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八九О年,我出生在离北戴河大约百里的海滨。当我刚刚两岁的时候,我的父亲就去世了,第二年我的母亲又去世,丢下了一个十分需要她照看的可怜的婴儿。我没有兄弟和姐妹。于是我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但等我长到十五岁的时候,他们又留下我孤独地生活在这世界上。我是多么不幸啊!”这是李大钊留学日本到达东京不久,在准备进入早稻田大学学习之前,在基督教青年会补习英文时,用英文做作文时写的《我的自传》介绍自己身世的一段话。  相似文献   

2.
<正>父亲去世一年了,我常常回忆起他。他一生为党和人民做了许多工作。他勤政廉洁,一身正气;他为人正直,待人宽厚;他生活简朴,平易近人。在回想往事时,我总会有一些冲动,想写一篇文章纪念他,却又不知从何处下笔。因为父亲生前从不在家中谈论工作上的事,我们做子女的对他的了解也只限于家庭生活。父亲去世后,我整理了他的遗物,走访了他  相似文献   

3.
李大钊临刑前没有发表演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中共中央要为李大钊烈士陵园立一块碑,撰写碑文的任务就交给胡绳。在讨论初稿时,有老同志提出,李大钊英勇就义时,讲过一段非常感人的话,为什么不写入碑文呢?胡绳听过意见后,就让他的秘书白小麦去问李新和我,问问他们的文章为什么都不写这段话?白小麦来问我,我告诉他不写这段话的原因是没有根据。白小麦随后又查了有关档案、会议材料,也没有找到可靠的根据。最后,碑文没有写上这段话。  相似文献   

4.
2000年5月9日上午,四平市“心连心”帮贫扶困助学活动再动员大会在市委礼堂召开。千人会场座无虚席。听着特困生和家长们含泪的诉说,看到领导干部与特困生对接的感人场面,回味市委书记动情的讲话,在这庄严而凝重的气氛里,一声声真诚而热切的呼唤泛起在每一个人的心头。令人揪心的学生身世,流露出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马卓,四平一中高二女学生,母亲因病于一年前去世,下岗一年多的父亲去年冬天在为别人打工的路上摔断了胳膊。从此,马卓在学习之余,又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王卓,四平三中学生,5岁时爸爸因病去世,不久妈妈也一头栽…  相似文献   

5.
赖富是我的老伴,我和他相伴40余年。他从小深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9岁时父母相继去世,成为孤儿,经历了悲惨的生活。赖富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呕心沥血,积劳成疾,但他顽强地与疾病做斗争,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斗志和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在重病期间还为昌平抗日英雄纪念碑操劳,临终时白天还为写党史的同志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6.
谷新德 《党的文献》2012,(1):121-122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在北平逮捕了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委书记、中国国民党在北方的主要负责人李大钊。在狱中,李大钊留下了两份珍贵的文献资料——《狱中供词》和《狱中自述》。《狱中供词》是李大钊被敌人审问时的回答,而《狱中自述》则是他以书面形式向敌人作出的回答。文中李大钊以国民党人自称,从未谈及中国共产党。李大钊为何要以国民党人的身份写自述呢?  相似文献   

7.
龙大道,又名康庄, 1901年 10月生于贵州省锦屏县,父亲是苗族人,母亲是侗族人。龙大道三岁时母亲去世,为了纪念早逝的母亲,所以他一直称自己是侗族人。  1919年,龙大道离开家乡,到武汉求学,四年后又到上海大学读书,在这里,他聆听了李大钊、邓中夏、瞿秋白等人的演讲,阅读了《新青年》、《向导》等进步刊物,很快就接受了共产主义学说。 1923年,龙大道被党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次年冬回国,在上海,他先担任了曹家渡部委书记,后调上海总工会组织部工作,在此期间,他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与工人们同甘共苦,先后组织…  相似文献   

8.
我本该早写一篇怀念文章,籍以悼念一位老共产党员,他在世时数十年如一日,一直关爱着我,他就是我的老领导——原晋南地委书记李广耀。因我 1992年突发脑血栓, 8年多来一直坐不起来,在胸脯上写字,一只手不会动,视力本来不好,又加上眼缺血,看不清字,就拖了下来。再者,我在感情和心理上实在无法接受这位淡泊名利、兢兢业业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为人刚正、待人慈善可亲又充满热情的老领导已去世了这一事实,总感觉他还活在我们中间。而今年 6月 16日已是他去世 7周年祭日了,我再也不能拖了,我必须强迫自己在极其艰难和痛苦中写这篇…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作为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在他牺牲之前,中国共产党共举行过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五大于武汉召开的第二天,即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在北京英勇就义),而他仅仅出席了在广州召开的党的三大。在党的三大、四大上,李大钊仅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没有进入中央局、政治局(1924年11月设立)。以今天的眼光看,这与他在我...  相似文献   

10.
1924年,我出生在肇州县李家粉坊屯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4岁时母亲去世,7岁时父亲积劳成疾身亡,我被家徒四壁的叔父收留.从12岁起,我便到大户人家打工,经常忍饥挨饿.1932年6月,日军侵占了肇州县,百姓的生活更苦了.我亲眼看见日本人动不动就抓劳工、杀人.  相似文献   

11.
孝儿感天地     
《江淮》2007,(8)
戴国彬家住黄山市休宁县溪口镇溪口村茶降村民组。1986年,父亲患晚期喉癌去世时,戴国彬年仅13岁。21年来,他不仅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还要日复一日地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和身患残疾的同父异母的姐姐。  相似文献   

12.
张堉 《正气》2001,(12)
中国共产党80华诞来临之际,我作为一名在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有着12年党龄的年轻党员,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回望自己走过的路,心潮澎湃、思绪万千……1966年6月我出生在晋西北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正赶上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给贫穷但平静的家庭带来了灾难。爷爷被打成了“反革命”,住进了“学习班”,白天站板凳,晚上带磨盘、背语录、挨批斗,失去了人身自由;爸爸被夺去了大队主任及会计的权力,陪着爷爷挨斗。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恰是在这困难的时候,我3岁时,母亲去世了;事隔两年,父亲又离开了…  相似文献   

13.
慈母泪     
方亮 《党课》2006,(9):80-82
初次听到《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时,我还很小。可从那时起,这首歌就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心上。 母亲16岁那年,外祖父就去世了。母亲硬是用她那稚嫩的双肩担起了一个五口之家的重担,还供小姨和小舅念完了初中。在几件老式家具的陪伴下,母亲走进了与她身世相仿、体弱多病的父亲的生活中。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和父亲是那么恩爱,他们从没打过架、拌过嘴,甚至连说重话的次数也屈指可数。每当和同学谈及这些,看着他们眼中流露出的那份掩饰不住的羡慕,我都倍感幸福和喜悦。  相似文献   

14.
《湘潮》2017,(9)
正1943年,抗日战争风起云涌之时。这年3月5日,迎来了周恩来的45岁生日。这天下午,在红岩村南方局办事处机关的一片草地上,一群青年围坐在周恩来的身边,静静地聆听周恩来结合自己的身世和经历给大家讲党课……周恩来一直讲到黄昏,大家都听得异常认真。周恩来出生在江苏淮安一个没落的官宦家庭,9岁丧生母,10岁嗣母又弃他而故去。家庭的重担过早地压在周恩来稚嫩的肩上。家庭  相似文献   

15.
革命先烈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他11岁的时候,因为要外出读书,家里缺乏劳动力,便由他的祖父作主,和比他大8岁的赵韧兰结婚。赵韧兰是个缠小脚的农村姑娘,大字不识一个。结婚以后,李大钊从上中学到上天津北洋法政专科学校,再到日本留学归来,于1918年3月被聘为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在这漫长的9年时期里,他所需要的学费,几乎全靠赵韧兰在家勤俭操劳来维持。所以,李大钊对妻子一直感激在心。李大钊到北京大学任教后,很快就成为我国思想界、知识界的学者、名流,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  相似文献   

16.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林伯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之一。50年前的10月1日,是他站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以新建立的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的身份,主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60年5月29日,为创建新中国、建设新中国而呕心沥血、奋斗一生的林伯渠同志与世长辞,享年74岁。 林伯渠在探寻正确的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曾与革命先驱李大钊结下深深的友谊。1941年,他在延安写的自传中,曾经满怀深情地说:“李大钊是我二次到日本时最好的朋友。”1958年10月4  相似文献   

17.
《湘潮》2021,(9)
正我是老红军马松生的女儿。父亲1908年出生在湖南省茶陵县马加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听父亲说,他之所以取名松生,是因为祖母怀着9个多月的他在山里采松菇时,靠着一棵高大的松树生下了他。从此,他便与松树结下了不解之缘:七八岁时他亲生父母相继去世,15岁左右养父母又先后病故,使他长成了一株岩缝里的倔松;1929年10月他加入茶陵游击队上了井冈山,1931年农历八月在工农红军独立第一师三团加入中国共产党,让他在枪林弹雨中磨砺成了一棵劲松;在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先后担任班长、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和团职干部等,参加过大小战斗数百场,可以说是九死一生却依然挺立不倒的青松。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张国焘是北京大学的学生,而李大钊则是北大有名的教授、图书馆主任。他们同是北京共产党小组的创始人,又同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作出过贡献。对于张国焘来说,李大钊无疑堪称恩师与引路人。但张国焘在1924年被反动军阀政府逮捕后,却出卖了李大钊。由于张国焘隐瞒了这段历史,所以直至1927年4月英勇牺牲,李大钊也不知道他所信任的学生曾经出卖过他。 张国焘1916年进入北大学习时,李大钊在留学日本3年后刚刚归国。1917年11月,李大钊经章士钊推荐,被北大校长蔡元培聘为教授,翌年1月,又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张国焘在《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上读到李大钊的文章时,还不认  相似文献   

19.
母亲的足迹     
母亲去世已整整47年了.当时我俩年龄还小,一个(沁平)10岁、一个(夏平)9岁,对她了解不多,对她的身世也不甚清楚.最近,由于父亲写回忆录,我们系统地阅读了母亲生前的一些材料,包括她写的自传和日记,走访了曾经与母亲并肩战斗过的战友,才对母亲有了比较深的了解,母亲的形象在我们的脑海中逐渐丰满起来.  相似文献   

20.
朱镜我,原名朱德安,又名朱雪纯、朱镜吾,左翼作家,新四军军部首任宣传部长。1901年,朱镜我出生于浙江省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朱家峰一户乡村塾师家庭,童年生活虽说艰辛,但一家人在一起,还是幸福温馨的。在他10岁那年,不幸接踵而至,父母相继去世,家境日渐困苦,19岁的大哥、7岁的小弟和已出嫁的姐姐也先后夭亡。他和大2岁的二哥朱德和相依为命,只得投靠奉化县吴江泾的外祖母家。好在外祖母对他哥俩很好,支持他们读书。多次打击使朱镜我少年老成,他学习十分刻苦,读完高等小学后,考入免收学费的宁波师范讲习所,毕业后,又考入甲种工业学校继续深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