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任何社会形态中的基本矛盾。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正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打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桎梏,因而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社会主义的诞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是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根据变化了的实际,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一定程度的变革,同样是历史进步的要求,是生产力发展所必需的。一、社会主义的诞生就是生产力的极大解放,代表着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个人类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革命的活跃的因素,是不断进步变化的,而生产关系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则是相对稳定不变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变革生产关系,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当一种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到生产力标准问题,并指出坚持生产力标准是在中国建设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因此,研究和宣传生产力标准问题.已成为理论战线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我认为生产力是在这样几种意义上被作为标准来使用的:一是在划分社会形态和历史阶段问题上,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是划分的根据或标准;二是在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上,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是变革的根据或标准;三是在评价各种社会现象问题上,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作为评价的根据或标准.生产力标准的这些含义有着共同的根据,即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相似文献   

3.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是我们党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这个观点,不仅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而且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内容。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当旧的生产关系和政治上层建筑阻碍和束缚新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只有通过革命砸碎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才能由不适合变  相似文献   

4.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只有先进的生产力代替旧的生产力才能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地前进。生产力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历史上每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都曾代表了它那个时代的先进生产力,但由于始终局限于代表某一种具体生产力,而使得它最终都随着这种生产力的衰落而衰落了。中国共产党必须代表一个时代的每一种先进生产力、先进生产力的每一种组成要素的发展要求,才能算是真正地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一、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生产力作为一个系统主要包括三大层级:1.最…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正确指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不仅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而且决定生产关系的建立、巩固、调整与变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由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冲破了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束缚的结果;社会主义制度要得以巩固、健全和发展,也  相似文献   

6.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观点。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要求,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核心内容。我们学习马克恩理论的目的在于指导自己的行动。如何能够克服经济建设中的脱离国情、超越国力、急于求成的老毛病,正确指导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协调发展,关健在于正确坚持生产力标准。回顾四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总的来说,我们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处理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的。所以我国才能在旧社会遗留给我们一堆废墟上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这是任何历史唯物主义者都应该承认的客观事实。在这四十年中,每当生产关系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时候,我们党就及时变革和调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生产力生产关系不断发生着变革,社会结构的各个部分重新组合更新,在这浩浩荡荡的历史行军中,充满着不同群体的斗争与妥协,有着发展也有着退步,纷繁错综。马克思恩格斯透过缤纷复杂的社会现象,总结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问的矛盾是社会进步的最基本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央的《决定》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为线索,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揭示了这场改革在我国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和它在内容上的全面性、深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运用、丰富和发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多年来没有认识清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最终的决定作用,甚至离开生产力,片面地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先进与否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夸大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和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已经证明这种离开生产力抽象地看待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邓小平同志强调,要从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认识社会主义.他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展,贫穷不是社会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公式化解释框架表述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思想文化上层建筑的线性决定和反作用关系。其中,文化只是被决定者。这种生产力决定论其实是传统哲学(传统唯物主义和传统唯心主义)制造抽象理论元基点的形而上学理论方式。按照马克思终结传统形而上学、确立社会历史实践本体论的哲学变革理路,可以把唯物史观的解释框架理解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思想文化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循环。其中,文化又构成了生产力、经济和政治的源泉和基础。我们需要确立社会历史实践整体观,在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后,确立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自觉,为进一步的生产力提升、经济发展、政治建设和社会进步,充实文化上的源泉和基础。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类社会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正是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又统一又斗争的矛盾运动,形成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但是,有人总感到困惑,既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生产力这么落后,为什么能搞社会主义?既然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阶段,为  相似文献   

13.
一、社会进步及其三维评价尺度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生产力生产关系不断发生着变革,社会结构的各个部分重新组合更新,在这浩浩荡荡的历史行军中,充满着不同群体的斗争与妥协,有着发展也有着退步,纷繁错综。马克思恩格斯透过缤纷复杂的社会现象,总结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进步的最基本的动力。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  相似文献   

14.
在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方面,我们的教科书中都是这样讲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观点,被原封不动地应用到理论宣传中,支配着人们关于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关系的思考。这种观点认为,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之间是一种间接关系。这种观点只揭示了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关系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这就是生产力能够直接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可以直接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个方面,我们分别从这两个方面,看看生产力是怎样对它们起直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5.
一、县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服务上,即上层建筑在方向、方式、效果上都为经济基础提供服务.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时,就起促进作用,反之,就起阻碍作用,延缓经济的发展.这种反作用有时还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6.
一、什么是生产力标准?生产力标准,是指衡量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先进与否或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进步与否的客观尺度.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只有用生产力标准来衡量.我们必须坚持运用这把尺子来裁判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生活现象.同时,必须坚持以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发展趋势为基础,来构造和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凡是适应的,就应当  相似文献   

17.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这一命题已为人们所共识。它的含义是指通过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的束缚来发展生产力。由此而产生了一种误解,认为当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在建立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确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之后,解放生产力的任务就完成了。革命胜利后的任务就由解放生产力转变为发展生产力。其实,这种被误解了的传  相似文献   

18.
我们党经过四十多年的艰苦探索,付出了巨大的历史代价,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并已被实践检验是正确的基本路线,这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为此,我们必须确立以下六个观念: 一是确立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物质生产力的历史,同时也是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历史。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就是不断改革不适应甚至阻  相似文献   

19.
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介质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聚昌 《理论探讨》2007,1(3):69-74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有一个历史的源于生产力水平的介质结构在起作用。介质结构有两项内容:由生产力或其发展产生的新的利益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社会资源配合组织的经济有效性原则。这两项内容在不同生产力水平下的特定组合,既决定了生产关系及其变革方向,也同时规定了这种生产关系得以存在和再生产自己的经济形式和经济组织方式。从生产力发展中析炼出介质结构,有助于用唯物史观回答当代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运动和发展,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必然性。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对我国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一系列互相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进行改革,才能把我国建设成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