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今年3月,一个清华大学的在读博士和大名鼎鼎的美国微软公司发生了一次“碰撞”,起因是微软公司的“维纳斯计划”。微软在深圳的轰轰烈烈的新闻发布会结束后几天,博士一篇《”维纳斯计划”福兮祸兮?》的文章引发了信息产业界的一场大讨论。文章直指微软的贪婪和凶狠,指出计划蕴含极大的阴谋,是试图控制中国IT业(信息产业)在21世纪的命运。几天后,博士又撰文解释写作动机: 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在美国本土四处碰壁的产品却在中国受到如此热烈的夹道欢迎。这就是《“维纳斯计划”福兮祸兮?》一文的原由。文章是有情绪的,可这场中国IT业数十年来前所未有的‘最高级别’欢迎会正常吗?文章是有倾向性的,可全国上下千百篇文章只有一个倾向时,一篇文章倾向另一边又怎么不行呢? 舆论是最好的镜子,忠实地反映着厂商的一举一动。这篇文章的许多数据都是厂商主动提供的(他们几乎全是微软的用户),有些甚至直接来自微软本身。没有这么多人的支持,本文是不可能写成的。如果微软仅仅把它视为一篇故意与其作对的文章,那就大错特错了!微软必须反省自己几年来的市场策略,必须正视在业界内外积累的怨恨,必须调整盛气凌人的心态。否则,微软永不可能真正融入中国软件业,否则,它还会受到人们更猛烈的批评。” 这几句话与其说像预言,倒不如说像檄文。在随后的一个多月里,一本会让微软更加暴跳如雷的书在博士和他的朋友手中完成,书名就够触目惊心的:《起来——挑战微软霸权》。恰在此时,微软起诉使用了盗版微软软件的亚都集团,并提出巨额索赔,一时引起轩然大波。无数人和企业开始切实感受到微软的威胁。曾被中国人看作知识经济代表的微软怎么了?被称作“唐·吉诃德”的博士方兴东想挑战什么?对方博士的挑战姿态不以为然的人又在怎么想? 对争论的过多关注往往会让人忘了问题本身。但对争论不加梳理的话,双方争论的目标可能越来越南辕北辙。仔细审视了这场争论后,有几点感想: 一、“白手套经济”也会血淋淋,就像所谓的“白手套战争”。美国人在轰炸南联盟时说他们的战争是干净的“白手套战争”,作战人员只需戴上白手套,动动几个按钮,连敌人的影子都不需要见到,就已经让他们灰飞烟灭了。很绅士、很现代、很有知识味。但它的干净不能改变炸弹的本质:杀人。知识经济也曾让我们着迷,未来还会继续迷下去,也确实应该迷下去,但它绝不像有人想象的那样,是一种很“温文尔雅”的经济,是一种只比智慧的经济——中国5000年历史还怕少了智慧吗?相反,从竞争的本质和失败者的下场看,它比工业革命原始积累中“羊吃人”更血淋淋。 二、距离产生美。我们欣赏“知识英雄”比尔·盖茨,因为他一度高我们很远,像一个图腾,也像一片海市蜃楼,让入神往。但是,当我们能听到他的呼吸声,他的咆哮声。以及他不经意间透露的“心里话”(中国人爱偷),我们无法再平静。更值得注意的是,处于知识经济第一线,离微软最近的国内电脑厂商.在这场有关行业前途的大争论中几乎不置一词。不是没有委屈、没有情绪、没有愤怒,而是被恐惧的感觉封住了嘴。 三、别等刀架到脖子上才说“不”。当人思考时,有没有切肤之痛的感觉大不一样。微软的刀已切到了谁的身上?至少还没有切到很多急论者的身上,而被“切”的主流电脑厂商又并不奇怪地选择了沉默。所以隔靴搔痒的议论也有不少。近代仁人志士都曾热切地向西方学习,但一旦“老师”开始打“学生”,所有的痴迷和崇敬都荡然无存。 至于让微软控制一切意味着什么,或许已无需多官。我们热爱知识经济,但不热爱被人所控制的知识经济。被人用知识控制和被人用洋枪洋炮控制的滋味一样不好受。□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农村人上了城市户口,就好像一介书生考上公务员一样令人向往。但我万万没有想到民间学术团体居然也会有农民进城的强烈冲动。近日,听到中国犯罪学会换届和下届会长候选人的官方背景,念及这个学会未来可以想见的结局,立即令人联想到前些年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一夜间转为官办学会,心中有一股由内向外渗透的悲凉。殊不知中国的犯罪研究发韧于斯(指新中国的学者们1979年始获准研究犯罪问题,并于1982年成立第一家犯罪研究学术团体——笔者注),当今中国诸多犯罪学大腕亦流连于斯,这是一片有可能全面展示中国犯罪学成果的学术平台。谁曾想到中国当代两个最重要的犯罪学学术社团,无独有偶,在几年间这么快就即将走完了她们作为民间学术团体的生命历程。  相似文献   

3.
会场如战场     
这是亚洲传播学界一次空前的盛会。今年9月29日——5月1日,我到香港作了一次学术访问——参加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传播系举行的“传播与社会发展研讨会”,这次学术会议的开法,使我感到新鲜,获益非浅。早在几个月之前,东道主就催促被邀请的学者提前交出论文。论文的内容围绕“传播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并无严格限制,但必须交出论文,如无论文,虽可前去参加会议,但一切费用都自行负担。这一规定对所有会议参与者都毫无例外,否则参与者只带着耳朵去听,就说不上学术交流了。东道主还规定论文在1万字到1.5万字之间,这就把随便写几百几千字以敷衍塞责的人给堵住了。我不是说万多字的论文一定比几千字的论文高明,但要写上万字的论文,你就必须摆开架势,缜密思索,有论有据,逻辑严明,虚与应付是不行的。  相似文献   

4.
怨自己     
鲁迅的母亲说鲁迅“实在是气极了才骂人的”。我不知道鲁迅骂完人之后会不会后悔?也许不会.他临死前仍是坚称“一个都不宽恕”。而我骂完人之后经常很后悔。前几天写了一篇骂余秋雨的文章,现在看来觉得真是无聊。我为什么要骂他呢?是因为晚饭后犯懒。没出去散步,而是靠在沙发上看电视,结果就看到了他,就想起要骂一骂他。这种文章能有什么好效果吗?  相似文献   

5.
易中天教女     
中国人大概没有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了,就连“学术超男”、“学者明星”、“土匪教授”厦大博导易中天也不例外。他戏谑自己是“一等爸爸、二等丈夫、三等教授”。既然敢称一等爸爸,当然也就有一流教育方法了。  相似文献   

6.
据学者研究,西方文化是以罪恶感为基调的。举个例,一个人逛超市,“不小心”往自己口袋装了一条口香糖过安检被揪了出来,若他想的是“上帝啊,宽恕我吧”而不是中国人常有的“别人会怎么看我”,就属于罪恶感。有罪恶感的负重,自然也有相应的“减震”方式,所以西方人擅长忏悔。至于忏悔内容,当然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远比口香糖私密、  相似文献   

7.
一部《三国演义》,令日本一些企业家如醉如痴。但是,又有谁还会料到,多被历代文人学者经营引用的格言,如今也被摆上了日本企业家的案头。试看以下几例: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一古文,如今是日本大企业家、被称为“经营之神”的士光敏夫所崇尚的一条座右铭。  相似文献   

8.
组织严密、职责分明。上海“尊龙名社”社团“组织”严密,“职责”分明,有3个管理机构——尊堂、龙堂、刑堂,和包括徐汇分堂在内的7个分堂,还列有“会费”缴纳事项和“帮规戒律”,所有成员必须遵守“服从高层指挥”、“随叫随到”等原则。等级家规像模像样。  相似文献   

9.
打开一本《成语辞典》随便翻翻,几乎每翻几页,都会有一些冠冕堂皇的成语赫然映入眼帘,它们所倡导所表达的对人生、对他人的态度和胸襟,那种豁达、那种诚挚,真让人肃然起敬,足令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自惭形秽。如果你把《成语辞典》仔细再翻下去,再想一想,你便会有一点疑惑了。这意味着你已经发现了成语中的又一种常见病——也是一种顽症,我们姑且总的称之为“人格分裂”,其中包括自相矛盾、虚伪等等病症。下面我们就从中列出几处症状格外明显的“成语病”来,替它们试做诊断。【先君子后小人】——此语掷地有声,带有几分悲壮色彩,然而其言下之意,却令人费解。众所周知,在我们的传统中,“君子”与“小人”历来是两个全然不同的概念,不容许  相似文献   

10.
看了这题目,您也许会奇怪:“路”怎么能“走”人呢?有有搞错?那么就请您先听听我的故事吧! 有了人就有了路。人和路都集中起来,这就是我们的城市了。当初我还不会骑车时,天天走路。走路,这最平常的事,还能分对错?为了争分夺秒抢时间,我是“哪儿有空就往哪儿钻”。人行道若是被“走鬼”和乱停乱放的车辆占了,我就会一边骂一边走到自行车道里去。有时不小心被自行车撞了,我又会很自然地骂他们是“睁眼瞎”,“有眼无珠”。要是碰上绿灯过马路给那些右转弯的车碰着了,那我就更火:我走路又没挨着你,你惹我招我干嘛?  相似文献   

11.
丁辉 《法制博览》2011,(12):55-55
曾经看过一篇论及四十年代“土改”的文章。那个时候党的农村基层政权号召贫苦农民斗争地主,常有在“斗争会”和“忆苦会”上即对地主分子大打出手的现象,当场被拉出去枪毙的也所在多有。文章在讲了这些之后,作者站出来发了句感慨:“其实哪一个农民不想做地主啊!”这句话“幽默”到让人绝倒,又深刻到让人几乎难以腾挪。  相似文献   

12.
岑嵘 《法制博览》2008,(20):20-20
这是饭桌上听来的笑话,一半儿真,一半儿假,说不清真,亦说不清假,然仔细琢磨琢磨,还真有点味儿。两个酒鬼握着酒瓶子在大话西天。“你说什么人最怕公安?”“土匪。”“错!”“强盗。”“错!”“杀人犯。”“猜不着吧?我告诉你,是——婊子!”“为啥?”“咳!这你就不知道了吧?土匪、强盗、杀人犯是怕公安,可他们都是一些不要命的人,逮着了也就没命了,没命了还怕啥公安。婊子就不一样,她们被逮着了,最多罚个三五千块钱,就放了。放了,还得生活呀,还得做婊子呀,于是又被逮着了。逮着了,  相似文献   

13.
酒对     
“GDP”是中国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出现最多的外来词,但是,别说是其概念,连这三个字母翻译成汉语,不少中国人包括口不离“GDP”的,都不一定懂。当然,也有人知道,那是经济学家。请看:  相似文献   

14.
温暖的凝聚     
《工会博览》2013,(34):1-1
不知不觉中,冬天来了。“说起冬天,不寒而栗。”60多年前,梁实秋《北平的冬天》中写道:“一夜北风寒,大雪纷纷落,那景致有得瞧的。但是,有几个人能有谢道韫女士那样从容吟雪的福分,所有的人都被那砭人肌肤的朔风吹得缩头缩脑……”时光流淌到现在,面对冬天,人们也会多有抱怨。  相似文献   

15.
一张普通的纸片,被盖上了鲜红的“豆腐印”,立刻身价万倍。它往往决定了一个人,一个单位的经济命运。这是什么魔术?请看——  相似文献   

16.
“中国制造产品来了”最近,一位中国学者在伦敦一家著名的电器商场买了一个十分精美、质量上乘的小电器,回家后仔细一瞧,小电器后面赫然写着“中国制造”。他说当时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其实,这早已是很多有出国经历的中国人的共同感受。无论在美国或欧洲、南美或中东,人们在当地市场很容易找到“Made  相似文献   

17.
佚名 《法制博览》2010,(15):29-29
明珠是康熙朝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曾名噪一时,权倾朝野,人以“相国”荣称。他官居内阁13年,“掌仪天下之政”,但是在康熙二十七年的时候,却因“贪污受贿”的罪名被弹劾下狱。如何才能脱身呢?你可能想不到,他向朝廷举报了自己一条更可怕的罪——“谋反”。  相似文献   

18.
明珠是康熙朝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曾名噪一时,权倾朝野,人以“相国”荣称。他官居内阁13年,“掌仪天下之政”,但是在康熙二十七年的时候,却因“贪污受贿”的罪名被弹劾下狱。如何才能脱身呢?你可能想不到,他向朝廷举报了自己一条更可怕的罪——“谋反”。  相似文献   

19.
应台湾政治大学中山学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的邀请,我系赵宝煦教授和梁守德教授会同校内外学者十二人一道于6月6日至20日赴台参观访问,并出席两岸学者举行的“21世纪的世界与中国人”的学术研讨会。梁守德教授在会上作了“21世纪的世界与中  相似文献   

20.
文字游戏     
张宇宏  佚名 《法制博览》2009,(18):F0002-F0002
续中国人最会玩文字游戏,不信,你请往下看: 1.文字游的经济能量。 有一个案例:1980年,世界银行希望建立“第三世界投资基金”。有人说,这个想法很有意思,但恐怕永远推销不出去,因为没人会把钱投到“第三世界投资基金”。还是赶紧想一个更好的名字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