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书荐     
《"群书治要"考译》摘录:用人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是国家民族赖以繁荣昌盛的保证。魏征从唐代以前的经、吏和诸予百家等古籍中搜集剪辑而成的《群书治要》中,引用了大量有关用人与王朝盛衰兴亡的历史事实和论述,反复说明“为政之道,在于得人”。  相似文献   

2.
正《群书治要》是怎样一本书?《群书治要》是唐代皇帝李世民指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编纂的一部治世宝典。该书从五帝到晋代的一万四千多部古籍中,精选65种典籍编成,共56万言。这是一部历经千万年历史考验的治国智慧、理念、方法、经验与成效的宝藏结晶。李世民如获至宝,手不释卷,依据此书创建了闻名中外的大唐盛世"贞观之治"。所幸的是,这部集中华文化精华荟萃的宝书,失传千年以后,重新回归祖国,受到炎黄子孙的特殊爱戴。一位身居海  相似文献   

3.
书林漫步     
《理论与当代》2013,(2):57-57
《群书治要》是贞观初年著名谏官魏征及大臣虞世南、褚遂良等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从先前历代帝王治国资政的史料中撷取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要而成的一部匡政巨著。该书上起五帝,下迄晋代,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撷取汇编而成。全书总计五十多万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套按照经、史、子分类的类书.可谓唐朝“四库全书”:  相似文献   

4.
正一提到"君明臣直",今人看来,恐怕唐太宗李世民与谏臣魏征两个人是当之无愧的样板。李世民是"明君",被誉为"千古一帝",魏征是"直臣",被唐太宗称作"镜子",在他们君臣之间发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无一不成了"君明臣直"的有力佐证。《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六年(632年),一次罢朝后,唐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对长孙皇后说:"魏征总是当众顶撞侮辱我,我迟早要杀了  相似文献   

5.
离任要检查     
<正>市县党委书记用人行为要过"离任检查关",这是中央组织部最近出台的《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试行)》作出的明确规定。《办法》提出,市县党委书  相似文献   

6.
唐太宗是在经历了残酷的隋末农民战争和血腥的玄武门之变后登上帝位的,这使他对人才的作用和价值有着比常人更为深刻的认识。他在晚年写的《帝范》一书中就反复强调:"国之匡辅,必待忠良,任使得人,天下自治","黄金累千,岂如多士之隆,一贤之重"。在他的一生中,可以说一直都在广开才路,推心待士。唐太宗的用人之道在中国帝王中是很突出的,并且具有很多特点,其中渗透了丰富的人才管理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供企业管理者借鉴。一、不拘小节,敢于用人魏征是贞观时期最著名的诤臣之一。他早  相似文献   

7.
正传承弘扬"工匠精神",既需要我们为"工匠精神"的回归创造条件,还应该对一些坚持"工匠精神"的企业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激励。我的手头有两本关于"工匠精神"的书,一本是美国人亚力克·福奇写的《工匠精神》,记述了美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些工匠如何改变美国;另一本是日本根岸康雄写的《工匠精神》,写一群国宝级的日本中小制造企业,如何成为世界  相似文献   

8.
现下,到处都在谈论用人之道。要落实小平同志提出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隔几年上个新台阶,说到底还是个人的问题,是提高人的素质和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的问题。往古来今,积五千年的文化传统,我国历史用人方面,有着很丰富的经验可资借鉴。近读《新唐书·魏征传》里有这样一段记载。管仲说,不能知人,知而不能  相似文献   

9.
鹿兮 《党史博览》2018,(6):28-31
正1960年,日本著名文学家和文艺理论家野间宏率领日本文学代表团访华,受到毛泽东等人的接见。毛泽东对野间宏说:"河上肇写的书,现在还是我们的参考书。河上肇在《政治经济学》那本书中写有怎样从旧的政治经济学发展到新的政治经济学,河上先生的政治经济学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因此每年都再版发行。"在一些书中,河上肇被誉为"东方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传道者"。最早在日本传播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治心养性,要在读书。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干部该读什么书?这不仅是个人的爱好问题,更是一个严肃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问题。胡长清爱看书。他经常看的是《肉蒲团》、《素女心经》、《金瓶梅》,结果荒淫无度沦为阶下囚。书籍自产生以来就良莠并存,有精华也有糟粕。读书好、好读书更需要读好书。读书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古往今来,一些落马的为官者,均不外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不读书不学习,沉迷于官欲,满足于现状,这样的"官  相似文献   

11.
读编往来     
<正>《当代贵州》编辑部:《当代贵州》今年第14期《黔才荟萃》一组稿件,介绍了近年来贵州制定出台的一系列引进人才的方案,新的育人用人机制,和搭建的集聚人才平台,并刊登了五名创客的创业故事。事实证明,贵州在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但要共建创业贵州,还任重道远。我认为,引进和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用人才要注重用人所长,用人之长越用越长,用人之短越用越短。  相似文献   

12.
中组部近日修订印发了《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守则》.《守则》明确规定了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坚持党章规定的干部条件. " 治天下唯以用人为本,其他皆枝叶耳.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再次捧读习近平同志的《摆脱贫困》一书,深为书中那些极富创见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所吸引。尤其是书中《从政杂谈·青年干部四忌》这篇短文,字字句句,饱含真情,富有哲理,让人过目难忘。他在文中告诫青年干部:"要有一种老实的态度,甘做最普通的事,乐于扮演拾遗补缺、跑龙套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积累经验,逐步获得社会的承认,在平凡的工作中获得不平凡的成就",切忌眼高手低。"眼高手低"语出清·陈确《与吴仲木书》:"譬操  相似文献   

14.
正在古代,"作家"一词的字面意思:作,为也;作家,即治家、理家,管理家务。这个词最早出自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所引东晋习凿齿《襄阳记》一书。杨颙担任诸葛亮的主簿,主管各种文书,但是诸葛亮却事必躬亲,总是亲自校验簿书。杨颙于是劝谏道":为  相似文献   

15.
王一化 《奋斗》2001,(10):55-56
“三鉴”,最早见于《北堂书钞》,其中记载汉荀悦在《中鉴》中说:“君子有三鉴:鉴于古,鉴于人,鉴于镜。”其后,在《新唐书&#183;魏征传》又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进一步解释“三鉴”,他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相似文献   

16.
正"法者,天下之程式,万事之仪表。"法治的重要性,从《管子》中可见一斑。2014年,是我省深入推进依法治省的开局之年,按照"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十六字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无疑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各行各业的共同参与。《纲要》明确,依法治省工作的参与主体是全省人民,责任主体在各级党委,特别要在组织动员群众上下功夫,使法治  相似文献   

17.
《当代贵州》2013,(24):58-59
书荐作者:阿诺尔德·汤因比(英)曹未风等译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历史研究》摘录: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事例:某一种语言和某一种文字在统一国家成立之前已把所有可能的竞争者都排挤出去了。例如:在埃及的"中王朝",官方语言和文字必须是古典埃及的象形文字;在日本幕府时代,则必须是日本语言和那些已在日本使用的具有特殊用法的汉字。然而,这  相似文献   

18.
进之  苏北 《共产党人》2010,(15):34-35,26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拔任用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到一个《意见》、三个《考核办法》,可以看出,"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越来越鲜明,关于干部德的考核评价的要求越来越具体,操作性也越来越强。我国正在积极探索新时期新的干部考评体制,干部德行考核开始走向制度化。  相似文献   

19.
正作为"四书"和"十三经"之一,《孟子》一书影响广泛,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在韩国和日本也流传甚广。不过,与《大学》《中庸》等经典不同,这本书的成书和接受过程都颇费周章。《孟子》一书是孟子思想受挫时的产物。在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各国奉行"富国强兵"政策,"仁政"思想不仅不受重视,而且被视为迂腐的表现,因此孟子在游历各国推行"仁政"思想受挫之后,只好回家授学撰述,最终形成《孟子》一书。我  相似文献   

20.
读书与修养     
《资治通鉴》记载,汉高祖刘邦建朝后,经常与陆贾谈论治国之道,陆贾常引用《诗》、《书》中的话加以劝戒。刘邦开始听到这些很不耐烦地说:"我以马上得天下,要用什么诗书?"陆贾力劝说:"马上得天下,难道马上治天下吗?臣听说古代贤君,很注意彰明礼度,因此能长治久安。秦灭六国,任刑好杀,不久即亡了,假若秦得天下之后,效法先王,施行仁义,陛下怎能灭秦为帝呢?"刘邦听后,顿觉惭愧。于是命陆贾将古今得失之事著成一书,取名《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