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知识分子是个从国外引进过来的概念,本文提出了公共知识分子的三个特征,即具有超越学科所限的广泛学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具有面向大众的能力;并且认为,这种概括与米尔斯所著<社会学想象力>中关于社会科学家理想形象的阐述是吻合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未必都是公共知识分子,但社会科学家不应放弃公共知识分子的视野与关怀.  相似文献   

2.
文摘集萃     
《党建》2005,(1)
◆“公共知识分子”论调是噪音和杂音方平在2004年11月15日《解放日报》撰文认,目前提出的所谓“公共知识分子”概念,其质是离间知识分子与党和人民大众的关系。公共知识分子”概念的舶来者和抛出者,主张公知识分子就应该是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不属任何集团和阶级的飘浮群体,是  相似文献   

3.
陈洁 《党史文苑》2004,(8):85-86
本文通过分析公共知识分子的作用、意义及我国公共知识分子的现实情况,讨论现今在我国如何重塑公共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4.
知识分子的使命和社会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是指那些以独立的身份、借助知识和精神的力量,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公共关怀,体现出一种公共良知、有社会参与意识的一群文化人.知识分子是社会弊端的批判者和希望的坚持者,是思想的启蒙者和社会的变革者,是知识与价值的创造者和真知的捍卫者.在社会急剧转型的关键时期,知识分子理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在:一是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二是先知先觉、敢讲真话;三是追求民主、参政议政.  相似文献   

5.
1980年代末,西方学者首提"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意在借此称谓重塑西方年轻一代学者的社会责任和对公共事务的关切。新世纪伊始,"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传入中国,一批知识与文化精英通过"公共知识分子"修辞的社会影响力,在公共舆论场域开始发挥话语引导作用。然而,随着新兴互联网信息传播媒介的强势崛起,"公共知识分子"的内涵在网络上逐渐变化,甚至异化为一个带有负面色彩的标签。本文通过对这一变化过程及其影响机制的梳理,发现变化的原因乃在于网络信息传播结构变化所导致的舆论群体构成变化、国家加强对舆情引导与公共知识分子批判性意识之间的张力。在自媒体时代,构建公共知识分子与舆情管理者的良性互动十分必要,这既需要公共知识分子在保持理性批判精神的同时要适应体制和政策,也需要舆情管理者以理性和开放的心态来对待社会批评。  相似文献   

6.
《党建文汇》2010,(10):3-3
于建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要有仰望星空的人,不局限于思考小问题。我们国家就是缺少一批具有战略眼光的战略知识分子,战略知识分子的作用是超越公共知识分子的。  相似文献   

7.
1992年9月28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论家和社会科学家,中共思想理论文化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胡乔木在北京逝世.哲人其萎,梁木其摧.胡乔木的逝世是思想理论战线上的重大损失;同时,也使我们失去了一位"所有正直知识分子的知心朋友"(吕叔湘语).现仅以此文,向胡乔木在天之灵献上心香一瓣.  相似文献   

8.
刘荣 《世纪桥》2024,(4):109-111
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新时代知识分子不仅面临着重大历史契机,也面临着不小的艰险与挑战。在此背景下,厘清近代知识分子精神的内涵有助于为新时代知识分子精神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引,促使当代知识分子坚定公共良知、增强家国情怀;践行批判价值、重塑独立人格;弘扬道德价值、引领社会风貌;秉持人民中心、赓续创新文脉,主动扛起新时代开拓发展的大旗,书写新时代知识分子建功立业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9.
王金红 《唯实》2009,(6):75-79
在急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高校知识分子阶层内部也开始发生分化。其结果导致知识分子的社会政治角色和政治文化也发生分化。大多数高校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明显淡化,平民意识日益增强,高调的救世姿态被世俗化的取向所取代,空泛的主张被务实的需求所取代。高校知识分子的分化和去精英化是不可避免的社会趋势,这一变化不仅没有导致高校知识分子公共意识的失落,而且有利于增强公民社会的力量。高校知识分子平民化与世俗化的公共意识更贴近这个时代公民社会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60年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60年来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前30年实行的是"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这个政策主要是针对从旧社会过来的200多万知识分子提出来的,并具有一定的适用期限,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正面效果,但是它本身带有一定的"左"倾色彩,其主要错误是把知识分子归于资产阶级范畴。该政策在实践过程中虽然有过1956年和1962年两次短暂的调整,但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指导思想的作用,这个政策最后变成了无产阶级在各个思想文化领域实现"全面专政"的极"左"政策。"文革"结束后,党中央否定了"两个估计",重申"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公开宣布废除"团结、教育、改造"的旧政策,实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核心的新政策,知识分子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从知识经济时代特征和我国的实际出发,深入分析当前我国知识分子的现状,进一步认识我国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如实地把他们看作一个独立的社会主体,即一个活动于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与社会管理各个领域的社会集团;不但要调动知识分子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而且要调动他们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扩大"公共知识分子"的队伍,唤起他们的良知,使之担当起应有的社会责任;重新解释"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科学含义,坚定地走与工农相结合、与实际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知识分子的本质是"具有较多知识"的社会成员,其他因素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为知识分子;但是,知识分子的分类及其阶级属性,则往往与知识分子个体所从事的职业及其对社会的态度直接相关。"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论断具有二重性,即进步性和阶段性。考察当代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阶级属性,主要应该从与职业密切联系的社会生产关系的角度去认识。随着中国知识分子阶层自身职业分布结构的重大变化,其阶级属性也相应地呈现为多元化。  相似文献   

12.
知识分子的本质是"具有较多知识"的社会成员,其他因素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为知识分子;但是,知识分子的分类及其阶级属性,则往往与知识分子个体所从事的职业及其对社会的态度直接相关."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论断具有二重性,即进步性和阶段性.考察当代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阶级属性,主要应谊从与职业密切联系的社会生产关系的角度去认识.随着中国知识分子阶层自身职业分布结构的重大变化,其阶级属性也相应地呈现为多元化.  相似文献   

13.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是党外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地方,是培养和造就新一代党外代表人物的“源头”;党外知识分子思想呈现多元化态势;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对高校改革和发展,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探索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党对知识分子政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之初,通过拨乱反正明确知识分子地位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二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后,高度重视知识分子的地位作用,建立健全各项相关机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三是进入21世纪以后,把知识分子工作纳入人才工作,确立人才强国战略。通过对这一过程的考察与分析,揭示出关于时代主题与全球发展态势、知识分子概念与阶级属性等方面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5.
李大钊的社团活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作了人才和组织上的准备:一是以青年学生或青年知识分子为中心;二是以社团的创建和参与为依托;三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介绍与宣传为途径。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使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成为建党的骨干,另一方面使创建和参与的社团具有政党的雏形。  相似文献   

16.
高校是党外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地方,是培养和造就新一代党外代表人物的"源头";党外知识分子思想呈现多元化态势;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对高校改革和发展,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探索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人们自身媒介素养的提高,公共知识分子在社会舆论和价值导向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成为把握青年价值观及导向规律新的触点。因此,我们应该深入研究自媒体时代公共知识分子对青年价值观影响机制演化出新的特点,在借鉴的基础上反思与拓展自媒体时代背景下青年价值观教育的途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十月革命后,一批先进的中国人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变为社会主义者。对于这些人,史学界普遍地称他们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笔者认为,这一称谓是不科学的,应该称他们是“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与“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这两句话,在语言逻辑上虽然仅有四个字的顺序之差,但所表达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前者的  相似文献   

19.
知识分子问题是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大问题,必须把它摆到重要的位置上。知识分子问题在民主革命阶段。是和民主革命能否胜利伙关的大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和四化能否胜利实现枚关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知识分子由民族的、爱国的立场推进到人民的、无产阶级的立场,有力推动了知识分子对新生国家政权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为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根基。知识分子意识形态认同的建构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具有客观真理性与价值崇高性,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知识分子意识形态认同遵循“实践出真知”的认识逻辑,是在新中国社会历史实践基础上生成的自觉思想认同;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知识分子意识形态认同遵循思想自身矛盾运动的思维辩证法,在思想交锋中走向辨明是非,达致认同;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知识分子意识形态认同发挥着凝聚思想共识、价值共识,进而捍卫国家政权的重要作用。新中国知识分子意识形态认同的建构具有深远的、划时代的意义,增进了知识分子的国家认同感,也为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