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司法鉴定投诉,作为一种社会监督形式,为司法鉴定执业活动及司法鉴定机构体系管理提供重要的反馈信息。正确分析和处理投诉,是提高司法鉴定机构管理水平、保证鉴定质量的重要环节。现就本院87例司法鉴定投诉案件进行分析。1司法鉴定投诉案件数据统计1.1按鉴定类别统计2008~2011年度司法鉴定投诉案件87例(表1  相似文献   

2.
袁宪章 《法制与社会》2011,(29):158-159
与案件受理和处理相关联的重大的社会不稳定风险,都是检察机关办案环节的风险,应当加以评估、预警和防控;但评估、预警和防控的重点应当是在检察机关办案环节产生的重大的社会不稳定风险。检察官在对经办案件做出处理决定时,要充分估量因当事人不理解或不接受而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可能性,提前做好心理疏导、教育稳控、困难救助等工作,切实预防矛盾激化,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3.
鉴定意见作为一种客观性较强的法定证据种类,在司法、仲裁等事实裁判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重要。相应的,近年来随着案件量的增多对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投诉问题也呈递增趋势,有必要加强对鉴定投诉的受理和处理程序等问题加强进行规制,以促进司法鉴定行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领域,贪污贿赂犯罪呈上升趋势,呈现出犯罪主体多元化和共生化、贿赂案件发案频率高且金额大、犯罪手段日趋复杂和隐蔽等特点。要防控新农村建设工程领域贪污贿赂犯罪,应当找准发案的重点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5.
当前,针对不满鉴定意见而引发的鉴定纠纷,当事人常采取多种维权方式,除鉴定投诉、信访上访外,有些会直接向法院起诉社会鉴定机构。通过研究发现,当事人起诉社会鉴定机构案件的裁判结果多为驳回起诉或诉讼请求,解决鉴定纠纷的效果不佳,且由于存在审理裁判困境,法院在处理此类案件时似乎觉得相当棘手。为了解决鉴定管理与诉讼规制未紧密衔接而衍生出的鉴定纠纷,以及倒逼鉴定机构/鉴定人重视提升鉴定质量,有必要合理构建当事人起诉鉴定机构制度。  相似文献   

6.
丛斌  刘鑫 《中国法医学杂志》2020,(2):121-122,127
新冠疾病疫情之下,法医学鉴定活动不可能停止,法医学鉴定的对象可能为COVID-19。开展鉴定的法医人员面临很大的感染风险,因此法医鉴定机构和法医鉴定人应当提高感染风险认识,加强防控措施,提升防控应对能力,遵守法律及伦理规范,加强与临床有关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7.
《食品卫生法》第五条规定:"国家鼓励和保护社会团体和个人对食品卫生的社会监督,对违反本法的行为,任何人都有权检举和控告。"因此,正确及时地处理好食品卫生投诉案件,既是各级卫生监督机关的法定职责,也是更好地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的客观要求。但由于目前全国尚无统一的处理食品卫生投诉案件的规范性文件,致使各级卫生监督机关在具体操作中缺少规范性。本文拟对处理食品卫生投诉案件的有关问题作粗浅探讨。1 现存主要问题1.1 管辖不明确。处理食品卫生投诉案件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处理结果往往得不到当事人的理解,极易引起争议。因此,目前不少基层卫生监督机关对受理食品卫生投诉案件并不积极,而是能推就推。特别是在管辖不明确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实际工作中,投诉者有的向其住所地所在的卫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北京市朝阳区2005—2007年医疗卫生举报投诉案件登记表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掌握了近三年来医疗卫生举报投诉的分布状况。经过对案件的分类和来源进行分析和探讨,为今后的医疗卫生监督工作和举报投诉查处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律师在承办反不正当竞争案件时,应当综合运用民事、行政、刑事等法律保护手段,在案件承办前期制定统筹方案,案件承办中期协调不同主管部门配合处理,案件后期推动协商解决案件,避免因旷日持久的讼争对受害企业经营造成重大影响,实现矛盾的快速有效化解。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是《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禁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之一。律师在承办该类案件时,应当综合运用民事、行政、刑事等法律保护手段,在案件承办前期制定统筹方案,案件承办中期协调不同主管部门配合处理,案件后期推动协商解决案件,避免因旷日持久的讼争对受害企业经营造成重大影响,实现矛盾的快速有效化解。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司法鉴定》2007,(6):39-39
几年来,四平市司法局切实履行司法法鉴定管理监督职能,始终把提高司法鉴定工作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从而确保了司法鉴定的公开、公正、公平,始终保持司法鉴定案件的零投诉目标。为进一步提高司法鉴定工作质量,又出台了新措施,实行了司法鉴定典型案例评议制度。  相似文献   

11.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公证更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与百姓利益息息相关。近年来公证办证数量不断增加,相伴而生的公证投诉案件也悄然呈增长态势。处理投诉不仅耗费了公证机构大量的精力,也给公证执业人员增加了压力,有些投诉案件经媒体报道后严重影响了公证的公信力,削弱了公证的权威。如何处理和防范日趋增长的公证投诉,使公证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已成为司法行政部门、行业协会、公证机构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律师在承办反不正当竞争案件时,应当综合运用民事、行政、刑事等法律保护手段,在案件承办前期制定统筹方案,案件承办中期协调不同主管部门配合处理,案件后期推动协商解决案件,避免因旷日持久的讼争对受害企业经营造成重大影响,实现矛盾的快速有效化解。  相似文献   

13.
我国没有疑罪案件处理原则的立法。司法实践中,办案人员不是将疑罪案件与疑难案件相混淆,就是在部分疑罪案件的处理上,难以适应兼顾惩罚犯罪、实现刑罚正义的要求。构建我国疑罪处理案件原则时,应当以人权保障为主、适当兼顾惩罚犯罪为指导思想,即对疑罪案件,应当适用疑罪唯轻原则,但对部分疑罪案件,可以适用举证责任倒置、择一认定等规则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4.
对广州亚运期间的犯罪防控机制的实证分析表明,在目前的犯罪防控措施之下犯罪并没有明显下降的趋势,而是表现出了犯罪总量上升、特定类型的犯罪突增、犯罪区域较为集中等异常变化。可见,我国对重大活动举办城市所实行的粗放型人海战术防控措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据此,我国应当依据不同功能区的特征和不同犯罪类型的变化规律建立全国共享、精确制导、有针对性的集约型动态防控机制。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我国未能形成以少年司法机关为中心的未成年人案件处理体制,已有的少年法庭受案范围较窄,仅仅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各种不同性质的未成年人案件分别由不同部门做出相应处理,呈现多元化特征。这和其他国家普遍建立独立的专门机构统一处理未成年人案件的做法形成鲜明对照。鉴于多元化体制存在的弊端,建立独立、统一、协调的未成年人案件处理体制应当成为我国未来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苏青 《证据科学》2016,(4):422-431
我国诉讼法对司法鉴定及鉴定意见的制度性缺位使得鉴定意见从“证据之王”沦为“是非之王”.司法鉴定的启动制度是连接司法鉴定管理制度与鉴定意见证据制度的桥梁,立法完善与实践问题的解决应当重视对司法鉴定启动规则的建构.诉讼法应当明确规定司法鉴定的启动条件,鉴定事项与案件事实之形式关联性、鉴定必要性是启动司法鉴定的一般性条件.此外,应当规定可能被判处死刑的案件、被告精神状态存疑的案件以及特定情形下法院依职权的司法鉴定强制启动制度.同时,应当结合现有相关立法来设定补充鉴定及重新鉴定的启动条件.  相似文献   

17.
罗斌  屈建业  毛永新 《证据科学》2004,11(2):141-142
损伤程度鉴定是法医临床学的主要任务之一,通常情况下,评定的对象应当是活体。伤者遭他人伤害,在评定损伤程度前因其他原因发生了死亡,由于案情的发展和诉讼需要,必须对死者进行损伤程度鉴定。死后是否可以进行损伤程度鉴定,目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通过对两例死后损伤程度鉴定的案例分析,试阐述形成此类案件鉴定的基本条件和处理这类案件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任重远 《法制与社会》2013,(36):292-293
本文以上海市面向社会服务的鉴定机构为视角,通过对鉴定机构适用ISO17020后的实地调研,分析文书司法鉴定投诉处理机制的形成背景、原因,处理途径、方法,反馈信息等各个方面的内涵,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来判断解读投诉处理过程中的矛盾焦点。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论刑事鉴定启动权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鉴定启动权制度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司法鉴定制度的基本特征,也体现了一国诉讼制度设计的模式,更影响一国权利保障体系的配置结构。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应当对公诉案件与自诉案件架构不同的鉴定启动机制。公诉案件在保留现存鉴定启动权制度下赋予当事人鉴定的申请权,增加当事人对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选择权,并对职能部门的启动鉴定权进行限制性制约,在完善鉴定结论“告知”制度的同时,建立“立证、留鉴、备鉴”制度;自诉案件实行当事人启动权制度:建立与诉讼制度、证据制度相协调的鉴定启动权制度。  相似文献   

20.
民事、行政交叉案件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案件类型,我国的法律对于此类案件的处理缺乏明确的、具有操作性的规定,这给司法实践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我们认为,民事、行政案件交叉的原因有多种,在现实中也表现为不同的类别,因此,案件的审理亦应当根据各类案件的特殊情况分别采取附带诉讼、分案审理及并案审理等不同的诉讼程序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