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郭士博 《学理论》2013,(7):33-34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跳级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手稿》中的关于人的异化、类存在和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都深深印刻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但马克思在此基础上突破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缺陷,在对"人"的认识上,实现了对费尔巴哈视野中"人"的超越,从而奠定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进行全面系统批判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费尔巴哈在反对宗教、反对思辨哲学的斗争中,以人来代替自我意识,以人的本质来代替神的本质,重新确立了人在哲学中的地位。这对早期马克思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这样,由于费尔巴哈未从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理解,他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并未超出以往哲学家的抽象的人的观点。马克思就认识到费尔巴哈理论的这一缺陷,并对此展开深刻的批判,形成了他的人学思想。主要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篇著作中分析马克思的相关思想。  相似文献   

3.
于帅 《学理论》2012,(29):41-42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学说,从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两个层面,客观地揭示了人的本质。所谓类本质,也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个体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的本质就是个体本质和类本质的辩证统一。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对以往人学理论的超越,包括对抽象人性论和以往人的本质论的超越,并对人性的善恶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杜英璐 《学理论》2013,(23):44-45
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关心人的本质,其异化劳动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他批判了费尔巴哈从"抽象的人"出发的错误,阐发了从"现实的人"出发的原则立场。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方法论思考,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从“人本主义”到“人的全面发展”的转变为马克思确立科学的人学思想提供了前提条件。通过对人性、人的本质的深入分析和科学界定,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最终导致的是人的片面发展,只有共产主义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  相似文献   

6.
"类本质"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帮助我们理解人的生命活动方式、人的价值需要、人生的意义和人对自由幸福追求的一把钥匙.从马克思的"类本质"思想出发,对"以人为本"进行人学解读,认识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其学 《理论导刊》2002,1(7):38-40
“直观”是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石性概念,是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工具和建构自己新哲学的原则。对于费尔巴哈的“直观”概念,不应仅从认识论意义上去理解,而应放在“世界观”视域中去把握。“直观”对于费尔巴哈是一把“双刃剑”,依据“直观”,他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也正是由于“直观”,他的唯物主义成为“直观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成为不彻底的,认识论成为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在历史观上滑向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8.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第一次系统化表述,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在这部被低估的早期著作中,马克思超越了以往哲学家对“人”的认识,深刻揭示了人的六种存在方式:人在自然中存在,人在活动中存在,人在关系中存在,人在意识中存在,人在需要中存在,人在历史中存在。《手稿》对人的六种存在方式的揭示,意味着人学史上的深刻变革,实现了对传统人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价值关系的确定者。真理和价值是统一的,两者统一于实践活动之中。只有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出发,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真理和价值统一的原理,为我们当前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实践观点的引入、发展,直至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基础的正确的实践观点的建立,本身便是一个历史范畴。康德正式将实践引人哲学,并提出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概念,但他没有脱离伦理学的范畴。其后,费尔巴哈把实践与生活联系起来,提出了一些有…  相似文献   

10.
李云 《理论导刊》2002,(11):48-50
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方式决定人的本质内涵。人的存在是“类”存在,因而人的本质是“类”本质;人的“类”存在是实践存在方式的一种具体表现方式,“类”本质也就成为实践方式的内在特征和价值取向。“类”本质思想的确立,既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为理论根据,同时它也是现时代人们追求普世价值、呼唤普世伦理、创建和谐美好生活的要求在哲学观念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以及人的全面发展进行深层次思考,其关于人的本质与发展的论述,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大学生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出发,以"现实的人""实践的人""发展的人"为研究切入点,将大学生放在社会历史的存在与发展中进行考察,深入探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重塑与建构路径,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费尔巴哈哲学中"类"指谓人的本性,体现人的"内在生活".费尔巴哈对"类"的思想规定导源于对宗教神学、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则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超越了黑格尔实体性思维逻辑和费尔巴哈人本学哲学立场,从人的生命活动入手赋予"类"以真实的历史内涵与人性逻辑,真正实现了类和人本性的内在统一.在哲学观的意义上,就"中西哲学"存在相互理解、彼此融通的具体人性根基而言,中国哲学的"仁"道恰恰是会通西方哲学"类"理论的思考视角和阐扬"类哲学"的思想精神.  相似文献   

13.
张云阁 《理论探讨》2007,2(3):54-58
科学把握“费尔巴哈派”和“中间环节”概念的内涵,是理解费尔巴哈哲学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关键。“费尔巴哈派”实质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欢迎”态度,二是费尔巴哈哲学对他们的“强烈地影响”。“中间环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人本学的思维路径;无神论的宗教异化思想。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费尔巴哈阶段,费尔巴哈哲学“在某些方面”是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哲学之间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14.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蕴含着诸多关于群众史观的思想,在人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界定,从历史与现实社会的关系维度把握人的本质;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环境决定论",提出了实践活动是人民群众与环境辩证关系的基础;人民群众是改造世界的主体。  相似文献   

15.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重点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他站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实践观的高度,以宏大的视野审视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规律,揭示了这些理论本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及其演变过程的反映。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进而从劳动者、劳动产品、劳动对象、人的类本质、人与人之间关系等四个角度阐释了异化劳动的丰富内涵。新时代,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仍然是我们洞悉资本主义发展及其现代化进程的有力武器,有利于增强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信心和底气,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3,(31)
费尔巴哈通过对古典哲学和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继承,提出了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内的"人本质理论",然而该理论本质上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对费尔巴哈"人本质理论"的实质进行了阐述,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质理论"的扬弃出发,分析了费尔巴哈理论中的合理内核,并阐明了马克思"人本质理论"对费尔巴哈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如何认识萨特的“人学空场”理论,本文从文本出发,不囿于传统上的一些理论认识,对此进行了思考。认为,要认识这一问题,首先需要理解萨特的“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含义以及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文章进而对其“人学空场”理论进行了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8.
杜红艳  乔宝辉 《学理论》2008,(22):45-47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宣告了传统西方哲学的终结,把思想与现实的关系完全翻转过来,给哲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他批判了传统知识化、体系化的哲学对人特定化的理解,提出人是在历史中不断生成的,批判那种把终极关怀放在抽象的人身上的哲学,提倡从人的现实生活出发去寻求人类的解放。用对人的价值与意义的追求来代替传统哲学,实现了人学思想上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9.
“你”是谁?当古希腊的哲人们争论“始基”、“自然”时,苏格拉底就提出:“认识你自己”!“你自己”──“你”,无疑是指“人”(“个人”、“众人”、“人类”)。那么,哲学要揭示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你”?一、超越“死亡”:哲学的“人文”指向“你”的“本质”问题,是与“死亡”问题密切相关的。“你”即使作为生活中的“同一个人”,也具有三种“不同”的“意义”:就“自然时限性”言,“你”是“必死”的人(“必死”表征“你”的“时限性”);就“社会时代性”言,“你”是“会(懂得──怎样去)死”的人(“会死”表…  相似文献   

20.
人的本质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是什么?各个历史时期的哲学家都进行了各自的研究和探索,直到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时期,对人的认识才达到一定的高度。马克思在对费尔巴哈进行批判性继承和超越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阐释,实现了人学观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认为,人是现实的人,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正确认识当前社会道德现象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关注民生,解决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