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燕 《思想战线》2011,(Z1):270-272
我国再了和平发展道路,是既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又符合本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就要求实现包容性增长,要求我国的发展要能够包容别国的发展,世界也要包容中国的发展。要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需要包容性增长。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需要正确处理好国家之间的关系,结成强大的争取世界和平的统一战线;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增强国防力量,用强大的国防实力保证和平发展的实现;创新处理国家争端的方式,用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国家争端。  相似文献   

2.
农村是国家基层治理体系的末端,是基层及整个社会安定和谐的"压舱石"和"稳定器"。改革以来,乡村步入大分化、大流动、大重组的历史性转型,农村基层治理呈现封闭化、空心化、断裂化的特征,农民阶层分化和利益诉求多元,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势在必行。为破解转型期乡村社会管理困局,一方面需要转变发展理念和思路,着力夯实基层组织和民生建设,从源头上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基层短板"问题;另一方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根据当前乡村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内在要求,从组织体系、技术支撑、政社合作、体制机制方面推进协同创新,走出一条开放融合、权利均等、制度保障、城乡一体的社会管理创新之路及包容性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的高级文明形态,表征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和谐程度。建设生态文明既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更要革除不利于生态文明发展的理念蔽障。"包容性人道主义"是成中英先生在《创造和谐》一书中提出的概念。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理念对西方"主客二分"思维的辩证超越,结合马克思"自然主义=人道主义"的实践辩证法,从人类解放视域探析彰显"和谐意志"的包容性人道主义,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重要理路。为此,就要在生态伦理上倡导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价值统一,在生态自觉上形成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的制度安排,在生态治理上坚持生产发展与社会交往形式的革新,促进人与人之间、国家之间、代际之间包容性发展利益机制的生成。  相似文献   

4.
周燕 《思想战线》2011,(Z1):289-291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从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来看,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包容性增长。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我国目前的实际出发,可持续发展需要处理好几个重要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发展中注意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提高人口素质,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构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金融业创新提出了具体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改革创新的精神。海南应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创新工作上紧扣主线,科学布局,着重在解决与科学发展观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6.
赵巧艳 《长白学刊》2011,(6):137-141
与经济发展一样,文化领域也会因文化需求的多样性、民族性与地域性而存在失衡现象,在我国主要表现为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在地区间发展水平的显著差异,以及地区内部文化供给中现代文化相对于传统文化的优势地位.从实现我国文化目标的角度考虑,需要在观念和机制上重视文化的包容性发展,并通过加大对西部地区文化发展的扶持力度、控制现代文化与...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包容性发展理念的发展历程与趋势,厘清了包容性发展理念的内涵,明确了包容性发展理念的重要意义,对包容性发展视角下的铁路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明既绵延不绝又不断发展,其历史演进呈现出四个较明显的阶段:河洛文明阶段,儒、道、法三足鼎立阶段,佛、儒、道三足鼎立阶段及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对立阶段;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保持其内核的同时不断丰富自身内容,在形式发生变化的同时又保持其基本特征;依据中华文明的演进逻辑,可知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虽然自近代以来受到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呈现出严重西化的状态,但未来不会被西方文明取代,反而会在挑战下获得新生。此外,针对"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明,中华文明不应当接受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笔者认为,尽管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西方国家,但其本质属性是一种批判西方的社会制度、背叛西方文化传统的思想体系,是一种被西方排斥的、代表被压迫者的解放哲学。可以预言,马克思主义将会完全融入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9.
21世纪呼唤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谁能拥有一大批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谁就能在当今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21世纪呼唤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开发,要求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0.
西方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是世界上众多文化资源当中的一种。西方文化对普世性文化的贡献只是构成普世性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替代普世性文化的全部。某些西方学者坚持“西方中心论”,把西方文明完全等同于普世价值,把非西方文明看作是特殊价值,如亨廷顿所说的“普世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西方消费模式和大众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正在创造一个普世文明”。这就过分夸大了西方文明中的普世价值,把其中的特殊价值也普世化了。在现实中的突出表现就是,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与社会主义发展辩证法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继续向前迈进的世纪 ,是新高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科技创新世纪 ,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到来的经济创新世纪 ,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既对抗又共处、合作、互补 ,将以新形式新途径代替资本主义 ,并使社会主义有划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创新世纪 ,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辩证法创新世纪。在新的世纪 ,道路虽然曲折 ,但都是会有重大创新和举世瞩目的发展的。一、社会主义发展辩证法在创新中产生和发展创新是掌握打开社会主义发展辩证法智慧之门的金钥匙。马克思、恩格斯处在资…  相似文献   

12.
包容性发展是指要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公平合理地共享发展的权利、机会及成果的一种发展模式。从宪法的角度来看,宪法及其相关法律制度的确立是实现包容性发展最为重要的途径,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关于包容性发展的四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研讨会上几位专家、老师的报告,主要讲四点。一是包容性发展在怎么的情况下提出。胡锦涛主席在国际的一个讲台上提出了包容性增长。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很快,现在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二,但我们总的来说外部环境并不是太好,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发展采取了一种歧  相似文献   

14.
《新东方》2017,(3)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这一"海洋梦"也面临着众多机遇和挑战。从古至今,海南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中重要的交通枢纽的地位愈发突出。它在"新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怎样扮演好服务基地、中转站角色,如何发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博鳌亚洲论坛的平台和品牌优势、南海经济圈核心优势、热带高效农业优势、海南侨乡优势、生态优势、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岛等,是海南"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海南一直以椰风海韵醉游人.近段时间.一股“文明诚信旅游”之风让游客更好地领略了海岛的绿色之美。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垦人的个性化、自主化特征日趋明显,职工队伍里思想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使处于转型期的海南农垦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这给农垦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农垦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受到了新的挑战。如何创新一个覆盖全垦区,构建一个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党建网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7.
黄启学 《桂海论丛》2001,17(4):19-22
中国共产党的80年 ,是艰苦奋斗、探求创新的80年 ,是创新促进发展和胜利的80年。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不朽的旗帜 ,是不断地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旗帜。中国共产党必须继续高举创新的旗帜 ,承担起领导全国人民在21世纪的创新使命。这一创新使命包括 :理论创新 ;治国方略创新 ;体制创新 ;科技创新 ;党自身的建设创新。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国现实和未来的意义重大,而科学发展观则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是以生态省建设为目标、文明生态村为载体的基础上提出的,在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海南模式”。实践证明,“海南模式”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19.
谈海洋文化时,总有人爱议论中西,但往往仅从观念的角度奢谈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形成所谓“蓝色文明”与“黄色文明”的分野乃至对立,且分出高下。这种观点忽略了“物质基础”方面的差异。其实,只要摊开地图,就会发现:作为古代欧洲、北非、西亚文明发祥地的地中海,堪称欧亚非众民族、国家的“内湖”,是被大陆包裹着的海域,其往来之易,商贸、战争、文化交流之频密,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20.
包容性增长一词自亚洲开发银行提出来之后,亚洲各国政要争相阐释,使其内涵不断丰富,条理日渐清晰,影响日趋广泛,已被亚洲各国尊奉为实现亚洲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科学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