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后四十年来,印度尼西亚华侨、华人及其资本和经济力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对这些演变除了与当时的历史发展、政治、经济及社会等国内外政局的发展变动密切有关之外,还可以从印尼政府的华侨、华人经济政策来考察。印尼政府的华侨、华人经济政策,可以分为两个历史时期来分析,即苏加诺政府统治时期(1945—1965年)和苏哈托政府统治时期(1966年—现在)。这两个政府统治时期对待华侨、华人的经济政策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笼统地评论他们对华侨、  相似文献   

2.
越南的华侨华人主要集中在南方,南方的华侨华人又主要集中于胡志明市。胡志明市的华侨华人经济比较富裕,文化水平也比较高。因此,研究越南的华侨华人现状应把重点放在胡志明市的华侨华人。 一、人口与分布情况 越南和胡志明市现有多少华侨华人,比较常见的说法是:越南尚有约100万华侨华人,他们当中的80%,即大约80万人居住在越南南方,胡志明市就占52万多,下表是1989年越南人口总调查中所统计的胡志明市华侨华人的总数和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3.
战后菲律宾对华侨、华人的政策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战后初期至60年代初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实行“菲化政策”,第二阶段是从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这一阶段菲政府的华侨、华人政策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以“加快同化、放宽入籍、充分利用”为主。第三阶段是80年代中期至今,菲政府注意到华侨华人的经济实力,采取各项有利于华侨、华人经济发展的措施来调动华侨、华人投资菲律宾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促进菲经济的迅速发展。菲政府各个时期的华侨、华人政策,、对华侨、华人的经济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影响。战后获得政治独立的菲律宾…  相似文献   

4.
越南自1930年建党以来,由于各个时期革命任务和对内对外政策的需要;也由于越中关系的变化,越南当局对华侨的政策不断加以修正和调整。根据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可以把它分为如下7个时期。第一个时期:采取团结和争取政策(1930.2—1945.8) 越南建党初期,越共为了积聚力量,团结和发动各阶层和各民族人民起来斗争,夺取政权,把华侨看成是越南革命的重要力量之一。1930年10月通过的“印度支那共产党”政治论纲曾经指出:“华侨工人和劳动人民是越南革命的同盟”。1941年,越党中央曾指示各级党部和团体:“华侨工人和劳动人民是  相似文献   

5.
1954年,“日内瓦协议”签订后几个月,美国即趁法国撤退之机,打入越南南方,扶植吴庭艳为傀儡,阻挠越南统一,破坏“日内瓦协议”的执行。吴庭艳集团依仗美国的支持,疯狂地屠杀和迫害越南南方革命者,与此同时,还采取了一系列迫害华侨的政策,威胁华侨要在反共的基础上与它合作。这些反动的华侨政策包括强迫改变国籍、限制华侨的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本文试对此略作述评,并分析其渊源与用心目的,评价其社会影响,以增进我们对这一时期吴庭艳政权的性质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6.
1938年年中,正当日军大举侵略我国,侵占了华中和华北广大地区的时候,越南华侨中的爱国进步分子,为了更加有力地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挽救民族危亡,他们把越南南方原有的几个抗日救亡组织联合起来,并且争取和团结了华侨的爱国知名人士,如张长、颜子俊、陶笏庭等,在华侨聚居的堤岸市(现属胡志明市第五郡和第六郡),成立了“越南南圻华侨救国总会”(单称“救总”)。不久,越南南圻各省华侨也积极响应,先后纷纷成立了分会。  相似文献   

7.
1941年,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入中国之后,又发动太平洋战争,把魔爪伸进了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当时,越南华侨中一些从祖国来的教师,为了在华侨社会中坚持爱国进步文教事业,把华侨青少年引上正确的政治方向,在越南华侨进步人士的支持下,于同年秋天在  相似文献   

8.
我国研究东南亚的著名学者冯承钧先生在其1928年译作《占婆史》的译序中说:“西贡附近有一地名‘宅郡’,为越南华侨最大之城聚。乃居其地之华侨,竟不知其名,而称之曰‘堤岸’,本国地图亦译其音为‘绍沦’。长此以往,以讹传讹。” 今日越南南部的胡志明市,在1975年4月30日以前称为西贡市。这是个双联市,由东区的西贡和西区的堤岸组成。东西两区交通相连,看不出两区的间隙和距离。当地华侨惯称“西贡——堤岸联区”,简称“西堤”。  相似文献   

9.
胡志明主席是越南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对越南华侨怀有极其深厚的感情,把华侨视为自己的兄弟姐妹、骨肉同胞。他生前时时、处处关怀和爱护越南华侨,留下了许许多多生动感人的事迹。透过这些事迹,我们看到了中越两国人民之间悠久而深厚的传统友谊。  相似文献   

10.
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北越华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知道,在越南华侨人口中,北越华侨只占越南华侨人口百分之十五左右。然而,他们所起的作用跟南越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华侨相比,有不少地方是大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11.
杨然 《东南亚纵横》2014,(12):59-61
胡志明市是越南华侨华人最大的聚居地,也是华侨华人文化的中心。该市的华侨华人文化历史悠久,带有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色彩。华侨华人活跃在该市的文艺舞台上,在商业文化、企业文化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华侨华人教育事业也比较发达,华侨华人文化还与当地的越南本土文化互相交流、互相影响。这些都是胡志明市华侨华人文化的特点,也可以说是整个越南华侨华人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东南亚》1993,(1)
越南自80年代初以来,即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这一进程具体又分为两个阶段:1980—1985年,是越南经济体制改革的试行阶段。这一阶段,越南开始引入市场机制,对高度集中、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这些措施主要有推行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开放自由市场、放宽对私人经济的限制等等。1986年底越共六大正式提出,要实现从官僚集中统包制向国家宏观调节、微观自主经营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此后,一系列加快市场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相继出台,从而标志着越南进入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彻底转化的阶段。这一  相似文献   

13.
越南经济改革的进程与背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引言越南的经济改革(经济刷新)及其成效已经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国内学术刊物已经陆续发表了不少有关越南经济改革的背景及其成效的论文;其中有些论文将越共六大作为越南经济改革的起点,并将其后的经济发展成效都归因于越共六大的决策转变。事实上,越南的经济改革并不始于越共六大,1979年8月的越共四届六中全会便决定采取以物质鼓励刺激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和给予生产单位以更多的自主权的政策措施,从而开始了越南经济改革的初期阶段,古小松同志曾将1979—1985年期间越南的经济改革初期阶段称为“新经济政策时期”,比较符合越南…  相似文献   

14.
越南对其经济结构的调整,是从80年代初开始的,至今已有10余年。在这期间,以1986年12月召开的越南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作为分界线,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仅对过去的某些经济政策、部分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而没有将战时经济体制转轨,不少调整措施显得主观、冒进、忽左忽右,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效有限;后一个阶段虽然尚未结束,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进行的是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其经济思想、经济战略、配套措施比较实际与谨慎,因而收到的成效比前一个阶段大。尽管越南目前的经济社会形势仍然相当严峻,但随着改革经验的积累,以及柬埔寨和平协定的签署与外部环境的改善,越南这个国家面临的困难会逐渐减少,道路不会平坦,但前景是美好的。研究越南经济结构的调整及其影响,对于了解东南亚地区经济与政治格局的演变,对于发展中越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及经贸关系,都有启发。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经济的角度出发描绘越南与中国经济关系的景况,以及中国对越南经济的启动作用并由此提出越南与中国建立经济战略关系的设想。一、中国对越南的直接投资中国对越南的投资虽然增长慢,但较扎实,可以肯定地说对越南经济基础的贡献是不小的。其中香港和台湾对越南的投资最大,1988——1996年.它们占外国对越直接投资总额的22.6%。在越南经济革新的最初年份,香港绕过美国的禁运令并冒着越南投资环境尚未完善的风险积极参与对越南的投资。至1988——1989年越南《外国投资法》颁布之时,香港在越南已有6个投资项目…  相似文献   

16.
●3月2日,中国—东盟防治禽流感特别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会见了来京出席会议的各国代表团团长。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会议发表了《联合新闻声明》。●3月2日,据越南农业和农村发展部部长黎辉干宣布,越南已成功地在2月底控制住了禽流感疫情。●3月2~3日,为期两天的全球华侨华人“反‘台独’促统一”大会在曼谷隆重举行。来自五大洲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以及台湾海峡两岸同胞1000余人参加了会议。●3月4日,在越南下龙湾举行的东盟外长非正式会议上,经各国外长一致同意,东盟常务委员会主席、印度尼…  相似文献   

17.
越共六大后的越南经济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79年算起,越南的经济改革已进行了11年。纵观整个改革,前两个阶段(新经济政策和同步改革)带有起步、尝试性质,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而总的来说,是失败多于成功。只有到了越共六大以后,越南的经济改革才开始走上正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笔者在《东南亚纵横》90年第2期评介了越南经济改革的前两个阶段。为了让读者对越南整个改革有一个较系统和较全面的了解,这里将对越共六大以来的越南经济改革作一述评,就教于读者和专家们。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四十年间,东南亚各国的华侨、华人状况,发生了错综复杂的演变。这种变化之大是华侨、华人史上所从未有过的。它不仅开创了华侨、华人史的新页,且对未来华侨、华人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如何看待及认识这种演变,对制定我国的有关政策,促进我国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及合作,推动我国的四化建设都有密切的关系和现实的意义。(一)  相似文献   

19.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两国之间有着二千多年的友好往来。福建人移居日本的历史是与日本人经济贸易和文化往来相联系在一起的。它有一个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它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大概经历着三个阶段。一、唐宋时期——福建华侨移居日本的开始我国人民移居日本传说开始于秦代的徐福。相传徐福带领一千名童男童女东渡日本,如今和歌山县下还有徐福的坟墓,标志着中日关系有悠久的历史。当地日本人民族  相似文献   

20.
第二个五年计划(1976—80年)和第3个五年计划(1980—85年)的完全失败,迫使越南共产党的老卫士在1986年召开的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上下台。实际上,改革者们的执政标志着越南发展的一个阶段,其新经济政策着重于三大生产计划:粮食和食品、消费品和出口产品。农业构成越南经济的基础,并有助于直接或间接地养活其大约80%的人口,因此其发展业已成为第4个五年计划(1986—90年)的主要目标。在这方面,新的改革已注入土地管理和生产方法,以及农产品的交易。改革者们也采取了其他矫正措施,以维持越南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