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审美经验是杜威哲学、美学的核心概念,而情感在日常经验转化为审美经验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情感贯穿于经验的整个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看做是经验的有机组成部分、源头甚至结果。在有机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情感自身的变化促成了经验向审美经验的转变。通过比较贝尔与杜威情感思想,杜威情感思想能得到进一步的分析,而这一分析一方面反驳了长久以来学界对杜威哲学、美学思想的一些误读,另一方面也可看出杜威取消哲学中某些对立概念所带来的隐患。  相似文献   

2.
能量理论在杜威的美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杜威赋予了能量以客观的运动过程,把它作为了审美实践中的一个内在因素。杜威认为能量并不是一个纯粹主观性的抽象产物,而是在有机体与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因此能量的产生体现了主体与客体、内在与外在的相互联系与统一性。在审美实践中,能量受到了艺术品节奏的影响,以合理的方式形成的艺术节奏对于能量具有引导作用,与此相反,以机械形式或者片面夸大某些艺术手法所形成的节奏则对能量的组织具有阻碍作用。从整个审美过程而言,审美活动是朝着经验的形成方向发展的,能量对于这个过程具有推动性的作用,因此,能量实际上推动了经验的圆满形成。能量对于审美经验的形成以及审美活动的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审美活动的一个内在因素,它贯穿在整个审美过程的始终。  相似文献   

3.
探究是杜威逻辑学的概念,它的内涵通过"连续性"、"习性"以及"情境"等概念体现。根据杜威的探究内涵发展出来的社会探究模式理论,强调经验优先,在设置情境中注重体验,强调自主学习、反对灌输,在掌握知识时情感并重。探究理论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4.
艺术中的审美愉悦是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的主要原因,但审美愉悦仅仅是艺术提供的精神愉悦的一部分,不能用审美愉悦覆盖艺术所提供的精神愉悦整体。本文试图分析审美愉悦覆盖艺术整体愉悦的原因:一是在艺术与美学学科的关系上,艺术的审美理论成为艺术理论的替代;二是在艺术实践上,用审美经验覆盖艺术经验。本文认为,艺术鉴赏本身具有理解的性质,在艺术理解过程中也具有精神的满足感,这也是艺术的精神愉悦的来源之一。在艺术理解中,解释的愉悦和审美的愉悦是融合的。  相似文献   

5.
何明 《思想战线》2011,37(4):7-12
人类学对艺术研究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参与者增多;同时,"多文化之文化"视角和"多点民族志"方法,与艺术理论和美学特别是从中派生出的"文化研究"形成了更明显的整体性把握人类建构艺术经验的"合流"态势。迈向艺术建构经验的艺术人类学,必须参与观察处于自然状态中的生活世界如何建构艺术与艺术如何表述生活世界,整体性分析艺术与日常生活、实用与非实用、审美因素与非审美因素等之间的关联。从实践出发的关系分析是艺术建构经验研究的关键工具。迈向艺术经验的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有两个主要维度:社会文化的艺术建构经验和艺术的社会文化建构经验。从这两个维度切入,会呈现包括艺术边界、艺术圈子、艺术生产、艺术变迁、艺术交流等在内的一系列重要研究论题。  相似文献   

6.
季中扬 《求索》2014,(7):176-181
民间艺术长期处于美学研究视域之外,尤其是民间表演艺术,住住被视为民俗活动,对其审美经验缺乏深入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要求以及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民间艺术,研究其审美经验。就民间表演艺术的喜剧性审美经验而言,民间诙谐所引发的欢笑不同于有着深度思想内涵的讽刺性的笑,也不同于意识已经达到了自我反讽高度的幽默的笑,它是一种缺乏任河指向与内涵的单纯的节庆的欢乐;这种喜剧性的审美经验不是来自分离式的审美鉴赏,而是融入式的瞬间体验,是一种共享性的审美经验,不管是表演者还是观众部体验到了同一种欢乐;其文化精神不是一种具有反思性、批判性的否定性精神,而是一种自得、自满的肯定性精神,是一种充满美意的乐天精神;其文化功能不在于文化政治抵抗,而是有着类似宗教的功能,它祝福生命,团结族群。  相似文献   

7.
从哲学层面而言,"经验"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支柱性概念.剖析"经验"在邓小平理论形成中的作用和在整个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诠释"经验"的哲学内涵,揭示邓小平理论的"方法论"特征,对于深刻理解邓小平实践思维的独特视角,把握邓小平理论的整体风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杜威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的基础上使用“经验”这一哲学概念,以此发扬17、18世纪哲学重视实践的思想。杜威在教育哲学中突出了“问题”的重要性,这正是其教育哲学的价值所在。其教育哲学围绕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展开,将“经验”与“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建构教育与社会的完整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皮尔斯 ,詹姆斯 ,杜威以“经验”范畴为核心 ,构筑了包括认识能力在内的完整的人性世界。皮尔斯分析了“经验”对建立假说的作用 ,认为“经验”是精神自身的进化 ;詹姆斯通过“前门种类”的与“后门种类”的经验之区分剖析判断产生的机制 ,并在进化论基础上对必然判断加以生理学解释 ;杜威则以“经验”在逻辑的目的与范围方面的意义对之加以阐明。  相似文献   

10.
现象学是认识论哲学,它对哲学美学的建树在认识论美学方面,然而它所促成的历史性变革却在本体论美学。审美是知觉现象学还原近代认识论美学诸家有的把审美归结为知性,有的把审美归结为感性亦即知性的模糊表象,还有的把审美归结为以理性为基础的感性。但经验表明,审美过程既不出现形式逻辑的概念、判断、推理,也不出现辩证逻辑的范畴流动。认识论美学由此而陷入了困境。为摆脱这一困境,心理学美学把审美归结为个体的心理体验。但个体的心理体验不能说明审美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又使心理学美学出现了危机。作为现代认识论美  相似文献   

11.
李应龙 《求索》2005,(9):97-100
如果说传统美学的理论基础是以追究世界的本源问题为最终目的的,那么,实践存在论从人的世界的三维文化视野来理解人的世界存在,它的目的是现实地筹划和创建人的世界存在的文化态势,其价值目标指向人的世界存在不可逆的发展方向。在这个意义上,实践存在论所理解的美学是文化美学。文化美学可以分为相互包含的两种模式:一种是微观美学,或称哲学美学,它以审美体验为核心概念,其终极关怀是人自身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另一种就是本文提出的宏观美学,或称文化美学意义的审美阐释学。它以审美阐释为核心概念,具有鲜明的宏观价值指向和文化建设功能,其终极关怀是人的世界不可逆的持续发展及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审美研究的文化转向,指的就是:在实践存在论的基础上,由微观美学转向宏观美学,由现有的认识论美学和体验论美学转向文化美学。在我们看来,“转向”正面地建设性地为美学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广阔天地,是当代人的世界存在及其人的生存需要和实践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12.
审美人类学并非对于"美"的纯粹凝视,亦非流于对其文化事项的收集,而是关于审美和艺术的物质基础,及其"美"之规定性的同构性的系统性研究。在美学与人类学的交流互补中,审美文化这一聚合性对象根据其表现形态、场域性和心理机制等层面,主要形构为如下三个方面:(1)多元化的艺术形态,包括原始艺术抑或"艺术前的艺术"、日常生活中的艺术、仪式中的艺术,以及当代富于杂糅性和流动性的艺术形态;(2)地方性审美经验;(3)审美偏好。审美人类学是关于审美和艺术形构机制及其复杂性的探讨,在人类学与美学的契合与边界之处,审美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理念与方法都将呈现出新的气象,并由此开拓出当代美学新的研究格局与未来。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园林独具韵味,在世界造园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从气论美学的视角来研究古典园林,将气论美学中的"气"、"象"、"韵"三个概念引入到古典园林中,可以比较园林气论审美与相关学说的异同。中国古典园林风流千载,那独特的造园技艺对于今日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也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杨雨佳  郭鹏 《人民论坛》2014,(1):192-193
审美经验是人与审美对象互相作用,在人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关系中,人的审美潜能具有强烈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得“艺术”与人发生关系.一个人一旦拥有丰富的审美经验,必然会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世界和人生,并从根本上改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汪榕 《思想战线》2012,38(5):135-136
傣族手工织锦受到傣族传统纺织技术知识、民族审美文化心理积淀、宗教信仰习俗和社会文化交流情况的影响,其审美特征不仅经由静态的织锦产品体现,也存在于动态的织锦生产过程当中。直到现在,从纯粹审美角度考量的傣族手工织锦产品,尚未在一般意义上获得绝对的经典地位,因为它或多或少地尚未与它的产生所依赖的人群状况,以及它在实际生活经验中所产生的对人的作用分离开来。对傣族手工织锦的考察有助于从美学理论层面"恢复审美经验与生活的正常过程间的连续性",①因为其正是这样一种处于"经验"之中的艺术,其审美特征从极其微观的角度呈现了地方性、小传统族群社会中民族民间工艺在"美的生成"、"工艺之美"、"审美体验"以及"美的内涵"层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磊 《求索》2008,(2):162-164
浪漫主义关学认为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是对立的,审美纯粹而自律,它无关利害且具有超越性和神圣性。这种对审美经验的认识过于强调审美的独立性,将它从生活中抽离出去,导致了艺术与生活的分离,因此是断裂而片面的。在马克思主义关学视野中,审美经验是现实经验的情感性、想象性表达,它始终保持着对现实生活的介入。审美的价值只有在与伦理、社会等人类其它文化价值的统一中才能实现。因此,马克思主义关学重视审美经验的完整性,强调艺术、审关对现实社会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治国 《求索》2014,(9):85-89
民族艺术感性形式的生成往往承载着本民族文化符号的能指性对象意义,以及这种符号在本民族反映和表达世界关系中的象征性与隐喻性表达,即民族艺术的生成与表现总是具有感性形式的概念对象性,与纯粹艺术审美具有不同的特点与规律.席勒“游戏冲动”中的“经验美”,康德“反思判断力”中的“自然的理性的合目的性”的“纯粹美”,黑格尔“感性显现”中的“依存美”,分别从民族艺术文本生成的概念对象性审美、艺术象征表现的概念对象性审美与艺术鉴赏判断的概念对象性审美三个方面,阐明了民族艺术感性形式的审美内涵和特征.  相似文献   

18.
审美疲劳,是接受美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大脑受刺激时间过久,细胞、组织或器官的机能反映能力减弱,是接受主体长时间处于相对不变的美学环境中所产生的审美迟钝现象。  相似文献   

19.
汪莎 《求索》2013,(8):101-103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美学的奠基人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建构了他的美学体系。他对审美与艺术的剖析在西方关学思想史上具有重大且深远的影响,他通过审美判断和艺术中关的密切联系分析出美的本质问题。辨别判断之美与艺术之关运用审美判断进行区分并详细说明了四个切入点,因为它是分析艺术之美的基础。艺术之美的根本点是判断之美,也就是取决于审美判断并高于判断之关。它与通过审美判断而得出的判断之美都是以无功利、无概念的形式为基础,但是并不是所有事物通过审美判断都能成为艺术,因为艺术是审美过程的提炼.是以美为根本点的最终形式。  相似文献   

20.
彭勇军 《求索》2012,(11):159-161
特殊心灵求美的审美态度使得他们有艺术审美的需求,其艺术审美心理结构可以分为审美感知层、审美经验层、审美直觉层三个由低到高的层次。特殊心灵在艺术审美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精彩瞬间",以及特殊艺术审美实践所具有的行为力量能改善特殊审美主体的社会行为,因此探索特殊心灵的艺术感知方式,助其构建艺术审美世界便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与现实价值。文章在讨论特殊审美心理结构、艺术感知方式基础上,分析了特殊艺术审美心理的形成机制与作用,并提出了构建特殊心灵艺术审美世界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