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美国学者格兰特·吉尔莫为代表的西方法学界哀叹“契约死亡”!果真如此吗?笔者以亲身经历的3个典型案例反映出“个案困境”,以30起1363件商品房买卖系列纠纷案件分析出“整体困局”,由现行法律的基本原则、准入规则和无效规则剥离出“立法困惑”,一个个立法、司法现实。使读者深感我国现行格式条款法律制度的“问题困扰”,契约死亡并非恫吓!如何让沧桑百年①、造尽辉煌,而今却濒临死亡的契约理论再生?包括日本学者内田贵的《契约的再生》在内,迄今尚无满意答案。笔者认为,探明法理根据是规制格式条款的前提,也是契约再生的基础。于是提出格式条款非平等性、非协商性、非特定性的“三非”特征.“格式条款规制说”的性质,契约自由与交易秩序和谐、公平交易与效率经济统一、基本生存与持续发展兼顾的价值取向。契约再生必须有立法、行政和司法的共同给力,体现在格式条款的三条规制路径:立法界定立法定义、确立规制原则、明确条款准入规则、理顺无效原则体系;行政健全审查备案制度和违法禁用制度;司法建立绝对相对无效、免责加责和主要权利判断、提示义务范围和条款解释等规则。  相似文献   

2.
契约自由原则是私法上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核心内容,也是近代私法走向进步的标志.离开了契约自由就无法解读意思自治,契约自由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但是20世纪以来,随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契约自由原则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各国立法普遍对契约自由给予一定的限制,以保障社会的整体利益.本文通过分析契约自由原则的形成基础,针对契约自由原则所面临的困惑,指出追求实质正义与契约自由原则在终极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契约精神是行政合同的本质精神。行政合同在充分体现“平等,自由,对价,合意”这四大契约本质的同时,借鉴并运用了其他一些经典的契约制度。行政合同中的契约精神对于限制行政权力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新《合同法》)已于1999年10月1日正式施行。新《合同法》从不同层面规定和体现了合同自由原则,这是立法指导思想上的一大进步,是法制的完善。一、合同自由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合同自由原则即当事人自愿原则,是指当事人依法享有的决定缔结合同、选择相对人、决定合同的内容和形式等  相似文献   

5.
“契约自由”与法制建设高子居市场经济的运行,主要是通过"契约"(合同)的形式来实现的。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契约关系成为最基本的法律关系,与之相适应,合同法律制度就构成了市场经济最重要的法制基础。而"契约自由"则是整个合同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历...  相似文献   

6.
流质契约禁止:合理反思与制度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岚 《前沿》2008,10(2):118-121
流质契约虽为我国现行立法所禁止,但它体现了私法自治原则,符合自由、效率的价值理念,具备现实存在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并在某种意义上因应了法律制度创新的需求,应当为我国民商事立法所确立。  相似文献   

7.
在契约自由原则上,法国民法典更多地秉承了自由的理念,而德国民法典则从社会秩序和正义的角度对契约自由原则施加了一定的限制。法国民法典与德国民法典在契约自由原则上的这一差异,受国家的经济基础、国家性质、国家结构形式、立法目的以及文化理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为适应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法国与德国通过立法、司法以及法学理论等诸多手段对民法典中的契约自由进行修正,又表现出惊人的一致。  相似文献   

8.
“违约”属契约中术语,是指契约当事人违反其在契约中“承诺”的一种背信行为。以即期合同和远期合同为基础,违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既可以发生在即期合同中,也可以发生在远期合同中的违约;二是只能发生在远期合同中的违约。第一类违约为我国法律规范所确认,我国现行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违约也主要是第一类违约,在法学理论上将其具体分为一般违约和严重违约两种形式。第二类违约还未被我国法律规范所确认,这类违约也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预期违约。  相似文献   

9.
契约是人们相互交往的方式之一。契约自由原则的兴起在于个人自由意志受到尊重,其衰落则在于契约当事人之间平等地位的丧失。国家为了克服因当事人之间的不平等而产生的契约实质上的不平等,通过立法或判决的手段,来确立契约义务的内容,或者填补契约义务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作为传统契约理论基础的合同相对性原则,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现代交易的发展。有鉴于此,各国(地区)立法和判例通过承认涉他合同,引入债权不可侵性理论,规定合同的保全制度,承认合同关系第三人之保护效力,以及租赁权的物权化,对合同相对性原则进行了修正和突破。  相似文献   

11.
郭锦云 《前沿》2007,17(6):101-103
合同的相对性是整个合同制度和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和前提。合同的涉他性从来就有,并随着贸易的繁荣和市场经济的发达,合同的涉他性也必然要处于现代契约理论及制度的基础性地位,成为合同立法和司法的另一项必须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合同自由原则包括订立合同的自由 ,选择合同对方的自由 ,决定合同内容的自由 ,变更和解除合同的自由 ,选择合同方式的自由等内容。其在我国合同法中主要表现在 :更新合同概念 ,扩大合同主体 ;要约与承诺制度的确立 ;当事人确定合同内容的自由 ;当事人确定合同形式的自由 ;对格式合同的限制 ;当事人在确定合同效力方面的自由 ;合同履行过程中的自由 ;合同变更和解除的自由 ;违约责任选择的自由  相似文献   

13.
免责条款是合同当事人以协议排除或限制其未来责任的合同条款。随着免责条款的普遍使用 ,因免责条款所带来的不公平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不公平免责条款必须予以规制 ,以实现在契约自由的体制下 ,维护契约的公平正义和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目的。目前 ,免责条款的规制方式主要有立法规制、司法规制、行政规制和消费者规制。每一种规制方式都有其自身的优势 ,但也存在着难以避免的局限性 ,有鉴于此 ,我国应借鉴各国经验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 ,融立法、行政、司法等规制方式于一体的综合规制模式。  相似文献   

14.
尚清锋 《前沿》2001,7(2):41-43
本文就合同自由原则在多方面所受的限制作了简述 ,探讨了合同自由原则受限制的经济、社会和法律自身的原因 ,认为合同自由原则仍是现代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5.
戴霞  王新燕 《前沿》2013,(1):83-85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41条规定了我国涉外合同的冲突规则,但因其条文原则性强,且较以往国内法规定有较大不同,引发了学者关于第41条特征性履行方法地位的争议。其主要表现为“转换观”与“未转换观”两种学者观点间的对立和冲突。综合国内外立法及实践状况,我国合同冲突规则理论应采“转换观”,认为第41条借鉴了国际立法,将特征性履行方法与最密切联系原则之于合同冲突规则体系中的地位进行了转换,并可考虑通过一些细化措施,如制定特征性履行方法一般规则、明确规定最密切联系原则对特征性履行方法的替代、补缺地位并细化其操作方式等途径进一步完善特征性履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我国《合同法》没有规定为第三人利益合同。为充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充分遵从意思自治原则,我国《合同法》应当在合同效力一章中明确规定为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贯彻保护第三人利益与贯彻意思自治原则之间的平衡之立法宗旨,规定第三人享有给付受领权、给付请求权、债权保护请求权以及受领给付的义务;合同自成立时生效;当事人只能在第三人未明确作出接受合同约定的权利之前变更合同以及可以在合同谈判时约定合同的解除条件等内容。立法体例上采用潘德克顿式,以便与我国未来民法典衔接。  相似文献   

17.
情势变更是合同法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对合同的效力及合同的履行关系至巨.我国<合同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情势变更原则,入世后我国有必要制定和适用情势变更原则以弥补现行<合同法>中的空白.本文从情势变更原则的内涵入手,就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条件等问题进行论证并对我国立法上确立该原则之必要性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8.
BOT是一种新型的特许权投资方式,其运作基础是一系列复杂的合同安排,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与私人投资者间的特许权协议。在全球化背景下,明确特许权协议的法律性质有助于吸收国际私人资本参与公共设施建设,有助于投资争端公平、合理地解决。由于行政契约理论与立法、司法实践在我国的局限性,我国BOT特许权协议不应定性为行政合同,BOT特许权协议界定为商事契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当代物权立法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在所有权立法思想上,从“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化;在所有权的实现模式上,从“物的所有”向“物的利用”转化;在所有权形态上,从“一物一权”向“一物多权”转化;在物权的种类上,新的物权产生,旧有的一些物权消亡。基于此,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我国物权立法应确立三个基本原则——物权法定原则、物权公示原则和物权独立原则。  相似文献   

20.
格式条款的产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但最主要的是格式条款的使用者在法律上或者事实上的垄断。格式条款有利于节省缔约时间,降低交易成本,故适用广泛,但同时其弊端亦十分明显,违背了契约自由及契约正义原则,于是各国纷纷通过立法、司法、行政等规制手段对其予以特别规范。近年来,在我国,格式条款已经普遍存在于运输、邮电、通讯、保险等不少公用事业以及一些商品交换和服务领域,而其中的不公平条款显而易见。我国应切实从立法、司法、行政和社会等各方面规制格式条款中的不公平条款,真正保护消费者的利益,维护正常的交易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