共受理赡养案件六十九件,到年终已全部审结。其中,调解、撤诉的占百分之八十七,判决的占百分之十三。 一、赡养案件的特点 我们在审判实践中摸索到赡养案件具有四个特点:(1)诉讼标的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被告一般都知道赡养老人是子女的法定  相似文献   

2.
清晨的曙光微微泛亮,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已早早来到社区调委会,忙碌地召集调解员商议一天的调解事宜,布置相关工作。她叫齐菊英,是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区里村街道马鞍山社区调委会主任兼社区"党员调解团"主任。齐菊英和她的党员调解团在当地可谓小有名气,社区群众有了矛盾纠纷首先想到的就是"齐团长"和她的调解团。今天要调解的是八旬老人查某几个儿女之间因赡养问题产生的纠纷。查某虽有4个孩子,却  相似文献   

3.
<正>见到欧岩峰,他正接访回来,一见面就聊了起来:一个再传统不过的案子,却是一个不多见的上访。70多岁的农村老人起诉子女不赡养,为此法官主动去其村里进行调解,并反复做老人与子女的思想工作,结果适得其反,老人不领情,上访来了。反映的问题很简单:要求法院在公堂之上把这事判了,用权威的判决告诉子女,赡养老人理之所在,更是法之所护。  相似文献   

4.
王晟 《中国审判》2014,(10):101-101
9月23日下午,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人民法院立案庭的法官们在淮河乡杨嘴村现场调解一起赡养纠纷。 83岁的张照友目前独居在淮河乡黄岗小区,膝下有四子二女,名副其实的儿孙满堂,本应是个幸福之家,可因家庭琐事,老人阳几个子女之间闹得不可开交,万般无奈下到县法院起诉要求儿女们给付赡养费。  相似文献   

5.
今年77岁的余老汉口袋里揣着一张村调委会丁主任特意给他写的调解证明,余老汉原来准备将这张证明送到法院去,起诉儿子不尽赡养义务,后经村调委会调解,他的儿子愿履行赡养义务,这张调解证明也就未曾使用过。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 原告许某以养子邝某未尽赡养义务为由,向法院起诉,要求解除收养关系,经法院调解,双方达成赡养协议,调解书送达九个月后,原告又向法院起诉,要求解除收养关系。经查,被告履行了调解协议。据此,法院再次进行调解,双方又达成了协议,协议内容与前次协议基本相同,又发了调解书。请问,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一方再向法院提起诉  相似文献   

7.
<正> 正确处理赡养案件,是人民法院运用法律手段,调整和巩固社会主义家庭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一些基层法院处理赡养案件的情况来看,基本上是好的。但是,也有少数调解处理的此类案件,将赡养问题同继承问题混为一谈,因而不同程度地违背了法律。一种情况是赡养人以放弃继承权作为免除赡养责任的条件。如原告王某因三个儿子都不赡养而起诉。在法庭主持下,双方达成这样一个协议:王某由长子和三子赡养,次子自愿放弃继承权,也不承担赡养义务。另一种情况是在确定赡养责任的同时预先分割“遗产”。如原告李某因赡养问题而对受其抚养的继子起诉,经法庭调解达成协议:继子每月给李某赡养费三元,李某的亲子给十五元,李某有病,继子和亲子共同承担费  相似文献   

8.
在俺们村,调解主任是个啥级别的官,谁也说不清。他和村里人一样,下地劳动。喂猪、喂鸡、鸭。别看他自家的事管得少。可村里的事他却管得不少。邻里纠纷。婆媳不和,赡养老人。田边地界。经济纠纷等。文化程度虽不高,但处理问题的方法却很多。在纠纷面前。没有解不开的疙瘩。没有他斩不断的麻。  相似文献   

9.
赡养协议公证是国家公证机关依法证明赡养人就履行赡养义务与被赡养人订立的协议或赡养人之间为履行赡养义务订立的协议真实性、合法性的活动。本文拟从赡养协议公证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作些粗浅探析,与广大同仁共同商榷。   一、公证机关在办理赡养协议公证过程前,要注意宣传法律,统一思想。   在办理赡养协议公证工作实践中,部分村组干部对签订赡养协议并公证工作不理解、不支持,认为赡养老人签不签协议都可以,办不办公证无所谓,起不到什么作用;还有部分被赡养人或赡养人有种“面子”观念,认为赡养老人还要签订协议办公证,说…  相似文献   

10.
《法学》1986,(10)
由于农村实现经济体制改革。生产结构、管理形式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而,在民间纠纷方面也出现了新的情况。当前农村民间纠纷具有以下特点: 1.赡养、抚养纠纷减少。以前每到夏收、秋收前后,赡养、抚养纠纷就逐渐增多,调解人员往往为增加一元钱的赡养、抚养费“跑断了腿,说干了嘴”。今天解决了李家一元钱,明天张家为了二元吵了起来。而现在,农民的生活好了,手里钱也多了,三、五元赡养费,只要干部把道理一讲,事情很快就解决了。另一方面,经过学习、宣传婚姻法,群众增强了法制观念,认识到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因此,这类纠纷大为减少。  相似文献   

11.
宏剑 《公民与法治》2012,(23):11-13
近年来,年迈老人与子女对簿公堂的场景逐渐增多,原因大多是子女拒绝履行赡养义务。无论从道德抑或法律出发,赡养老人都是子女应尽的义务,然而老人通过起诉的方式,即使能够得到.赡养费,也必然会与子女形成矛盾,甚至给晚年生活带来更多无奈。那么,如何预防赡养纠纷的发生.让老年人真正老有所养、安度晚年呢?  相似文献   

12.
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的社会,如何赡养老人,解决老年人问题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从文化的层面对中西赡养制度进行比较,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创建和谐的健康的老龄化社会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罗平县司法局在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关注老人生活.对农村赡养纠纷进行了重点排查、调处,为因赡养问题而孤苦无依的老人们送去了温情和关爱.化解了父母与子女之间多年的矛盾.使老人们晚年的衣食住行有了依靠。  相似文献   

14.
洛风 《检察风云》2011,(2):66-67
老龄化社会,什么才是对老年人最大的关怀?赡养老人,并不是每个月定时寄生活费,让老人吃穿不愁就行了,还要从精神上给予老人慰藉。对大多数的老年人来说,物质养老已不再成为问题,精神赡养却渐渐成为新的社会课题,乃至成为一个法律难题……  相似文献   

15.
过去,在山东胶东农村,对老人的赡养,一般是由生产队在年终分配时从子女帐上划拔工分给老人,直接兑现。一九八二年冬实行承包责任制后,生产收入直接归户所有,不经过生产队分配,对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有些子女便借故不尽赡养义务,村干部也无法儿办。有的老人生  相似文献   

16.
法律呼唤“精神赡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静 《法庭内外》2010,(12):36-38
养老院成归宿 无奈中的新途径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赡养纠纷正在不断减少。与此同时,纯粹关于物质赡养的案件数量开始下降,精神赡养的问题却逐渐受到关注。北京市密云县法院经过调研发现:近年来,由于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老少生活方式不同,子女外出打工,生活、工作压力大,没时间照顾父母以及法律功能滞后等原因,许多赡养类案件是因由谁来照顾老人、怎样分担照顾老人的义务而引发的。  相似文献   

17.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物权。是物权法中的用益物权。眼下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价值增高,作为一些农村老人的主要“财产”,子女们把它作为了争夺对象,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成了赡养老人的条件。老人的财产权受法律保护。赡养是赡养人的法定义务,赡养人在履行这一法定的强制性义务时是不得附加条件的,被赡养人的承包地是不应作为子女赡养父母的条件跟着赡养转来转去的。  相似文献   

18.
赡养老人是社会主义家庭的主要职能之一,是子女或晚辈对父母或长辈应履行的法律义务,我国《婚姻法》对此作了确定性规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社会生活通常可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类。与此相适应,家庭生活也可以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基本方面。赡养关系既包括物质生活赡养又包括精神生活赡养。长期以来物质生  相似文献   

19.
尽管法律强化了"老有所养"的规定,但是近年来,高龄、孱弱的老人起诉儿女不赡养的官司在基层法院仍然屡见不鲜。当现代的成年子女以各种看似合理甚至合情的理由拒绝赡养时,却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法律常识——赡养老人是法律赋予子女的义务,无论什么原因都不是子女对抗法律的借口,哪怕父母存在过错。  相似文献   

20.
人民法院审理赡养案件时,往往只注重在经济、物质方面给老人以扶助和供养,而对老人精神方面的“赡养”有所忽视,这是不完全符合婚姻法精神的。我国婚姻法第十五条在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义务的同时,也规定了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这里所说的赡养扶助,包括精神上的尊敬、经济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料三项内容,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