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2010年9月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后,在日本曾一度沉寂的“中国威胁论”又迅速蔓延,并严重损害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和两国的共同利益。“中国威胁论”在日本泛起的缘由很多,其中两国问观念层面的互动不足,是重要因素之一。在建构主义看来,观念互动可解决国际体系中的冲突。因此,重视中日两国政府间、思想界及国民的各种观念交流和思想交锋,达成中日两国间的观念互动,是消弭日本“中国威胁论”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重构中日战略合作关系的一个有效良方。  相似文献   

3.
日本战后初期的外交基本围绕美国展开,南亚由于经济落后,战略重要性较低,未能进入日本的外交视野。1990年代后,南亚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印度国际地位提升,印巴核试验及后来的阿富汗反恐战争等激起了日本对南亚的重视。南亚国家也希望能从日本获得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本、技术和经济援助。日本在双边外交的基础上,积极通过南盟发展与南亚国家的多边外交,取得了显著成果。  相似文献   

4.
林晓光 《和平与发展》2012,(2):54-59,72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政府推进"南进战略",高调介入南海问题,争夺海洋权益的政策倾向越发明显。野田内阁上台以后,更是积极与东南亚国家开展海上安全合作,谋划关于南海问题的多边机制。不难看出,日本的战略意图和政策目标是在从地缘政治、经济、安全等多个方面实施对中国的战略包围,这不仅使中日两国关系变得更为复杂,也必将危及东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然而,对华政策又是决定日本外交成败的关键,中日之间的结构性问题是长期的,决定了中日关系将长期在曲折反复中前行,中日领导人之间的机制性定期会晤,将有助于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上各种正反面的评说也纷至沓来.由于中国政府不懈地宣示与践行和平外交路线,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快速发展基本能持一种平和与理解态度,对中国的内外政策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但另一方面,"中国威胁论"的刺耳鼓噪也时有所闻,什么中国"军事威胁论"、"经济威胁论"、"能源威胁论"、"文化威胁论"、"技术威胁论"等等,不一而足.在各色各样的表演中,美国的一些鹰派人物和日本的右翼势力及其媒体无疑是充当了吹鼓手的角色,很有一股子"谎言重复千次就成真理"的韧劲.究竟是谁在让世界感到不安,是谁在让别人感到威胁,还得让事实来说话.  相似文献   

6.
美国“倒萨”的战略意图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九一一事件后 ,美国认为萨达姆统治下的伊拉克对美国构成威胁 ,美国总统布什强调必须推翻萨达姆政权。本文认为美国“倒萨”主要有四大战略意图 :一是控制中东石油资源 ,中东特别是海湾地区是世界石油最丰富的地区 ,而美国则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和能源消费国 ,控制中东石油一直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之一。二是改造中东伊斯兰世界 ,九一一事件后 ,美国与沙特阿拉伯的关系面临严峻考验 ,美国意欲借反恐推翻萨达姆政权 ,制衡沙特的影响力 ,以利于美国为所欲为地改造伊斯兰世界。三是牵制西方盟国 ,欧盟、日本对海外石油 ,特别是对中东石油依赖程度很深 ,控制中东石油可防止它们进一步离心。四是遏制中国和俄罗斯的兴起 ,推翻萨达姆政权可在战略上对中俄形成包围 ,达到遏制中俄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的“中国威胁论”:历史与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的"中国威胁论"有其历史和现实原因,它是反华、侵华的历史残余,同时又有着较深厚的现实土壤,其内容比西方的"中国威胁论"更为广泛和具体。我们在制定对外政策时,应当对俄罗斯的"中国威胁论"给予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日美军事同盟出现的新变化是深化和细化军事合作的具体事项,“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日美同盟的发展趋势是“世界中的日美同盟”。日美同盟今后的作用是“共同保卫日本”、“共同应对周边事态”,以及“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日本加强日美同盟的战略意图是利用日美军事同盟,确保日本安全;依赖日美军事同盟,遏制地区危机;依靠日美军事同盟,管理国际安全。  相似文献   

9.
“中国威胁论”的渊源存在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各流派中, 而进攻性现实主义又是最 新的理论版本。该理论认为大国关系是永远的悲剧, 并根据其逻辑提出了“中国威胁论”。这种观 点仅仅从国际社会无政府结构的角度分析, 忽视了对中国国家意图的考察;停留在“循环的”、“宿 命的”历史观上, 忽视了各国强调发展和国际机制约束力日益加强这一现实;关于中国“修正主义 国家”的论述也存在严重错误。  相似文献   

10.
“9.11”恐怖袭击事件后,日本以支援美国的反恐怖军事行动为借口,通过了旨在使海外派兵合法化、制度化的《恐怖对策特别措施法案》。该法案的通过必将对其防卫政策和军事战略的调整产生重要影响,并给日本自卫队的建设和发展带来巨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5月28—30日,“非洲发展东京国际会议”(TICAD)第四次会议在日本的横滨市召开,共有52个非洲国家的代表应邀与会,其中包括40位非洲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此外,日本还诚邀55个国际机构、22个捐助国、12个亚洲国家和16个非洲区域组织的代表参加此次主题为“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非洲——希望与机遇的大陆”的日非峰会。TICAD始于1993年,每五年在日本举行一次,  相似文献   

12.
与中国一样,印度同属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同样拥有世界上众多的人口,同样遭受过西方列强的欺辱;在经过英国人近百年“西方文明”的殖民后,印度本应变得更加和平,但事实并非如此,它往往是选择了冲突,从国内大规模民族暴乱到印巴三次战争,从中印边界冲突到出兵斯里兰卡,从南亚核竞赛的硝烟到近期的克什米尔争夺战,印度自独立以来几十年间几乎烽火不断。 直到现在,印度政府仍在推行其强硬政策——“控制印度洋,争当世界一等强国”,不惜血本从俄罗斯等国购置大量先进武器;同时散布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更令中国人们关注的是印度一直毫无遮掩地支持达赖搞独立。 人们不禁要问是——  相似文献   

13.
王旭  徐永智 《现代国际关系》2024,(2):100-120+140
日本“印太战略”由时任首相安倍晋三提出,经现任首相岸田文雄继承和发展,已经逐步确立。当下日本“印太战略”理念宽泛,议题和伙伴广泛,泛安全化色彩浓重,是兼具结盟性、遏华性、安全性和全球性的综合国际战略。日本强化“印太战略”受维系经济强国地位、“政治大国”夙愿以及遏制中国等考虑的驱动,将影响全球发展、损害区域海洋安全、干扰中国统一进程。同时,日本强化“印太战略”也面临着战略透支、经济基础不稳和外部支持不牢三重制约,这些制约因素虽难以在短期内扭转日本强化“印太战略”的方向,但将限制其成效。  相似文献   

14.
印度“东向”战略的意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后,印度实施“东向”战略,包括东盟、中、日、韩及澳、新(西兰)在内的广大地域内的经济、政治、安全、军事等多领域的“东进”,进入21世纪以来更是获得极大进展。印度“东向”政策的不断推进,是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的,是必然的。随着地区局势的发展,尤其是南海问题的升温、印度洋问题凸显,印度“东向”战略中地缘政治和安全战略将占据重要地位,给中国的安全和恢复中国在南海地区的领土主权和维护海洋权益带来新的战略压力。  相似文献   

15.
二战后,日本的军事安全战略发生了多次转变。冷战期间,其安全战略的基础是美日安保同盟,实行“立足本土,专守防卫”;冷战后,日本新防卫战略日益突破“专守防卫”的限制,已从“本土防御”向以地区干预”为核心的“攻势防卫”战略转变。其战略的基本走势是:战略重心加速转向“针对西南方”,抓紧实施海上力量“南下西进”的战略步骤,拓展外向型军事安全战略空间,提升武器装备的高新技术优势,强化日美军事同盟。日本军事安全战略的调整将使得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更加严峻,对我国维护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特别是对台湾海峡局势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6.
中日之间基于政治、经济、安全和文化交流的合作与发展,终于催生出“战略互惠关系”。然而,由于日本追求“国家正常化”的战略选择和右翼势力对中国和平发展的误读,中日关系将会沿着合作与斗争交织的曲折道路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珍珠链战略是一个由美国首先使用,主要用来指称所谓中国海上通道战略安排的概念。这一杜撰的概念出笼不久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甚至恶意炒作,其影响不断扩大,在很大程度上使印度洋地区安全合作环境更加复杂,中国威胁论一时更加甚嚣尘上,给中国外交政策造成新的冲击和挑战。中国如何应对珍珠链说,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外交课题。  相似文献   

18.
肖晞 《国际观察》2014,(2):110-120
中国持续和平发展,日本走向衰落之途,中日关系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日战略相持将延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其结果既取决于中国和平发展的质量提升,也取决于双方的战略选择与部署。日本的战略趋向具体表现为:全球战略收缩,东亚战略以遏制中国为核心目标,致力于深化美日同盟关系,加强防务部署和对外军事合作。有鉴于此,面对日本的战略趋向,中国应善加应对,加强全球议程上的倡议和塑造能力,积极锤炼大国心态,确立更具针对性的东亚地区战略,以长远眼光处理中日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
中日关系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摩擦与互不信任也在加深。根源之一是中日双方相互认识的乖离。日本对中国就存在着历史问题,中国的发展等几个认识误区。误区源自日本对历史认识的偏差和历史上自卑的中国观及中日文化价值观的差异等。只有抛弃错误的历史观,确立正确的历史观;摒弃冷战思维,确立新型安全观;扬弃狭隘利己观,确立互利共赢观才能走出误区,使中日关系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