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倪晓一 《学理论》2012,(19):129-131
原告资格问题掌握着民事公益诉讼的闸门,是接近司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我国目前采取的比较彻底的原告资格一元化,严重阻碍了我国民事公益诉讼的开展。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公民在民事公益诉讼不同领域开展了不少的尝试。公共利益是一个不确定的法律概念,正因为它的不确定性,我们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就因不同的领域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在民事公益诉讼起诉资格上建立一种以检察机关和社会团体为主导、公民为辅的多维度的原告制度,以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2.
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话题,环境公益诉讼是保护环境的有力途径。拟从环境公益诉讼的基本内涵及诉讼原告舞格方面进行阐述,探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环境日趋恶化、环保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环境公益诉讼作为环境侵权救济的重要手段,有利于遏制环境污染行为、维护公众权益,然而现实之情况却是中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制度长期缺失。要确立和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制度,首先必须对传统诉讼理论进行突破,采纳诉的利益学说;其次必须构建中国公益诉讼的程序保障和激励制度。  相似文献   

4.
新民诉法司法解释对环保社会组织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详细规定使得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探讨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在多元化的原告资格探讨范围内,公民因环境利益分散性以及专业水平较低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暂不适宜担任原告。新民诉法司法解释第286条的规定可视为对环保行政机关原告资格的间接否定。环保社会组织作为新民诉法及其司法解释以及新环保法等法律明确规定的原告主体,对其探讨应转向诉讼程序设计轨道。而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具有天然优势,所以应对其原告资格予以立法呼吁,并对其与环保社会组织提起诉讼的序位安排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诉讼制度中并未规定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我国目前涉及环境问题的诉讼.据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大致呈现这种态势,印国家机关为保护公共环境利益以原告身份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多为胜诉,其他主体如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为保护公共环境利益以原告身份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多以原告与本案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不属于人民法院管辖范围或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等理由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试从民事诉讼法的视角,提出有关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思路.  相似文献   

6.
蔡晓嫚 《学理论》2012,(35):150-151
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问题是我国建立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先决问题之一。公益诉讼应采用当事人适格理论,可以构建以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为主,其他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为辅的公益诉讼原告多元化制度。  相似文献   

7.
刘雪云  张广孟 《学理论》2012,(23):98-99
保护公共利益在现代社会日趋重要,但目前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还存在许多问题,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原告资格的确定。确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多元化更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26)
2013年修正的《民事诉讼法》确立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使该制度有了法律依据,2015年又相继施行了新修订的《环保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然而,对于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问题,现行法律之规定都不够完善。为了完善该制度,将对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做进一步的完善如下:赋予检察机关原告资格,否定环保机关原告资格;完善公民个人环保公益诉讼原告资格。  相似文献   

9.
欧元捷 《理论探索》2020,(3):121-128
环境公益治理体系内,如何协调行政执法、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的秩序,取决于如何看待三者的关系。现有观点笼统地认为三者殊途同归、效果重叠,进而将公益诉讼的功能定位于督促行政执法。然而,即便维护公益的终极目标一致,行政执法、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也会将同一个环境事件转移为不同的目标问题,从而各有作用场域和关注焦点,三者只有职能不同,实无优劣之分。环境公益治理体系的秩序,终究依靠的是不同机制的职能清晰、边界分明,最为关键的是公益诉讼应从当下的监管定位回到裁判本职,至于公益诉讼对特定行政机关自省自查的督促作用,就只属于诉讼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构建和完善过程中,虽然已经关注到行政权的作用并对其作了初步规范,但从现行规定来看,司法权与行政权关系错位现象依旧明显:一方面,在以维护环境公益为目的的制度预设和司法能动理论的共同影响下,司法权存在僭越行政权之嫌疑;另一方面,行政权的优先性和专业性尚未得到充分体现,环境行政执法前置程序缺失,法院立案后告知制度不合理,行政权在审判阶段和执行阶段的作用也未得到有效彰显。因此,要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实现司法权与行政权的优势互补,既要严格遵守司法权的谦抑性和被动性,又要尊重行政权的优先性和专业性,注重发挥“行政权协助司法权”之功能。  相似文献   

11.
论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公益诉讼是指当行政主体的违法行为或不作为行为对公共利益造成侵害或者有侵害之虞时,法律容许无直接厉害关系人(包括有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为维护公共利益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追究行政主体法律责任的诉讼活动。行政公益诉讼体现了一个国家对公民权利保护的程度,是国家赋予人民民主权利的最主要印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吴瀚  岳书光 《学理论》2023,(6):57-61
当前我国环境行政公益诉讼采取一元起诉主体模式,检察机关作为公益诉讼起诉人,是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唯一适格原告。在此模式下,检察机关兼具双重身份,诉讼过程出现司法地方化、案件收集渠道过窄、诉前建议缺乏刚性等问题,制约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长效运行。鉴于此,有必要考虑将社团组织纳入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范围,发挥特有优势,以弥补检察机关作为唯一起诉主体的不足。更好地践行两山理论,维护公共环境利益,规范公权力行使。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10)
新环保法背景下,中国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日益完善。随着全国首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终审判决的宣布,其作为一个新兴法律制度,目前在民事诉讼法和环境保护法中仅有原则性规定,现有司法解释也存在一些法律漏洞,使该案胜诉后呈现出若干实务问题。本文力图对全国首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进行剖析,总结出在诉讼实施方面的问题,并在目前已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些改进性的意见,来改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实施难的问题,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学理论》2015,(10)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中强调要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制度,显示了对公益诉讼发展的重视。然而我国目前公益诉讼的发展并不乐观,导致公共利益的保护处于疲软状态。本文拟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探索我国民事公益诉讼的路径,以期对公益保护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8.
李倩 《学理论》2015,(7):159-160
2012年《民事诉讼法》的修订,增加了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的相关规定,推进了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进步。环境公益诉讼具体的制度构建和构想问题已有很多文章论及,本文仅简单介绍环境公益诉讼的起源、基本概念,并对现行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讨论,提出现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论环境公益诉讼的启动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公益诉讼既要充分保护公共利益,又要防止浪费司法资源,既要充分赋予公民和非政府组织诉权,又要防止滥诉,在制度设计上首先要赋予公民、非政府组织和检察机关诉权,又要在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诉权设计一个检察机关前置审查的程序,同时要明确检察机关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中的法律定位。  相似文献   

20.
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势在必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维建 《团结》2009,(3):27-28,34
检察机关公益诉讼的实践与党派提案的提出 1997年5月.河南省南阳市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处接到群众举报.反映方城县独树镇工商所将价值6万余元的门面房.以2万元的价格卖给了私人.随即指示方城县检察院调查此案。通过调查。确认该工商所确实低价转让了国有资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