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郑璇 《学理论》2013,(16):54-56
自中央部门于2011年首次公布"三公经费"后,2012年7月,中央部门再次向社会公开了上一年度的"三公经费"使用情况。虽然连续两年公开"三公经费",但在"三公经费"的概念、标准、公布的内容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同时缺乏一定的互动平台,地方政府也消极应对。要推进并完善我国的"三公经费"应采取的对策包括:促进转变政府观念、制定统一明确的公开标准、加强预算管理、健全问责法规体系以及进一步推动地方各级政府公开"三公经费"。  相似文献   

2.
杜学文 《理论探索》2011,(3):115-117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布实施后,我国阳光政府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信息公开对各级政府尤其是对基层政府而言绝非易事。目前,一些基层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存在空、假、慢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些官员对公开政府信息的认识不到位,《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本身存在一些盲区,政府信息公开实践中存在着误区,对政府信息公开缺乏有效监督。因此,加强基层政府信息公开,要提高基层政府公开政府信息的自觉性,建立、完善和全面实施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加大公众对基层政务的参与和监督。  相似文献   

3.
八月的炎热,已然随风消褪;但八月的“网事”,并未如烟飘散。  相似文献   

4.
财权决定事权,监督财权才能从根本上监督行政权、预防腐败,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分析84个国家的预算公开性指数与清廉指数的相关性,可以寻找预算公开支撑政府清廉的共性规律和制度条件。研究表明:预算公开性指数对清廉指数有很强的支撑作用。这一结论的启示是:反腐败不能仅仅依靠规制用人的制度,还要有完善的规制用财的制度,预算公开是政府走向清廉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知情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是实现其他政治权利的重要条件。而传统体制惯性作用下政府部门控制信息的内在偏好不利于公众及时获取信息。消解信息资源服务社会的障碍,保障公民知情权,必须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化建设。综观世界各国,美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起步较早,制度化水平高,发展更为完备。在实践中,我们应立足本国国情,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重视制度衔接,明确公开范围,完善公开方式,强化外部监督等。  相似文献   

6.
"三公"经费公开是近年来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广东省政府"三公"经费公开工作在公开率、公开内容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但其经验与教训对于改进广东省政府及我国其他省市政府的"三公"经费公开工作不无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蒋洪 《团结》2010,(3):33-35
在各方面的积极努力下,预算公开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并且形成了一种趋势,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一些部门率先在预算公开方面采取了积极的行动,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焦作市、广州市的预算公开在全国处在领先水平,四川白庙乡以“全裸”方式将预算支出向社会公开,让人为之一振,受到公众的广泛赞扬。  相似文献   

8.
拿到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后,一些人大代表觉得比较粗糙,不太满意。政府部门预算公开的目的,不仅在于满足群众的知情权,更重要的是通过预算公开,为代表委员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牛美丽 《求知》2014,(11):58-60
<正>政府预算信息公开是落实公民知情权、加强政府预算社会监督的重要手段,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国际组织确立了政府预算信息公开的标准,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预算促进会(IBP),长期致力于加强各国政府预算信息的公开和透明。1.美国。美国预算公开的情况可追溯到美国进步时代的预算改革。进步时代前夕,美国各级政府都尚未建立起规范的政府预算制度。各州政府和联邦政府预算过程  相似文献   

10.
公共预算是对公共收入和支出进行决策的过程,它不但决定着经济资源在公私部门之间以及竞争性公共需求之间的分配,而且逼关系到政府责任的落实、行政绩效的提升以及政府治理目标的实现。国际预算项目(IBP)设计的《公开预算问卷》就是为了促进公民社会参与政府预算过程,获知预算信息,参与预算监督,构建责任政府。本文从介绍国际预算项目2004年的研究成果入乎,分别从“政府预算文件”、“监督与评估报告”、“鼓励立法和公泉参与”三个方面论证推进财政透明、实行“阳光预算”对于提高经济绩效和建立民主政治的重要意义。通过对我国现行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已取得成绩和尚存在不足的剖析,提出公开预算.促进公民社会参与预算过程的“自下而上”的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1.
温娇秀 《团结》2010,(3):28-29
2010年3月30日,国土资源部在网上“晒账本”,成为首个公开部门预算的中央部委,翌日,财政部、科技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也相继在各自官网上亮出“2010年收支预算总表”,成为国家决定“3年内公开中央部门预算”后率先兑现允诺的4个中央部委。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司法信息公开存在信息公开不及时、选择性信息公开、信息公开无反馈以及信息考核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究其原因,既有对司法信息公开概念误读的缘由,也有司法信息公开主体对信息公开的认识和能力不够的现实掣肘,司法信息公开统一立法阙如更是难辞其咎。对此,应当考虑制定统一的《司法信息公开法》,加强司法信息公开的顶层制度设计。同时,应从主体转变和实质公开两个方面出发,全面提升司法机关对司法信息公开的认识和能力,力促司法信息的依法公开和实质公开。  相似文献   

13.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对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通过对当前政府信息公开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对策,为积极推进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三公”经费问题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公"经费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对此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党和政府正在采用加大透明公开力度和引入民主监督的办法予以应对。但要想取得应有的透明公开效果,还需要下更大的决心,在公开的技术措施上予以改进,要建立公开问责制。为了彻底解决"三公"经费问题,还需要在财政预算和职务消费等深层次的体制上进行相关的改革。  相似文献   

15.
《科学社会主义》2021,(1):122-128
善于制定符合中国国情而又具有一定前瞻性、引领性、指导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安排,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大成功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战略安排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经历了"两步走"、"三步走"、"新三步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两个十五年"战略安排等演进历程,呈现出了战略目标具有相对稳定性、战略规划具有前后相继性、战略布局具有持续拓展性、价值导向具有一脉相承性等鲜明特点。新时代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要坚持立足中国国情,明确一切为了人民这一根本出发点,突出党的领导这一关键点,保持战略定力这一核心支撑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政府改革30年:特点、问题及其化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自1982年以来的30年间先后进行了六次政府改革,体现为被动适应、政府主导、渐进调整、利权纠葛、合并消减、循环反弹等特点.与之相应的是,暴露出急功近利、主体单一、缺乏系统、忽略本分、方法简单、轻视法规等主要问题.为此,要从高瞻远瞩、协同并进、统筹规划、追问自我、多管齐下、依法改革等六个方面着手化解上述问题,使中国政府最终成为稳定有序、合理民主、开放有效、廉洁公正的政府.  相似文献   

17.
政府预算透明度与预算会计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强政府预算透明度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财政的要求,而预算会计则是政府预算的技术基础,预算会计改革是增强预算透明度的必然要求。参照OECD预算透明度最佳做法,改革我国预算会计,是增强我国预算透明度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政府信息公开是我国推行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环节,自推行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以向国家发改委和南京市政府申请信息公开的实践为案例,通过分析比较,中央部委比地方更为高效和主动,其公开文件更新频繁,地方政府的公开则略显形式化,应当及时改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如下:完善信息公开的法律体系;政府部门应转变行政理念;增加信息公开的形式,保证公开渠道畅通;健全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9.
张云霞 《理论探索》2011,(5):121-123
当前,确保真实全面的信息公开、实行权力运行透明是我国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和紧迫任务。然而,在信息公开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信息公开制度的实施缺乏立法硬性规定,信息公开的内容不够全面、真实性程度相对偏低、形式和渠道未能考虑其可接受性和获取性。解决信息公开中存在的问题,应加快信息公开制度的立法建设,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和内容,确保信息公开的真实性,规范和完善信息公开的形式和渠道。  相似文献   

20.
李朝辉 《学理论》2013,(23):38-39
国家是一个历史性现象。国家的出现有其一定的条件,国家的发展也经历了曲折的历程。近代的民族国家及其概念产生于西方,三十年战争之后的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之后,主权国家才真正立足于人类历史。民族国家产生之后,与之相伴的是关于国家的主权的争论。直到今天,全球化的影响已经势不可挡,与全球化相伴的是全球问题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网络犯罪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已经超出单一主权国家的能力。国家主权在全球化这样强大的冲击中会否成为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障碍,以及国家主权会被强化还是被削弱以适应市场的开放性,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