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果说汶川地震唤醒了中国人沉睡已久的良知,那么,范美忠先生的博文那一刻,地动山摇,则是震撼中国人良知的另类地震!一石激起千层浪,申讨之声几  相似文献   

2.
于滨  文娟 《瞭望》2008,(21)
在2007年的会商审议结果中,2008年汶川周围的一片区域都被列入了重点监测区,谁知独独在汶川发生了灾难! 5月18日下午,在中国地震局召开的汶川大地震总指挥部会议上,温家宝总理要求地震部门加强对余震的监测和趋势分析,加密、强化现场流动观测,把握震情的发展变化,及时提供可靠的预警信息,  相似文献   

3.
在汶川地震2周年之际,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寻找减少灾难造成巨大损失的有效途径对提高我国应对地震巨灾能力极其重要。本文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害分布特征分析,以及巨灾对汶川地震灾害形成的阻挡,总结了汶川地震应急响应成果;系统收集和分析了汶川地震专业救援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与教训,提出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2008年5月12日,一个黑色的日子——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的大地震!地震,惊恸了中国,震惊了世界;地震,也唤醒了中国人久违的精神。如今,救灾还在继续,重建即将开始。透过这次汶川抗震救灾大行动,我们不禁思索:是什么样的精神使人心如此凝聚,国人空前团结?在它背后又蕴涵着怎样的深意?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留给我们伤痛,也留给我们思考和启示。就公民道德建设而言,汶川地震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6.
《瞭望》2010,(16)
<正> 目前,地震预报仍是世界性难题,有关专家建议,我国应在不放弃研究地震预报的同时,不断加密地震多发区域的地震台网建设,逐步建立地震早期预警系统。地震在中国分布广泛在全球范围内,大地震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我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位于两大地震带的交汇部位。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历史统计数据显示,从上世纪到现在,全国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3000多次,6级以上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救灾体制发生了部分调整与变化。以"层级-部门"为分析框架,从纵向层级间和横向部门间两个维度,来描述救灾体制的基本特征,并将救灾体制分为四种不同类型;选取唐山地震、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三个典型案例进行比较研究,来刻画中国救灾体制的演化过程。研究发现,唐山地震、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的救灾体制模式分别为"纵向集权-横向分类"、"纵向集权-横向综合"、"纵向分权-横向综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救灾体制的变化呈现出纵向上属地化、横向上综合化两大趋势。  相似文献   

8.
《瞭望》2008,(23)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6月5日上午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会议指出,这次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中法治力量显现:生命权利至高无上、公共信息公开透明、公民意识不断强化……我们也应该看到社会中法治缺陷依然存在。"多难"其实并不能自动地"兴邦",唯有在多难之后,奋发向上,锐意改革,塑造法治理念下的公民社会,才是我们期待的愿景。  相似文献   

10.
陈帆 《党政论坛》2008,(18):10-10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有人问我:“如果这场地震发生在美国,也会死很多人吗?” 我说:“不会。在美国,像汶川、北川自然条件这么恶劣的地方,可能压根儿就没几个人住。”而据报道,汶川大地震。中国的直接受灾人口,就达1000多万。  相似文献   

11.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从实践中凝练出指导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大胜利的科学发展理念、人民本位理念、共建共享理念、信息公开理念、文化传承理念、防灾减灾理念、依法重建理念、自主学习理念等八大基本理念,构建指导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理念体系,对认真贯彻实施中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奋力推进十二五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宋晓军 《党政论坛》2008,(22):50-50
“餐刀插进了热蜂蜜”——这是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听到的有关青藏高原成因最形象的比喻。“餐刀”指的就是相对坚硬的印度洋板块,而“热蜂蜜”指的是相对柔软的青藏高原板块。  相似文献   

13.
希望,是记者在木鱼中学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时值隆冬,春节将至。《嘹望》新闻周刊记者于汶川地震过后8个月,再次走进汶川、青川、北川等四川地震重灾区,扫描灾区灾后重建的新进展,感受灾区的复苏与希望,触摸受灾群众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14.
潘丹榕 《党政论坛》2010,(13):29-30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的强烈地震;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也发生7.1级地震。不到两年的时间,共和国的一隅天崩地裂、地动山摇,汶川与玉树遭受到了人员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山河呜咽,国旗两度为生命低垂。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时间就是生命,共和国在抗震救灾中得到锤炼,众多的参与主体及其从事的事业在生命大救援与灾区重建中得以成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慈善事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巨灾与灾后可持续恢复是当前灾害研究的两个热点议题,且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在巨灾的情境下,社区互助模式难以适用,灾后恢复更依赖于外部援助,灾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更为凸显。中国政府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启动的“对口支援”为巨灾的可持续恢复提供了新的实践模式,也为从理论上总结中国灾害管理实践如何贡献于全球知识的多样性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本文以长期的田野调查为资料,以可持续恢复为概念框架,分析了中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对口支援”政策的长期效果,将“对口支援”作为促进巨灾可持续恢复的新的政策路径,识别了“对口支援”中的组织结构与网络特征,分析了“对口支援”网络结构中多元主体的互动对可持续恢复目标的影响,倡导并推动对“汶川地震”灾后恢复“对口支援”的理论总结。  相似文献   

16.
人类公敌     
桃源  力扬 《瞭望》2008,(22)
地震是人类的的公敌。这个公敌于2008年5月12日降临中国汶川时,中国政府和人民,国际组织和机构,世界各国、各地区政府和人民都向受灾地区的人民施以援手。在全球的暖流中,美国影星莎朗·斯通日前在戛纳电影节上妄言中国大地震是报应的恶咒,显得如此刺耳  相似文献   

17.
刘巍  于滨 《瞭望》2008,(23)
坚信地震能够预报的李四光,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其思想又在学术界引起波澜,话题又回到了从前:地震到底能不能预报?  相似文献   

18.
汶川地震对中国不亚于一场战略打击,一场建国以来罕见的大规模非战争军事行动正在紧张展开。就在全世界极度关注中国抗震救灾进展的同时,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军情部门也带着复杂的心情,注视着这场大救援。  相似文献   

19.
寇立研 《党政论坛》2008,(14):42-42
汶川地震对中国不亚于一场战略打击,一场建国以来罕见的大规模非战争军事行动正在紧张展开。就在全世界极度关注中国抗震救灾进展的同时,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军情部门也带着复杂的心情,注视着这场大救援。  相似文献   

20.
《中国应急管理》2011,(5):F0003-F0003
2009年起,中国将每年5月12日的汶川特大地震纪念日确定为“防灾减灾日”。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5月9日至15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