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青春注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就是描写青春期情感烦恼的经典作品。歌德的作品写得专一而有深度。除了全世界都相同的艺术感染力,歌德描述的烦恼更"西化",所以也更适合成人阅读。而安  相似文献   

2.
五·四运动后不久,我曾读过郭沫若译的歌德早年名著《少年维特的烦恼》,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1932年暮春,我到德国学习。那时歌德的盛大百年祭刚刚过去,但“歌德热”还未消退,我有机会读到一些纪念和评价歌德的形形色色的文章——从德共理论家到炫学的资产阶级学者以至纳粹的吹鼓手都有不少文章发表,十分热闹。我短期学习的地点恰恰是歌德的出生地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市。我曾瞻礼过歌德的故居,听过德国朋友们谈起歌德童年的种种有趣的故事。歌德在他的自传《诗与真》和一些诗歌中所描绘的故乡风物和附近的名胜古迹,有不少我曾身历其境,记忆犹新。1936年我在日本过流亡的生活的时候,接受生活书店之约翻译歌德自传《诗与真》,幽居多暇,经过约一年的时间便把这个自传全部四卷赶译了  相似文献   

3.
“传染性”与集体自杀模仿自杀现象是否影响自杀率虽有所争议 ,但模仿能导致自杀、在自杀心理方面具有传染性是得到公认的。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人们对许多青少年自杀案的分析发现在自杀意向、自杀方式等方面带有浓重的模仿痕迹。许多自杀的青少年 ,都是因为其身边有亲属或同学曾经自杀过 ,而没有亲闻这类自杀范例的青少年往往都阅读过有关书刊 ,对自杀意向及方式产生过幻想。杜尔凯姆认为 ,榜样的感染力足以引起自杀。美国phillpsDP.称之为“维特效应”(德国作家歌德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主人翁维特因失恋…  相似文献   

4.
《群众》2021,(12)
正笔者参观过许多国外的著名自然景区,绝大多数低调朴实,注重环保,严格限制人造的东西,尽可能维持自然生态,配套服务设施可以说是"土里土气",甚至于简陋。其中,克罗地亚普利特维采湖群国家公园、斯洛文尼亚的布莱德湖、德国黑森林景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克罗地亚的普利特维采湖群国家公园位于克罗地亚的名城斯普利特和首都萨格勒布之间,因为普利特维采湖群主要的湖泊有16个,被欧洲人称为"十六湖",也是克罗地亚人的国家名片。1979年,她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目录》。  相似文献   

5.
在《论浪漫派》中,海涅断言,"艺术时代"的终结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他从新时代的眼光出发,对以歌德为代表的古典文学、以施莱格尔兄弟等为代表的浪漫派进行全新评判:评价歌德时,海涅要求艺术自身以歌德艺术所体现的完满性为榜样,同时希冀艺术对社会担负一种义务;他对浪漫派不遗余力的"讨伐",并非简单地否定,而是在对其诗意价值饱含诸多认同的基础上,结合德国当时的政治状况,对浪漫派的意识形态倾向进行批判,力图克服其不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部分,使浪漫主义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6.
德国诗人歌德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意指理论不象生活那样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歌德在他那个时代,就所见到的各种理论的命运做这样的描述,确有一定道理,因为这些理论都程度不同地和实际疏离、脱节,自然也就难免被发展的实践甩在后头。遗憾的是,歌德没能看到也有一种理论象生活之树那样常青,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理  相似文献   

7.
论行政程序中的正当原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法律的正当程序作为一条重要的法治观念与宪法原则,起源于英国的"自然正义",光大在美国,传播于全球。注重程序公正日益成为现代法治国家共同的价值取向。在我国,由于受"重实体轻程序"观念的影响,程序意识相对落后,正当程序观念亦不发达。我国行政正当程序原则的应有之义包括公开、通知、听取意见、说明理由、回避、告知和禁止单方接触等原则。完善行政正当程序原则,才能使纠纷真正得以解决,从而实现实体公正。  相似文献   

8.
歌德故里行     
拿破仑用武力铸就的统一欧洲,歌德用精神来统治它。——纪德可以说喜欢文学艺术的人,或是对文学艺术的发展稍有点了解的人,没有谁会不知道鼎鼎大名的歌德的。这位被恩格斯推崇为文艺领域里“真正的奥林匹亚神山上的宙斯”, 青年时期便以一本《少年维特之烦恼》名震文坛。此后他又用了近60年  相似文献   

9.
《小康》2020,(16)
正人工的绚烂,敌不过自然的平淡;自然的平淡,更是一种高级的绚烂。"明朝的紫霞仙开了,咱们去双塔寺看牡丹去。"这是前段时间太原的朋友们打招呼时最打动我心的一句话。双塔寺的大雄宝殿是明代典型的无梁殿建筑,殿前花圃中有一株明代栽植的牡丹花,被称为"紫霞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牡丹品种之一,堪称太原牡丹之祖。  相似文献   

10.
张健健 《理论月刊》2013,(2):160-163
自然既是人类的母亲,又是人类的老师。自然不仅为人类提供各种生存资料,还能教会人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城市环境建设中,我们应当学会以自然为师,向自然学习,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文章提出了城市环境建设中"道法自然"的四种主要途径:摹仿自然之形、提取自然之意、遵从自然之法和发挥自然之效,并对这四种途径进行了论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城市环境建设中的"道法自然",不仅是模仿自然的视觉形态和外貌,还应该学习自然的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从而在艺术和科学两种维度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营造出既有地方特色又能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11.
善待自然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大自然孕育了生命和人类。约300万年前人类的出现,并成为地球上的"万物之灵",给地球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勃勃生机,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人类社会,创造出无比辉煌的人类文明。然而,也正是从此刻开始,人类的活动,又给地球带来了一连串毁灭性的打击。人口的极度膨胀,工业文明和过度消费,使人类生活的地球变得不堪重负,并反过来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淡水匮乏,能源短缺,气候恶化,以及滚滚烟尘,污水横流,噪声轰鸣,废渣丛生,使得人类日渐失去了安身立命的绿洲,全球性的生态、环境、资源危机,屡屡向人类启开了警示的红灯。人类以自然为对手,贪得无厌地征服自然、掠夺自然的发展模式,已到了山穷水尽、难以为继的末日。  相似文献   

12.
前言     
《政协天地》2008,(8):4-4
福建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成立了。这是我省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也为我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平台。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有一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  相似文献   

13.
屈原与浮士德并提,这原本是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众所周知,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其作品《离骚》闪耀着他自己的光辉思想;浮士德则是德国著名作家歌德的长篇诗剧《浮士德》中的主人公,在浮士德身上有歌德的影子,但浮士德到底不是歌德。  相似文献   

14.
罗素曾说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一种"特殊的唯物主义",理解这"特殊"二字就成为阅读和践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必要课题。马克思建立历史唯物主义,必须扫除传统唯物主义的障碍,达成目的的方式便是自然与历史的统一。对于历史唯物主义中自然与历史的关系,论者要么仍旧分割自然与历史,要么在阐释自然与历史的统一时,只取自然或历史一端。更恰当的理解方式可能是,既保持自然与历史两端的分别,又坚持二者在有限与无限之间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5.
正在城市里生活的人,貌似远离自然,其实却和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没有谁能够真正地"远离自然",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爱护自然。常出去做客,每每宴毕,看到有人打包就欣慰,看到剩下一桌子酒菜就心疼,这可能与我的童年时光是在农村度过的有关。有一次,与一桌环境保护学者、专家吃饭,遇到剩菜满桌,当时真想  相似文献   

16.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形象,不仅是对西方资产阶级数百年思想史的概括,也包含对现代人精神困惑的深入思考和回答。浮士德身上"灵"与"肉"矛盾,涵盖了自然欲望与道德理性、自由与必然等深刻的哲学命题。  相似文献   

17.
梁伟华  何明智 《人民论坛》2010,(10):180-181
庄子的自然之道,即"无言"之说,在历代均得到了一般文人学士的推崇,甚至成为人们评论作品高下的根据或准则。中国诗学的最高境界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个"不着一字",靠的就是"悟道"。中国古典美学资源在现代文化中依然具有积极的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18.
德国古典哲学对以往哲学的突破在于康德以"哥白尼式的革命"的方式实现了"人为自然立法"的"主体论转向",把过去"主体归结到客体解释"转变到"客体归结于主体解释",形成了新的哲学坐标。这一转变经费希特到黑格尔,构成了德国哲学在近现代发展的传统。马克思哲学的德国传统包括了对这个转变的批判继承,具体表现为"人的本质"理论的新构造,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都关涉此。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研究及其观点不是什么囿于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本学",而是马克思哲学本身所包含的"主体"这个出发点的需要和体现。但马克思的"主体"范畴已经超越了康德和黑格尔,即已经是"现实的个人"意义上的规定。正是基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和实现为"现实的个人"这个历史前提和出发点的提出,才为唯物史观奠定了基础。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必须从他的人的本质理论出发,深入对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论转向"的扬弃的梳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9.
康镇麟 《求索》2012,(3):130-131,36
从人类的发展历程看,人化自然可以理解为截然不同的三种样态:"人格化"自然、"人力化"自然和"人道化"自然。这三种样态的发展轨迹体现了人类在认识自然、对待自然的态度方面的历史进步,这种进步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理性能力的不断拓展与道德境界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20.
韦宇红 《桂海论丛》2011,(Z1):95-97
选修课制度最早产生于18世纪中期的德国柏林大学。柏林大学的创始人威廉.洪堡是德国杰出的教育家,他提倡"大学最主要的原则是尊重自由的学术研究",学术自由包括"教的自由"和"学的自由"。按照这一治学理念柏林大学率先在全世界实行了课程选修制,选修课制度由此开始在德国高校广泛流行,并逐渐传播到以美国为首的其他国家。在我国最先推行选修课制度的自然是高校,作为培训轮训党员领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