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聂莉 《前沿》2014,(15):194-196
在跨文化传播的情境下,有效保护、弘扬和传承少数族群的语言一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和研究课题,语言与文化身份的建构,与意识形态、权力关系密切相关,本文以激烈的“普粤之争”为例,力图解析在粤语盛行的广州地区方言该如何存在、大众传播媒介是否可以使用方言、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是什么等问题,并指出“保护、认同与交融”为破解跨文化传播语言悖论提供了一定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关于我国跨文化心理学对儿童认知研究现状的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我国跨文化心理学对儿童认知研究现状的述评白乙拉在我国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中,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相当集中。这些研究基本代表了我国七十年代末到现在的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状况。对这些研究状况进行总结,加深认识,不但对我国今后的跨文化心理学的发展具有推动作...  相似文献   

3.
库恩有关科学发展的理论分为五个阶段:前范式阶段;范式的出现;范式完全被接受为“常规科学”;式中出现反常、例外,研究兴趣的下降;范式的瓦解,向新的范式转向。当一个范式瓦解,新的范式又会开始同样的循环过程。借助库恩的科学的发展理论来理解跨文化传播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无疑是一种新的思路。跨文化传播学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兴起,到七八十年代的蓬勃发展,也经历了上述科学发展的前几个阶段。要使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原则规律具有普遍性,从而达到成熟科学的第四阶段似乎目前还很难。当前在中国大陆逐渐发展起来的跨文化新闻传播正遵循跨文化传播学研究中的三种研究传统:民族志、民族中心主义和公平三种研究传统。但跨文化新闻传播要达到成熟科学的第三阶段还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作支撑。  相似文献   

4.
两个语义悖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个语义悖论研究李建华语义悖论涉及真假、定义、名称、意义等认识论和语言学的观念,包括说谎者悖论、理查德悖论、格雷林悖论等。我们这里通过对说谎者悖论和格雷林悖论的详细分析,将着重阐述悖论是从暗中假定的虚假前提出发而进行合乎逻辑推导的结果。一他谓悖论所谓...  相似文献   

5.
新闻标签能提高公众对某则新闻报道的关注度,引导社会舆论,同时也是国际新闻传播领域争夺话语权的重要手段.受意识形态、市场逻辑的影响以及出于文化冲突背景下宣泄情绪的目的,新闻编译人员常常会在加工源语报道时添加一些新闻标签,主要是意识形态标签、市场取向标签和民族主义情绪标签.这些标签是跨文化偏见的显性表达,违背了跨文化新闻传播的伦理.  相似文献   

6.
跨文化传播能力是跨文化传播影响力的基础和前提,跨文化传播影响力是跨文化传播能力的结果和体现。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影响力集中体现在由基础层级→传导层级→结果层级所对应的跨文化认知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文化展示能力、媒介传播能力、跨文化冲突管理能力等五个维度和相应指标及整个传播过程中。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影响力评估体系是其质量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强化孔子学院质量建设、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由于话语意义的不确定性,各个组成要素构成的传播过程机械画面问题重重。然而话语意义的不确定性并不一定会使得传播失败,并不一定使得跨文化交流失败。我们如果从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的角度考察跨文化传播,可能会发现话语意义更多来自于跨文化传播具体语境活动。传播也许不需要做跨文化或是文化内区分,传播的成功依赖于交流主体双方对对方主体性的移情式认同。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与发展,一个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传媒技术与受众互动于一体的"融媒体"时代迅速到来。跨文化传播在融媒体时代呈现出主体多元化、边界模糊化、传播立体化等新特征。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传播思维僵化、内容符号化、模式单向性、渠道滞后性等表达困境。对此,要抓住融媒体时代的发展契机,提高我国跨文化传播能力,在转变跨文化传播思维、强化"内容为王"理念、创新双向互动传播模式和丰富传播渠道、挖掘民间传播力量上下功夫,不断探索跨文化传播视域中国家形象建构的新理念和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赵春涛  袁力 《前沿》2014,(11):208-210
符号是传播的基础,非语言符号符号学中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内蒙古蒙古语文化频道开播以来,播出的纪录片吸引了大量的非蒙古语受众观看。本文运用非语言符号的传播理论,以蒙古语文化频道栏目播出的节目为例,对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途径和特点进行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黄艺平 《人民论坛》2013,(8):228-229
红色文化旅游是近年来在国内兴起的旅游热潮,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及德育价值。由于地域特征别具特色,边境红色文化游具有异国文化特征。然而综观国内的旅游开发研究,却较少有涉足边境红色旅游跨文化传播的研究。文章通过分析边境红色文化旅游的特点,探讨其跨文化传播的意义,并提出了跨文化传播的参考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背景下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跨文化传播能够提升丝路地带的国家政治互信和促进文创经济交流,能够促进沿线文化多元融合和拓宽音乐文化内涵,能够传承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但目前,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跨文化传播中还面临着很多困境,由此,我们需要构建差异化传播模式,深入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音乐文化;增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自觉,搭建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平台;增强"柔性"传播,重视创新跨文化传播方式;借助现代化传播媒介,打破惯用的传播模式,以此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2.
当今时代,“跨文化”成了一种最具时代特点的文化语境和思维方式。对全球传播宏观语境给予全面、准确的审视,掌握全球传播语境下的价值格局和文化权力结构,成为破解中国文化与价值传播语境难题的关键。我们不仅需要把握复杂世界的价值和文化权力格局,也需要在理论上寻求突破,构建富有成效的中国价值传播战略框架。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其经典著作中揭示并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悖论,马克思将这些悖论归纳为三个方面,即环境悖论、两极悖论、生存悖论。通过对三方面悖论的揭示,马克思得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是同一历史过程、富裕与贫困共生、人的独立性以对物的依赖为基础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正是这些悖论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会发展出否定其自身的感性力量。  相似文献   

14.
杨红燕  敖练 《理论月刊》2014,(1):97-100
"第三文化"最先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尤西姆(Useem)借用英国史学家斯诺的"第三文化"概念并引入跨文化传播领域。文章通过对"第三文化"在跨文化传播领域的来源、内涵以及该视角下的相关研究进行批判性解析,指出"第三文化"是多元文化体系中差异与融合双重驱动的产物,为跨文化传播中的伦理观构建、文化与交际的关系解读等提供了新的视角。而对"第三文化"的研究依然存在一些薄弱之处,期待更多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5.
杨波 《今日民族》2002,(6):18-19
在国家民委主办的“西部民族文化工作研讨会”期间,来自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关世杰副教授作了题为《全球化中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的形势和对策》的专题讲座,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全球化中民族文化的面临的形势和对策保护、民族文化与信息传播以及文化产业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视角新颖、观点精辟,引起众多与会代表的关注。会议暇隙,本刊记者有幸对他进行了采访。文化也是传播记:您是研究跨文化传播领域的专家,是什么让您开始关注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关:在国际传播的研究中,许多学者论及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对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16.
我们党在抗日战争中不仅接受了暴风骤雨的洗礼,也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在这些经验中.统战工作范畴下的国际传播策略值得一提。抗战中,我们党能够赢得广泛的国际同情和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党领导的国际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7.
邹艳菁 《前沿》2014,(3):206-207
在跨文化新闻传播语境中,新闻语篇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文化背景差异,跨文化因素介入了新闻语篇理解过程。本文从文化、语言与传播之间的关系出发,深层次挖掘跨文化新闻传播活动的本质内涵,并以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基于传播学的传播效果理论(以议程设置理论为例)和新闻语篇分析方法(以梵·迪克的新闻理解框架为主),对新闻语篇理解进行了跨文化分析。  相似文献   

18.
探讨跨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重要性及途径与方法。指出跨文化素质教育必须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多渠道普及国际通用语和跨文化知识教育;以实践教育为导向,深层次探索模拟社区及实践基地等实践教育模式;以多种媒介为平台,多渠道拓宽跨文化知识传播途径,从而建立全方位、深层次、多渠道的跨文化素质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9.
流动是当今世界的普遍事实,跨文化传播伴随着流动现象应运而生。文化解域化是内含习俗解域、认同解域与语言文字解域的分化过程,文化再域化是文化自觉、市场与技术等因素共同形塑的适应过程。跨文化传播得以实现,并推动移民文化的持续发展。文章关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尝试在成都武侯区民族街寻找少数民族移民文化交叉融合与发展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藏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多元统一,成都藏族移民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和谐交融都成为题中之义。文章试图为城市少数民族跨文化传播研究提供经验与思路,希望对城市文化理论与城市民族研究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20.
在汉语国际传播过程中实现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途径。汉语传播对象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是一种跨文化认同,是在认同母语文化基础上对异文化的认可和接纳。培养跨文化意识、克服跨文化冲突,是汉语国际传播中实现中国文化认同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